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高教 >

我与中国的故事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WU MARINA | 时间: 2020-11-03 | 责编: 罗天林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眨眼间时光已来到2020,这也是我在中国留学的第二年.在这两年里,有许多欢笑与希望,也有伤心和迷茫。

还记得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这里的一切事物都让我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就像一个小朋友初出家门一样懵懂而又兴奋激动。怀揣着迷茫和向往,我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我倾听中国声音,并与中国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留学之前,我其实便有过在中国过年的经历。身为华裔,从小我的父母就希望我能更多地接触的中国文化,所以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带我回爷爷奶奶家过年。但这已经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而中国迅速的发展,让现在的一切和小时候的见闻比起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是印象中接触过的中国的样子。但儿时的回忆里中国过节的热闹氛围依然让我难忘,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种多样的美食,都让我对家乡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也正是因为从小就与中国文化有这么多接触,才培养了我对中国浓厚的兴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好感,在这样的感情驱动下,我想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多的探索。于是,在2018年高中刚毕业时我就决定,来中国开始我的留学之旅。

家乡

和许多留学生一样,在刚来这里生活时,很多地方都不适应、不习惯,这个时期多亏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我才能渐渐地融入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在适应之后我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里——比如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智能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还有网购,这些服务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还极大提高了我们做事的效率,我渐渐变得离不开它们。每次当我回到巴西享受不到这些服务之后,我就会更加热爱中国。

初来乍到,我面对最大困扰是,生活中没什么朋友,然后跟同学们交流不多,感觉自己跟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上课时,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专业词语而听不懂老师的内容,这让我十分困扰。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并且每个人都拥有十足的和上进心,让我感觉到压力很大,这也跟我之前国外学习的环境不太一样(国外是比较开放的教育,学习也会比较轻松一些,有些老师没那么严格)。我总是会害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常常感到无助和迷茫,碰到困难时甚至会因为想念爸妈而很想回自己国家。但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的状态就改善了许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且交到了很多朋友,逐渐体会到了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最让我充满热情与学习的渴望的便是中国那魅力无穷的汉字,我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所以喜欢上了学习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汉字作为历史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深厚的底蕴。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中国的汉字,首先它是由象形字发育而来,渐渐的,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进一步演变,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变得越来越方正圆润,易书写。几千年文化的变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提升,不同汉字的意义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语法之类的知识,所以我在写作方面有些困难。写汉字也是我小时候的噩梦,因为爸爸比较严厉,经常抓我去练字,他希望后代不要因为到了国外而忘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文化。因为我很喜欢画画,感觉写汉字跟画画差不多,后来出于对汉字的热爱,我开始主动学习,再也不会因为爸爸逼我练字而感到痛苦。在所有的汉语文化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成语故事,虽然有的成语乍一看比较难懂,但因为有故事来解说,所以学习起来也有还算轻松有趣。另外我还很喜欢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经常陪家人一起看。虽然我在家里不说普通话,但因为电视剧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了不少,所以来中国之后交流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给我后续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在这两年留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旅游是我最大的爱好之一,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个乐趣。我在中国的这两年里跟朋友和家人去了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深圳、重庆等城市旅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我去了长城,那里的风景很震撼人心,我为之倾倒。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长城,这是几百年前的明代就开始修筑的防御性工程。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我们就会感受到透过城墙的坚韧和凝重,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除了长城,一次在博物馆的参观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刚走到博物馆门口,讲解员就友善地提醒我们,违禁物品禁止带入,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并且遵守好博物馆内最基本的规定,在我生活的巴西这些是从来没有过的。一进博物馆内,我就被那些保存完整,历史悠久的文物所吸引了。看着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我认为这次参观是值得的。

在这些旅游经历中,我不但在旅途中学习了很多,还交到了许多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虽然后来因为聚少离多和距离的问题没有太多联系了,但这些记忆会被我永远珍藏在心中。

时间来到今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安宁的生活。我期待着的如同往年的红红火火过年气氛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人心惶惶的抗疫之战。街道一反往日的热闹,变得分外冷清,街上甚至不见几个行人。虽说电视上热热闹闹的春晚如期播出,但真正牵动我们内心的却是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镜头之下,大商小铺关门、许多企业停业,一切处于萧条之中,随着疫情的愈发严重,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而在许多医院却是“人满为患”,尤其是重灾区湖北,几乎所有医院都是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各类医疗物资的紧缺,让全国人民自发集中力量对武汉进行援助,一批批物资、人员,成了疫情中最美的“逆行”力量。许多医务人员们都自发投身于危险之中,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去投入伟大的救护工作中,甚至还有许多的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去保护他人,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让我震撼。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平凡英雄,毅然决然的参与到了抗疫一线。在国内的这场突然打响的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大无畏、敢作为的责任担当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抗击病毒的决心。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句句铮铮誓言,饱含着医护工作者的忠诚、执着、决心和信心。在抗疫的关键时刻,我们还看到了许许多多坚毅的身躯、面孔,在风雪交加、寒风刺骨的恶劣天气里穿行,他们的职业有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疫情防控宣传员、志愿者等,在这个冬天,他们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成为战场上忙碌又挺拔的身影。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这是广大群众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我被这些人的行为和精神触动,也想为中国出一份微薄之力。虽然不能像奋斗在一线人员们一般,但仍希望尽我所能为这个国家和世界做一些贡献。于是我在微信上报名了中国防疫翻译志愿者,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一些关于疫情的资料和物资,这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也可以帮到其他更多国家。希望在这黑暗的疫情期间,我的一份小小的力量能照亮一个小小的角落。我相信在这一年不仅对我来说不同,对全世界都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期间,我们这些在华留学生得到各界平等、友好相待,感受到了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虽然没有开学,但为了不耽误我们学习,学校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在家里上网课的这段时间,虽然不能在教室里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开始懒怠,丢失上进心,我依然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每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网课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看回放,我会在每次课后都把上课不懂的知识点回放一遍,补落下的笔记。跟老师沟通时,我有充足的时间先思考一遍再提出问题,交流沟通的效率也因此提高。对于留学生学习上来说上网课有很大的帮助,当然网课也会出现偶尔的网络卡顿和与老师沟通不方便的问题。在这个疫情里,由于中国政府统筹决策能力的优秀,我们的生活才得以稳定。不仅学习没有落下,还给了我们有史以来陪家人最长时间的机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和大国风范。

虽然这条路还有很长,但已经留下的这些回忆,也是一笔财富,它有酸、有甜、有苦、有涩,有欢声笑语,有也悲伤惆怅,体现出人生的五彩斑斓。生命的价值在于自己不管面对多大困难也能沉着冷静的这一过程的美丽与悲壮,生命的真谛在于自己能坦然享受这个过程里的酸甜与苦辣。人生像一辆火车,中途陆陆续续有人上下车,自己也会认识很多人,但很多人只是陪你一段时间,很难有人可以陪你坐到终点站。那些下车的人,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学会与他们挥手道别。人生是一趟单程列车,在这个无情肆虐的病毒面前,我更加懂得了感恩与珍惜那些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不要辜负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应在自我满足的同时,不忘回馈他人。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但却忘了世事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生命来来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悄悄而去,其实来日并不方长。

留学就像一场绮丽又孤单的旅行,一路上你会品尝到人情世故带来的酸甜甘苦,感受到善良和爱带给你的欣喜与感动。从一开始紧张而充实的准备过程到初到国外的不适应再到在国外独立生活、求学和就业,无论这段旅程或长或短,无论它的味道是甘、是苦、还是五味杂陈,留学都是每个参与者一段无法忘记的回忆。

在中国两年留学的经历对我而言很宝贵。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在一个新的城市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一切从零开始,对我来说都是人生初体验。在这里我需要独自面对一些未知的挑战,在经历一些不理想的事情时,我必须做到微笑的面对,并且要学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那时候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孤独的,因为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没人帮的了我。但是也感谢这些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让我的抗压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虽然没有了之前上学时的天真和快乐,但也收获了新的友情和人生真理,拓展了人生深度,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了自我。在接下来的留学生生活里,我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的学习中国文化,多去感悟更多中国文化,游玩中国的美景,吃遍所有的中华美食,让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作者:WU MARINA 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