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探索、创新、深化 成都泡桐树中学校长杨超为孩子个性化成长努力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得恩 | 时间: 2020-10-16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0月16日讯(宋得恩)“学校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学生之间的千差万别,对教育的需求和成长的道路也多种多样。学校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时刻生活在鼓励、诚信、幸福之中,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包容、学会真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精彩的人生。”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校长杨超说这是泡中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解。

blob.png

教育即当下生活,学校即前置社会,这是泡桐树中学建校以来对教育、对学校的重新认识,同时也是对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实践阐释。在杨超看来,做好当下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迎接未来,构建开放、基于规则的社会空间,才能使学校为孩子适应今后社会打下坚实的成长基础。而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学校需要突破现有的育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构建“五彩人生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自2014年创建以来,以‘生命自己长大’为办学理念,以‘成参天大树,做社会栋梁’为校训,构建了‘五彩人生课程体系’,搭建起学校课程超市,满足教育者和学生的多元需求。”杨超介绍,学校的“五彩人生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根基课程和成长课程两大类,根基课程涵盖“修身、笃志、健体”三类课程,主要奠定泡桐学子成长的品德、理想、身体等基本素质;成长课程涵盖“博识、力行、拓新”三类课程,主要培养泡桐学子智力、能力、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课程涵盖9个学习领域,分别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兴趣与特色。

blob.png

德育和教学整合。德育课程化,没有单列的德育活动,以课程思想统领德育活动,有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与反馈。完善和丰富“修身”课程体系、“笃志”课程体系,落实《泡桐树学子基本素养十个落脚点》。开设游学课程、志愿者服务课程、职业考察课程,丰富教育资源。德育课程主要通过修身课程和笃志课程实施。

语、数、外、物、化分层、分类整合。语、数、外、物、化五个学科,在中高考中学习强度大,个体差异大,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文科进行分类+分层整合,对理科进行分层整合,各学科内部进行三年一体化整合。

政、史、地、生跨时空整合。首先是地理、生物的分时必修。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在初一或初二选修地理或生物。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每学期增设政史地生相关的综合研学课程,安排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几个相关学科的游学任务,递交各种形式的作业。其次是政治、历史,这两门课程是全时必修,并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游学课程,主要通过课程指导学习方向和方法,以行走、观察、记录、实验、写作等方式进行,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研究大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人文与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blob.png

艺术、体育。学校艺体课程结构采用“1+x”的课程结构(1为必修,x为兴趣课程),短课与长课相结合。其中,艺术必修戏剧和美术类模块之一,选修其他模块;体育必修基础体育(田径),选修其他模块。学校体育类课程,每周开设4课时,两节短课,一次长课,主要包含田径(必修)、乒乓球(初级、中级、高级)、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啦啦操、街舞、花样跳绳、游泳、武术、跆拳道等。

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开发了财商课程(《投资与理财》)、技术课程(《木工设计》、《3D打印》、《机器人》、《动画制作》、《微电影》、《通用技术》、《巧手巧编》等)、生活技能课程(《厨艺》、《插花》、《美妆达人》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法语、日语和英语戏剧等课程,关注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改革先行,重构学校教学生态

“课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杨超说,学校以重构教学生态为目标,多措并举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blob.png

学制改革融通中学学制学段。创新学段重组,实施大小学段制,即中学阶段各12个大学段和6个小学段,每学期增设10天左右的小学段,开设补弱课程、阅读课程、自主规划课程和游学课程,主要开展游学类综合性学习、援助学习和自主规划学习,形成了以巴蜀文化寻根为载体的历史地理研学体系、以古都古城古景为依托的人文素养积淀研学体系、以科技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动态追踪研学体系。

课程改革变单一为“四化”。构架“四化”课程体系,即课程结构“最优化”;课程体系“多样化”;课程选择“个性化”;教师角色“多元化”。

教学改革变分班为走班。学校突破行政班建制,实行走班制,即学校的教学组织安排不再以事先统一划分的“班”为单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代替被动安排课程,学生根据兴趣、时间、水平选择适合个人的课程,按照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行程”,走班学习。

评价改革变一元为多元。打破传统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一元式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设立云平台“过程评价”系统,构建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开放式评价。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工作质量与学术发展协调评价和问卷诊断促进改进评价,实行岗位双向选择。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行学习质量与发展水平协调度评价、学分杠杆评价、德育智育融合评价等多维评价体系,保障学生综合素养协调发展。

保障先行,形成整体常态

为了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泡桐树中学以“三驾马车”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做强人才支撑。针对选课走班模式对教师要求较传统教学高的特点,为提升师资水平,学校以选聘、交流等多种方式打造“四高”(高水平、高能力、高学历、高知名度)教师队伍。据了解,目前学校有省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46名,占教师总比例72%,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视界广阔、德业双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施选课走班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blob.png

做优信息化保障。全面对接“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战略,构建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教育改革全过程,“一人一平板”实现平板学具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交互式学习全优体系,形成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育才氛围,为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障。

做细管理保障。实现“三大转变”,即从科层管理走向科学治理、从层级导向走向效率导向、从兜售教育走向服务成长,构建以“6处室服务3学部、22项目组服务705个体、3平台集合大数据”的扁平化服务新模式。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我们始终不忘为每一个孩子个性化成长努力的初心,我们同样肩负为基础教育改革先行先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使命。”杨超表示,瞻望未来,道阻且长。“泡中”必将在教育改革创新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优化改进,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