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川大附小东山学校刘玉芝:悉心培育,静待一路繁花盛开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钟传亮 | 时间: 2020-09-08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9月8日讯(钟传亮)“教育,是一种遇见,在教育生涯的每个成长阶段中,我都会遇见不同的自我。我在不断向前走,所遇见的人或事逐渐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延续终生。遇见不同的孩子,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助力家庭教育,感受他们成长的节奏,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刘玉芝,成都市龙泉驿区特级教师,现任职于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学校,担任年级主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blob.png

“少年自有少年狂”

用真诚的陪伴唤醒孩子的成长动力

在东山学校刘玉芝带过3个班级,她说:“每一届孩子,都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人要不断成长’。对于他们,我能给予的是真诚的陪伴和用心唤醒他们内在的成长之力,这些班级有我作为班主任在专业上努力过的痕迹。”

刘玉芝介绍,2013届的这个班,是个全新的四年级转学班级,孩子们来自省内外,学习层次差异大。最糟糕的是:前半学期最基本的检测都没能正常完整地进行过一次,考试到后半时段时,基本只能开卷考试了。知识基础薄弱的孩子,没有自信,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智慧光芒,各种捣乱成为了家常。正是这样一批孩子,改变了刘玉芝作为班主任多年的既定思维。“面对个性儿童,不是他们来适应我,而是我去适应他们。”各种思辨中,“不抛弃、不放弃!”成为了刘玉芝的治班核心理念,她用“百合花”的精神去鼓励他们,也鼓励自己。哲学的思维和力量,通过实践慢慢去渗透,当一切到达低谷的时候,任何努力都会改变现状。陪伴、唤醒,唤醒、陪伴,如此循环中,在和班级学科教师共同的努力之下,孩子们终不负众望,他们超越了自己,成为了别人眼中前进的力量,印证了那句:“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blob.png

“那一天,孩子们很快乐,因为我们班国旗下的‘讲话展示’非常成功。”刘玉芝回忆道,那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倾听习惯”,在前一天的排练中,仍然有调皮的男生在队伍中放声歌唱“我去上学校,背着炸药包……”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都用等待的眼神望着她,但她并没有冲那个同学发火,只是强调了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排练中,同学们都认认真真地唱了。这让刘玉芝感慨不已:“现在想来也很佩服自己,以前的我,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对这种行为自然是免不了一番批评教育的。因为,即使我不批评我的学生,我也会受不了别人对我放任学生行为的指点,感觉是不作为的表现。事实证明,我没有为这种充满童趣的搞笑而大发雷霆的决策是对的。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化表现,正确引导,才能彼此信任,团结一心。孩子们其实比老师还爱面子,融洽的班集体如家一般让他们安心而自在,偶尔调皮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了包容,更增加了班集体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抓住家校教育契合点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关注每个孩子参与学习的状态,让学习行为真实地发生,才是检验课堂有效性的最好标准。”在刘玉芝看来,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声情并茂去感染学生,也可以用激励的手段去调动学生,还可以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而最具有持续力的是——对教学内容准确而多元化的理解,才能让教学的形与神有机结合。

blob.png

在教学中,刘玉芝认为应从学的角度建构课堂的宽度与深度,激发儿童在自我对话中思辨的能力。她注重个性化习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观——习作不等于对生活的简单还原;儿童自我意识与世界最初且最真的亲近路径——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映照自己的世界;对自我和生活的表达,展示的是“我”以外的世界对“我”的影响之下的生命成长状态。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教育各有特点,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性原则,刘玉芝认为,教师应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继续寻求契合点,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在家校共育中贯彻目标一致原则,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同时应结合学生不同的年段发展特点,划出家校共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家长会进行家校共育主题讲座或交流。

刘玉芝说:“每朵花的花期不一样,给予相同的关怀,便能欣赏到不同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