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以“新工科”建设为依托,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积极深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

来源: 成都名校网 | 作者: | 时间: 2020-11-16 | 责编: 闫景臻

2017年,“新工科理念”应势而生,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新工科”致力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紧抓“新工科”建设与改革的契机,成立了教学改革教师团队,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下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成立教师团队,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为深化“新工科”建设下的教学改革,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立了很多教学团队,“CDIO”教师团队便是其中之一。该团队在成立之初,便代表学校被“外派”去参加2017--2019年由淡马锡国际基金会资助的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 教师培训项目。

当时该项目的参培人员还包括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东软学院等高校的共计120名老师。培训中,经过层层筛选,电子科大成都学院“CDIO”教师团队的6名教师,最终全部进入资深导师培训阶段,成为川内唯一一所全员入围的高校。

而在6名老师培训期间,他们创新研发的新型课程《智能产品造型设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该团队在课程研发过程中,以《智能产品造型设计》为案例,以主动学习法为理念,将翻转课堂、鱼缸式辩论、CBL、PBL等形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并设计制作了满足新教学理念的课程教案。

经过前期的准备,2018年,《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率先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该课程与学校推行的45分钟课程设计巧妙融合,通过学生讨论、分享、辩论、比赛以及老师层层引导等多种形式,把课堂发挥空间还给学生。

 

教学中,老师还通过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组队,利用团队协作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经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

在考核机制上,该课程顺应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形式,通过学生课堂教学活动输出、创意方案输出、产品成果创新输出这三大方面展示,多元化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全力打造“一流课程”!

2019年,《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获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厅应用本科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参与项目的3名老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改革认定,1名老师获得四川省职业教育培训专家资格,1名老师获评2020年四川省民办院校优秀教师。

目前,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致力于把该课程打造成学校“一流课程”!

“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仅仅抓住学生深度需求,通过找准学生痛点、兴趣点和学习偏好进行因材施教。”工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系主任、CDIO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旭说。

在基于学生需求的条件下,CDIO教师团队也再次调整了学生的课程结构,相应减少文化课教学课时,增加动手实践类课程。

 

“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如若理论知识不过关或者知识点模糊,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也能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学生们通过实践课程设计出产品,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年实践下来,王旭愈发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优点,“这门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信心”。

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学生收获颇丰!

截止目前,《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获得广泛认可,学生成果也颇丰!

11个学生团队设计作品获得了专利授权;6个学生团队的论文被公开期刊发表;5个学生团队的作品参加科技竞赛和商业策划大赛,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三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三创赛一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商业策划大赛铜奖等众多荣誉。

 

由于效果良好,《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2019年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新开设了机器人专业,《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在该专业广泛运用,一年时间学生就取得了良好成绩,先后拿到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机器人大赛获奖成绩仅次于电子科大。

据介绍,在此课程模式下学习的学生,由于实践创新能力强,毕业后不仅获得继续深造的人数多,而且就业质量高。他们当中有加入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继续“读研”深造;有的被国内知名国企、央企以及大型民营企业认可,享受“毕业即就业”的“福利”。

 

王旭认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改革效果显著,但对CDIO教师团队来讲,《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还需要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在固有学科基础上进行知识融合。”王旭说。

据了解,该团队今年将会加强相关课程的融合深度和广度,目前已经做出了6年“课改”规划,各项考核指标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和不懈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新型教育的福利。”负责《智能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改革的王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