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校长智库 >

遵循德育规律 增强育人实效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义彦 | 时间: 2020-10-12 | 责编: 罗天林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认同,也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足以见得,德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德,才之帅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德始终是培养人才的首要标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明确了“五育并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地位。

德育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近年来,受功利思想影响,人们热衷于对升学率的追逐,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化问题,弱化了育人效果。这也导致办学远离了教育本真,远离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初衷。我们需要适时反思:在育人的路上,应该提升哪些认识,做出哪些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德育要讲求科学,理念先行。道德形成的四个阶段知、情、意、行是渐次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适当的德育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进德育方法,才能提升德育效果。例如,我校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等德育主题,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体现出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差异,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年级德育主题课程。同时,重视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才能形成自觉行为。

德育具有综合性,要形成合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德育的根本在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且长久的影响力。德育的重点在学校,学生接受十几年不同的教育,不同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要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社会是德育的大背景,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及成人的示范也影响着德育效果。多年来,我校重视家长队伍建设,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三宽”家长网上学习,参与社区读书会。学校关工委随时推送好的家庭教育课程,开展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带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德育要走向生活化,课程化。增加体验式,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教育即生活”,德育要与生活融合,实现生活化和常态化,因为德育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德育者,随处可育人,教育无痕才能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实践中,我校努力减少说教式德育,以体验式德育为抓手,主要开展了三类德育课程:

自律课程: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我校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好习惯。这也是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实践课程:知行合一,学思做结合。我校以“我与祖国”“我与自然”“我与他人”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艺术实践、劳动实践、亲情实践等活动,这种体验式德育增加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理导行。

修身课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道理。沐浴在圣贤的思想中,有“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的熏染力量。我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假期亲子共读经典课程,一年级的《弟子规》,二年级的《三字经》,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声律启蒙》,五年级的《论语》,六年的《幼学琼林》,学校和班级组织验收评比,营造了“做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的氛围。

德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思想,把全面、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不只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身心健康发展。不只班主任承担育人职责,所有岗位教工均有育人职责。不只重视某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而是要形成各阶段有序衔接,各教育因素协同育人的局面。我校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即每个学生都由相应的教工联系着,定期从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惑,分享成长中的喜悦。

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科育人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是实现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既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国家价值观的渗透,特别是语文、思品、历史等人文学科,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并恰当引导学生弘扬真善美。同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互帮互学的学习机制也是德育的好方式。教师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行为儒雅、心地善良、学识渊博、热爱工作的老师会在学生心底打下向上向善的烙印,让德育随时发生。

总之,德育是熏染,是示范,也是实践;德育是科学,是课程,也是艺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创新德育方法,整合育德资源,提升德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作者:内蒙古阿荣旗实验小学校长 刘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