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校长智库 >

訾艳阳:教育的目的在于“得智慧”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10-12 | 责编: 罗天林

自1896年建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交大附中)始终不忘“兴学、储才、强国”的办学初心,恪守“欲成第一等学问,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理念,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与国家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高度吻合。

2019年9月起,訾艳阳担任西安交大附中校长,进一步凝聚和继承学校这一优良的育人传统和特色,提出“规范办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以强烈的使命感、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四轮驱动”改革。“我们必须在规范、高质量办学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创新,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实践出真知,方可得真谛。”他特别提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得智慧”,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所在。

校长要有使命感

2019年9月,訾艳阳调任交大附中校长。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教授到中学校长,訾艳阳开始面临学生升学的压力。“基础教育要体现国家意志,校长要有使命感,要知行合一,旗帜鲜明的紧跟国家教育政策,不要为了考试而教学。不能穿教育改革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这种使命感的产生,与2013—2019年这6年的教育沉淀是紧密相连的。

当时,訾艳阳还是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他走访了全国大概160所中学,足迹遍布每个省份的重点中学,并因此而得以接触众多学生。

“接触的学生多了,慢慢地就在心中形成了一杆‘秤’。”

这杆‘秤’也成了他日后担任校长时的教育目标。

以终为始,他观察到高校所需要和渴望的“人才”,也因此带领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一是对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所谓的基础知识,就好比是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没有稳定性。

第二是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三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中学阶段欠缺的一点,很多在中学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自由”之后,面对手机、游戏等诱惑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第四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也是学校要着重培养的素质。

在訾校长看来,中高考要升学,要效益,学校教学需要服务于考试,但是又不能仅仅只为了考试。“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等,这才是教育最应该培养的,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块是欠缺的。”正因此,他带领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并以此当成自己的使命。“校长应该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尺度。”

教育要常求新

自1950年以来,我国已经推动实施了8次基础教育改革,每一次改革的核心点都主要着眼于课程改革。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第9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与新高考制度改革等内容有机融合,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2014年开始,浙江上海试水新高考改革;2019年,全国有6个省份使用了部编新教材;2020年秋季开始,陕西省也将进入新一轮课改。

“教育要常求新,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改,关键在于‘新’,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太陈旧了,过去的教育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訾校长在继承交大附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轮驱动”的学校变革模式。

一是行政效能驱动,发挥处室职能,明确管理责任,强调部门配合。意在通过重新梳理机构,精简行政管理,提高效率。

二是师资发展驱动,培训促进成长,评价激励成长,鼓励自我成长。

2020年8月,交大附中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并主要从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引进人才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以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为例,既有效传承、强化了交大附中师徒结对的优良传统,不负师徒结对的初心,又通过1-5星的评价机制,每组吸纳5-6位老师,对全校200余位教师进行了评价激励。其中,对由1星成长到5星的教师所实行的年薪制也是创新举措。

再以青年人才培养为例,学校通过给新入职的教师设计3-5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好各阶段的培训,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最后以引进人才为例,交大附中利用教师发展中心从师范大学和教师学会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

三是教学评价驱动,优化评价体系,优质优酬激励,注意人文关怀。

身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訾校长无论在教学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多的实践体悟,也使得他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有更深切的体会。他认为好的评价应该是“后界检验前界”,即要评价大学的教育质量,用人单位比较有发言权;要评价中学的教学质量,除了考分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

因此,推广学生的教学评价,除了看考试分数外,訾校长更关注的是学生高中毕业后5-10年的后续发展。

目前,交大附中已经跟一些高校展开深度的交流,希望高校能把交大附中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做一个反馈。这项工作在王佩东校长在任期间就已经开始进行,比如说5年阶段,关注学生在本科期间参加的竞赛、获得的荣誉,以及学生本科结束后继续读研、出国学习的比例;10年阶段,主要关注就业创业和最高学位。

四是课程创新驱动,创新教育理念,研发创新课程,打造智慧课堂。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课堂形态,正在受到更多教育人的关注,这一概念由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希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思考,让教师转变高高在上的心态,成为课堂上的激励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在未来知识型社会情况下,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的能力。

佐藤学有一句精辟的论述: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交大附中在坚持“适度宽松,严格到位,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的变革。“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倡导师生一起学习,互相促进,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訾校长介绍,“带着这个概念,推动深度的课堂教学革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目前,交大附中和国内的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展开合作,聘请研究院的领航教师和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到学校讲学,以期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让课堂在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下,真正把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进行大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020年秋季学期,交大附中的课堂全面开启了“学习共同体”模式。

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交大附中在德育教育上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做好学生品行养成的教育。交大附中前校长王佩东提出了“19项美德教育”,即:整洁、礼貌、温柔、责任感、诚实、帮助、团结、耐心、服从、快乐、慷慨 、善良、勇气 、和平、爱心、友爱、感恩、同情、服务。  

第二个层次,做好公民教育,引领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第三个层次,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交大附中背靠西安交通大学这颗大树,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继承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交大附中倡导学生做西迁精神的小传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教育,家国情怀,提倡学生在爱国的集体内做乐观的英雄”。

这三个层次德育教育的落实途径,具体体现在交大附中的学科思政上。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并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020年6月6日,交大附中“名校+”教育联合体“学科思政”教学研讨会在曲江校区一楼报告厅成功召开,訾校长以“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兼谈学科思政价值”为题讲话,他特别提到: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所有课程都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三观的责任。

“对中学来说,同样应该对课程思政给予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基于这种认识,訾校长带领交大附中从思政课入手,结合德育内涵,深度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塑造,做到以先进带普遍、以局部带全域。

抓好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交大附中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搞好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学校领导深入到思政课堂听课,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同时,加大力度打造思政示范课程,基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定位,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浓缩、提炼、调整和迁移等,使学生迅速理解知识,生成理论知识,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体系。

建好思政队伍

交大附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5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共138人。其中,政治学科中心有高级教师21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2人,陕西省教学能手6人,西安市教学能手4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2人,西安市骨干教师3人,区教学能手4人。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陕西学校“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方案》和《关于举办全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教学展示的通知》要求,2019年11月,交大附中选派张康军老师参加陕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现场展示活动省级教学展示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做好思政教研

交大附中政治学科组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依托西安交大大、中、小完整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优势,交流思政课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和举措。

政治学科组将交大人爱国奋斗的西迁故事融入课堂,编写了《承西迁魂 筑青春梦 做新传人》弘扬“西迁精神”中学生系列读本的校本教材。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老一辈交大人不怕困难、无私奉献、为国奋斗的西迁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争做西迁新传人,使学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担当,增强其公民意识,培养其家国情怀,最终使故事照进行动中,为实现青春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鲜活的磅礴之力。

未来教育的关键在于“得智慧”

1993年10月7日,钱学森在给钱学敏的一封信中,谈到要培养18岁的硕士,即“大成智慧教育的硕士”。此后,“大成智慧教育”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

“钱老是我们西安交大的杰出校友,我对他的这个教育思想深表认同。”问及对未来教育的定义,訾校长回答:“关键就是‘得智慧’。”

“未来教育要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创造知识,要‘得智慧’。”他从经济学角度对此进行了阐释:人们现在处于工业社会,主要以产品的设计、流通、使用为主要的教育手段,知识的教授更强调“性能”,以学习成熟型和经验型的知识为主。与此对应,到了后工业时代,教育的特征则要以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为主。

归而言之,“工业农业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创新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解决后天、未来的问题。”

正因此,要解决明天和未来的问题,关键在于教育变革。

“教育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实践出真知。做教育改革时,我们也要考虑充分,不要轻举妄动。”以“强基计划”为例,2020年首次招生效果平平,多所大学未完成招生指标,部分高校完成率仅为50%。

“只有改革协调到位,我们的教育才能解决明天和未来的问题。”在訾校长看来,以分数作为唯一依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招考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关键在于‘教、学、考、招’要同步进行。

“未来教育已经不单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学习力;不再是直线式培养路径,而是多样化特色育人,面向未来的教育,关键在于‘得智慧’——教给学生解决没有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智慧!”訾艳阳如是说。

訾艳阳简介:訾艳阳,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腾飞”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分会秘书长。出版著作与教材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