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浅谈乡村牧区学校管理的点滴做法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8-10 | 责编: 李颖

伊敏河镇第二小学是一所乡村牧区民族小学, 由于距离旗、镇较远,所以教师流动大,我校学生单亲、留守、务工子女较多,致使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师资短缺,条件相对落后,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近几年我校领导班子长优化、创新了管理机制,带领广大师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我们是如何优化乡村牧区学校管理的呢?总结起来八个字:提升自信,体验成功。

一、打造团结、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是关键

俗话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一个校长要想把学校管理好,首先要带出一个专业知识强、懂科学、会管理、团结务实、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

(一)团结奋进,形成合力。我们学校的校委会是由一名正校长,一名副校长和5名环节干部组成的,看似简单实则各自分担着教学以外繁重的管理业务,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周而复始。如果不能做到团结奋进、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成了一盘散沙。而乡村牧区学校往往出现懒散管理混乱大都源于这里。

加强班子的学习,确立集体追求的目标是关键。“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最求,在不断学习提高管理者素养的同时,身处基层艰苦的环境更应自强不息。

(二)加强沟通,形成共识

1.充分发挥校委会作用,我校大事小情都通过校委会议事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班子成员群策群力,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协同力。

2.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努力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3.加强交流,凡事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做到论事不论人,有问题当面交换看法,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班子成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三)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多数乡村牧区学校的校级领导担任着教学任务。高效的突破点在于给他们充足的自主权——各管一摊,在平时给予督促指导的基础上,年终接受教育部门的督导考核,让他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分量,鼓励他们创作性地开展工作效果良好。如今,一个民主、团结、管理高效的校级管理层逐渐形成,更可贵的是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们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信,成为各自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教师职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后劲

(一)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治校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在乡村牧区学校师资普遍短缺,存在出多,入少的情况下,师资管理更应加注重人性化和教师的成长,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我校地处偏僻,生活工作环境艰苦,教师流动量之大难以想象,有人戏称我们学校是“新教师培训基地”(如今我校在校教师19名,据不完全统计不到十年间有20名以上的教师调离了本校)。

如何才能让老师们安心于乡村牧区教学呢?那就是在依法治校的同时更加关注以情治校!更多的关注教师们的困难,想尽办法替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生活、教学中的实际苦难,不能解决的就给予关注和精神支持与鼓励。当你处处为他们着想,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用真情触动时,他们自然就会留下来。学校教师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当更多的是关切每个教师的需求和成长需要时,他们自然心存感激。如:我校的做法是在公平、民主的基础上,更多的会关注教师尽职、竞聘职称等需求的实际,有倾斜性的落实评先选优工作。我们决不能耽误辛辛苦苦在乡村牧区教学多年的老师进不了职称,寒心退休,让简单的普惠思想在我们校园深入人心。

(二)增强自信,促进职业化成长

乡村牧区学校教师短缺,如何更好的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是成就教师职业化成长的关键。多数乡村牧区学校教师习惯了每天的教书育人工作,教学上安于现状,很难有突破,更缺乏自信不愿意走出去讲课交流。基于上述现状,我校提出了“校级名师工程”,从学校层面给他们树立信心,唤起教师的职业成长的欲望。我们在指导、培养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邀请教研室的专家老师到学校深入课堂把脉指导助力成长。让他们逐渐理解课改的精髓,从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开始,在学校内中脱颖而出,从而让他们寻找到了自信和初步的成功体验。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鼓励教师们走出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教研室搭建的送课下乡和连片教研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听课、磨课、讲课,促进其更快成长,从而进一步打造教师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打造我校旗级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校已有一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四名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级教学能手)。几年中,学校培养了多名旗级的教学能手。学校的教学水平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提高。

三、教学管理要务实,课堂教学改革不盲目跟从

乡村牧区学校的教学不能与大的城镇学校相比和跟风,要有很好的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上提出了“上好每节课 育好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乡村牧区很多孩子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学习环境差。多数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几乎没有课外读物,课外知识匮乏。虽然,我校不到百名学生,每个年级只有十几名孩子,但是基本上每班都会出现1-2学习障碍学生(与牧区饮酒有关),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积极想办法,利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段教学理念,踏踏实实进行教学,决不能因为优等生而提高教学速度。我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学的慢,但也努力做到一个也不能放弃。            

教科研一直是我校的一项薄弱工作,但我们始终紧跟其教研室的脚步,从培养年轻教师胜任教师工作入手,开展了“一二三培训工程”,使新教师能更快走上轨道,实现了“一年基本规范,二年站稳讲台,三年教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在教改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小步走的方式,如:“小班化教学”和语文“滚动快速作文”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多学习,多听课。课堂中慢慢尝试,树立教改自信。课题研究,我们也不示弱,我校参加的自治区级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写字教学研究》已结题,国家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正在进行中。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工作出色,业务能力强,很荣兴地能加了旗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课题,目前正在研究实施阶段。

其实,乡村牧区学校要放大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办特色教育,铸就成功。在这方面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如:有的学校开展蒙古族文化研究、民乐开发等。我们立足乡村牧区学校学生阅读量极少又没有阅读交流和语言表演展示机会的实际。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举办课本剧大赛,已经举办了8届。这项活动已经具有了我校鲜明的特色,学生全员参与,尽情展示。课本剧表演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高,2017年旗级书香校园展示活动中,我校教师组织排练的课本剧《秋天的怀念》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目前此项活动已得到家长们的极大认可和支持,多年下来老师们也有了自信和成就感,现如今已整理开发出了“课本剧”校本教材,本学年已投入使用。

我们的另一个举措是建立“学生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因地制宜注重劳动教育。2018年我们从镇政府审批了5300多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种植。此举不仅使劳动、科学等课程走出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了学习兴趣。其实孩子们有时还给年轻的城里老师讲自己知道的“农业课”,别提多有成就感。可见,乡村牧区学校如果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同样也能办出特色教育。

四、改善校园环境,使学校理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以往的乡村牧区学校总是给人以简陋、脏乱差的印象,校园文化更留下了简单贫瘠之感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有资金短缺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缺乏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我校为了让师生产生文化自信和共鸣,特别注重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建设。在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给教师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硬件方面: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相继完成了教学楼6个教室的天花板安装和墙围子的粉刷工作使教室焕然一新;完成了雕塑改造、更换铁艺校门、大门两侧墙体粉刷一新以及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此外,我校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平整校园种花植草,由校领导亲自带领教师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种植果树、松树等累计100多棵。外部硬件环境整体有了极大飞跃。

软件文化方面:我校提出了“扬起自信的风帆 铸就成功自我”的办学理念,在师生中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上下功夫。在校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提炼了校园文化主题“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今年我校还开展了大型的读书节和艺术节收到良好;在各班主任的努力下班级文化日臻完善、异彩纷呈。在精细化追求下走廊文化和校园理念得以凸显,像一楼“知书达理行天下 文墨溢香伴成长”传达了伊敏二小人“礼仪——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二楼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意在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三楼“文墨书香”和楼道的“民族团结中国梦”,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此外开展了传统文明礼仪—鞠躬礼进校园活动和校内禁止白色垃圾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前总体上基本达到了“绿色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不久前顺利通过了旗级文明校园验收。现如今全体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了校园方方面面的变化,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自信地向着更加规范的标准化学校迈进。 

五、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确保生源是根本所在。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关键要看在乡村牧区教育的普及率,是国家义务根本所在。没有了农村、牧区学生的入学率,九年以教育即全民义务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加强教育学质量同时,抛开家长追求更好的教育而择校问题外,家庭贫困、单亲、进城务工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也是走出乡村牧区教育困境得难点。这些学生生活条件差,缺少亲情关怀,缺乏自信和生活方向。我们积极开展了捐资助学“圆求学梦想”活动,成立了“爱心超市”捐衣捐物,开展爱心捐款,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开展爱心资助活动,解决了他们的住宿、生活、学习费用。去年据不完全统计捐资助学达到两万多元。此项活动我校以坚持长达17年之久,形成一种学校特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的同时,让他们更自信的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留住了面临辍学的学生。教师积极开展了访万家活动,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给予精神慰藉,从而使生源有了稳定并有了一定的增长。

总之,乡村牧区教育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用心谋划,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培育稳定的师资,注重特色教育,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等都很重要,为此还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但我在想“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乡村牧区教育的管理工作要一点一点脚踏实地的去做,树立自信,体验收获。在国家振兴乡村计划和关注乡村教育的今天,我们的乡村牧区教育将大有作为,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努力吧!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二小学校长钱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