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北建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团队:26年致力“建筑垃圾”研究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汪洋海容 | 时间: 2020-09-01 | 责编: 徐虹

2010年,中国财经报一篇名为“建筑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新闻报道向人们介绍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此后,国家明确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不少高校和企业参与到研究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队伍中。“建筑垃圾”真正走进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从早期的堆放填埋到如今研发出再生技术用以处置建筑垃圾并加工形成新型建材,从早期的监管空白到如今住建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且政策日趋成熟,有一支团队始终坚守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研究与管理的前沿,推动着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它就是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垃圾资源化团队。

自1993年团队带头人陈家珑教授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课题并成立科研团队开始,团队先是从建筑垃圾再生技术入手,生产出再生空心砌块、再生粗细骨料等建筑原材料,后又与企业合作研发出建筑垃圾资源处理设备并建成专业化生产线,到成立专业协会,目前支撑住建部在35个城市开展的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团队在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同时,致力于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工作,为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26年的辛碌历程里有默默无闻的付出,有科研工作者对于社会责任的坚守与执着。2018年,团队陈家珑教授、李飞副教授、周文娟副教授参与完成的两项成果“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团队成员看来,这不仅是对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奖励,更是国家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这个行业的认可。

潜心研究变废为宝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过去五年中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伴随城镇化的进程日益深化,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延伸,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旧建筑拆除带来的大量建筑垃圾,以及新建建筑对建材的迫切需求。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住建部公布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达到50亿吨。目前,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而发达国家普遍在95%以上。

“如果对建筑垃圾仅仅是采取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那么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城市景观,还将侵占土地,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李飞介绍说。根据测算,每1万吨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计占地约2亩,按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计算,每年就占地30万亩。“再不加以合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我们的生存空间早晚会被建筑垃圾占据。”

李飞副教授为学生讲授实验器材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垃圾都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呢?在常年与水泥、砂石等建材打交道的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巨大,而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可以使这些巨大的“垃圾堆”变成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堆”。

1994年,陈家珑教授经过研究与努力,成功在北京亦庄应用了建筑垃圾再生空心砌块,由此为今后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铺开了道路。经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团队研制出性能完全符合建筑使用标准的再生骨料,并利用再生骨料制备砼、砂浆、砌块、砖、墙板、瓦等建材,主编或参加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看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这个领域前景广阔,陈家珑意识到,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需要有专业化生产线把再生产品推广到全国。2002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提议下,团队启动课题研究,把准研产齐头并进的目标,在学校的支持下协助合作单位筹建生产线。经过几年磨砺,团队获北京市科委立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于2006年建成生产线,产能得到大幅提高。2007年,团队直接指导建设西城校区实验6号楼,该工程是国内首栋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结构示范项目,在投入使用的10余年中,建筑各项功能正常,无任何质量问题。此外,团队研发的再生建材已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福建、陕西等省市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使用,建筑面积达千万平米。2008年汶川地震后,团队积极投身灾后建设及资源循环再利用,为震后建筑垃圾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团队参建的西城校区实验6号楼

团队研发的建筑垃圾再生砖

经计算,与常用的实心黏土砖相比,使用建筑垃圾制成1.5亿块再生砖可以减少取土24万立方米,节约耕地约180亩。同时可消纳建筑垃圾40多万吨,节约堆放垃圾占地160亩,两项合计节约土地340亩。“环保效益同样十分明显,”李飞表示,“如对建筑垃圾采用资源化利用措施,1亿吨建筑垃圾可节煤2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万吨。”

在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支持以及校企多方合作的共同推动下,多家企业陆续加入建筑垃圾资源化这个行业,并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生产线开始运转。“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我们,真正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周文娟说。

搭建平台服务政企

“解决建筑垃圾的办法是政府必须管起来,而且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或规定。”这是陈家珑教授在2010年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观点。如今8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行业规范条例、地方管理办法等规章先后问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这一领域也正向着他期待的方向一步步迈进。这其中,依然有团队成员在努力推动着政策落地。

在技术与产品不断成熟后,团队开始转向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研究。如何让技术手段落地实施,真正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如何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一系列问题摆在团队成员面前。

2012年,团队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积极推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分管副校长李维平、张大玉先后任协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家珑教授任常务副主任委员。“我们希望依托团队多年来在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把协会建设成为‘政府智库、企业平台’,为关注支持这个领域的各方力量搭建合作的途径。”周文娟表示。

周文娟副教授为学生上实验课

在协会的组织架构下,会员单位有政府城市管理主责部门的代表,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有环境、城建等科创企业。各方力量参与到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团队通过协会等途径,为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制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住建部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选定团队支撑35个试点城市工作,并先后两次在学校召开工作推进会;团队还为北京、天津、许昌、福州、济南、青岛、苏州、玉溪等城市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与利用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了专业支持。

“政府管理者的观念在变,我们这个行业迎来了诸多利好因素。”北京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据周文娟介绍,北京市已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从先前的市政市容委扩大至市住建委,对于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的生产管理也由原先划归建材类生产加工转为再生类产品,放宽了对再生建材的审批限制。目前,北京建筑垃圾处理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移动式处理设备,在建筑垃圾产生现场进行全流程封闭式粉碎、筛除;另一个是将建筑垃圾运至有处理资质的固定式企业,通过生产线再加工成新建材。“无论责任方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政府都有明确的补贴标准。”周文娟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筑垃圾资源化团队的成绩有目共睹,人员也逐步扩增。目前,我校又有5名教授,多名老师参与该团队工作。陈家珑教授已是行业内公认的领军人物,是住建部建筑垃圾试点工作支撑工作专家组长,我校有6名老师为专家组成员。他们在继续从事科研的同时,还在努力培养领域内专业人才。在已经毕业的硕士生里,有3人去到了首钢环境产业公司继续在新的岗位上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工作。团队期待有更多老师和学子加入他们,共同探索行业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讯员:汪洋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