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高教 >

下乡青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郑硕 | 时间: 2020-11-03 | 责编: 罗天林

“乖乖,我那会真不太懂脱贫啥的,当知青那会,我就想着毛主席说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你要问我现在啥感觉,就是那会是真的恣(开心)……”

这段话是年轻时当过新三届知青的姨夫酒醉时和我聊到的。他读完高中那年刚恢复高考,同时又被号召下乡去当知青。在选择面前他几乎没犹豫,只想跟着毛主席的号召走,所以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只身奔赴乡下进行劳动工作。他那会的意识里还没有脱贫的概念,只是想去种好庄稼,挖好大河,能够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一些。

而新时代的当下,北京时间2020年3月6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真正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而为这场脱贫攻坚战不懈努力的,不难发现涌现一批新鲜血液——下乡青年。

大二那年暑假,我有幸作为学校“星烛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在徐州市大堌村向日葵读书点进行教育扶贫活动。这个坐落邳州的村庄是个戴有贫困帽子的地方,交通不达,导航难行,只能定位到十公里外的隔壁村落,再由村民开着拖拉机引路回庄。村里过着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倒也岁月静好,众多家长常年外地打工,留守儿童现象严重,我们所在的向日葵读书点,就是从小生活在苏北贫困地区的郁老师创办。在她青年时,学成有了本领,也曾想外出闯荡一番事业,最终还是被家乡的环境所感染,被乡村儿童的读书需求所打动,选择了留在自己的家乡进行成立读书点的计划。在这农村过半的家长选择在外打工,其余的家长长期在家务农,并且学历绝大多数都在中专以下学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法更好的对于孩子进行学业上的指导,故而乡村的脱贫不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上扬,也要从精神上、教育上进行孩子的思想脱贫。这也是郁老师想留在家乡的原因,从最初的小读书点,让星星之火逐渐燎原,看到了孩子的受益,翻开书本对于读本人物的喜欢,对于村庄外面生活的向往,相比于之前放学的四处跑动或者耕地做农活,孩子在读书点获得的是更多的快乐,有时中午下了课,午休的时间都会想着往读书点跑一圈,呆一会体现出自己对这个“家”的依赖。这也使得郁老师慢慢找到她努力的方向,就是推广乡村儿童阅读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这也是她青年扎根乡村的乐意。

支教途中,我们还结识了定向培养教师赵老师。起初他向我们解释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们当中有同学透露出少许的无奈。按她理解来看,这好像一张“卖身契”,村庄出钱支持你读大学,学成后必须返乡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旁人享受无忧无虑的大学时光,在为以后工作憧憬之时,你却只能望而生叹,彷佛接受了这个选择就早已注定好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听到这赵老师像听故事般开朗的笑了起来,按他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返乡进行教育建设,如果能贡献出他的力量就是他最想实现的事儿。他就是在这个地方成长起来的,深知村镇的发展情况,大多数家庭父母都在外打工,小孩放了学就会到处跑,既有安全隐患又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有了读书点他也偶尔空闲的时候会来带着孩子们活动,他还会省下钱来为读书点的书柜换上新书。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追寻,梦想没有大小,都值得被尊敬,也许在他毅然选定定向培养教师这个大学专业的时候,他早已做好了放弃对于大城市和远方的奔波忙碌,他选择了扎根家乡农村的教育建设,他也乐意甘愿在这普通的小村庄,过上普通却极具意义的每分每秒。

星烛支教团,取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烛火之光,照亮远方”的希望,设想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寓教于乐、学有所得。团队成员不仅局限于教育学院,还包括理工专业、影视专业的同学,课程的安排并没首先安排发挥本专业的专长,而是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相结合,主要以人文关怀推进对孩子的启迪。从而开展了以“传统文化进乡村”为主题的第一篇章教学活动,包括诵读弟子规、传唱二十四节气歌等,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其中。古语有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又告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带来了第二篇章的“感恩永流传”主题活动,涉及回忆恩情、心生感恩、大胆说爱三个环节,并将“绘本赏析,回忆恩情”“深情传唱,感恩之心”“播爱之种,情传于家”等活动贯穿到环节中。第三篇章为带领孩子们描绘未来,放飞梦想;我们开展“梦想由此启航”主题活动。我们带领孩子们朗诵马天峰先生《播种与收获》中对梦想诠释的片段;为孩子们讲述爱迪生、莱特、牛顿等名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故事;让孩子们放飞自我,大胆设想梦想与梦想缘由,鼓励大家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并用画笔在纸上描绘出自己的梦想,并写下梦想的彩纸折成纸飞机,放飞自己的梦想。也许支教的短暂时光、三个篇章的引领只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记忆深处留下细微一笔,但对于下乡的这次经历,对于我们也是深有感触。离开的那天,“兔嘴女孩”塞给我她学会的剪纸,我弯下身,拍拍她的头说“你笑起来真好看”……

又想起支教途中,前来帮忙修理教室的第一书记苗书记。据他所讲,大学毕业主动请缨前来村庄当第一书记,还受到了父母的反对。来到村庄后也是困难重重、水土不服:呼吁村民办医保却被认为他有利可图,去纠正非低保村民的不住而得罪了人,实践政府下发的乡村改造规划,因要动村民的地差点被打。不同于土生土长的村长脾气暴躁,遭遇麻烦破口大骂;人生地不熟的苗书记在这恭恭敬敬、礼貌待人,却种种不被理解。前些天了解到,苗书记的善意终于慢慢得到了认可,村民的思想也慢慢改变,现在的大堌村朝着摘掉贫困帽的目标飞速前进。

从老一辈的知青,到新时代的下乡青年;从向日葵读书点郁老师创办的成功、定向教师扎根农村的坚守、第一书记乡村乡村建设的坚持,以及支教、选调、大学生村官等等千万下乡青年的努力,到落后大堌村、贫困的千万村在党的带领下逐渐奔向小康,相信决胜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如约而至。(作者:郑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