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建院首次毕业作品展在杭州西溪美术馆展出

来源: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 作者: | 时间: 2020-07-30 | 责编: 闫景臻

2020年6月29日至7月6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2020届毕业作品展在西溪美术馆展出。本次毕业展主题为“扶摇天风”,取自“天风从此上扶摇”,由院长白谦慎教授题写。在实践创作方面,来自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等专业共计53名本科生参展,来自设计学和美术专业的14名研究生参展。展览作品呈现明显的多元与跨界风格,同学们并不局囿于自身专业,涉猎广泛、形态多彩,充分体现出艺术与考古学院兼容并蓄、学科交叉的明显特色。

本文共遴选出若干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全部作品可参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公众号。

视觉传达设计 https://mp.weixin.qq.com/s/xGlQ9lckaE9n3EvEmBVM0Q

blob.png

吕子晴:外号“格格”,视觉传达菜鸡一枚。蜜汁寝室系列漫画,于2017年三月份开始在浙大寝室公众号上连载,灵感来源于沙雕快乐的寝室生活,旨在记录大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本课题通过将漫画改编为泡面番《蜜汁怪寝》,并设计相关文创产品,来进一步提升蜜汁IP的热度,填补高校IP的空白。(指导教师:郭翀)

blob.png

庞悦欣:庞悦欣,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20届毕业生,初出茅庐的视觉传达设计训练生。此毕业设计用视觉交互装置表现人的复合情绪,使用动态图形语言表达人在日常中所感知的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状态。观众可以与装置互动,装置可以理解观众做出的与情绪相关的动作,并生成表达此情绪状态的动态抽象图形。观众面对的屏幕会显示观众的身体图像,随着观众输入的情绪增多,代表多个情绪状态的抽象图形会在观众的“身体”上此生彼长或相互吞噬,最终,观众会看到一个被情绪裹挟的身体。(指导教师:刘国柱)

blob.png

刘畅:我的作品是基于对汉代墓葬艺术的研究后完成的一组岩彩插画。我被这些象征着死者之冥界历程的浪漫想象吸引,想向观众展现一个汉人想象中灿烂绚丽的死后世界。(指导教师:王小松)

blob.png

吕商依:作者吕商依,浙江大学视觉传达设计2016级在读。《行道树》是一本基于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关系哲学理论,从身边寻常的“行道树”这一对象出发,借以探求人与树之间、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装帧设计极力还原观看现场的实验性影像类书籍,261页的体量包含了400余幅作者拍摄的照片与手稿,封面与内页中近50处不规则参与装订并作为地理、时间信息载体的小纸片选用的黑色银底刮画纸材质能让读者也共同参与并完成全书叙事,记录翻阅印迹。在这一本书中,作者的身份不仅仅是拍摄者,而是成为行道树的观看、调查、收集乃至图像学意义上的“领养者”。(指导教师:李承华)

blob.png

邓雅婷:外号婷婷,爱好多且杂,重度游戏宅,此系列插画作品以《精灵宝钻》中诸维拉和诺多精灵族为原型进行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设计,以装饰性为主,努力营造出较为恢弘的气氛和光效,涉及角色较多,能够涵盖更多方向和设计思路的融合。(指导教师:郭翀)

环境设计 https://mp.weixin.qq.com/s/PgpCy60GonO9buK5VdgOfw

小组综述:《城市甲板——舟山江湾公园设计》,城市甲板提炼了场地的区位特征 ,回应了城市和人的需求,蕴含了海洋与船文化 ,展现了未来的景观方向。(指导教师:高艳)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刘昳斐:设计将新交互技术与传统景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强调交互装置在景观方面的价值本质;这组装置的构思是围绕舟山海滨这一场地条件展开的,以场所精神为核心,以交互景观为话题,尝试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种不被技术异化的交互景观装置设计思路。、

沈毅林:在对幼儿园的使用者和场地本身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的户外空间应该以游戏为主导功能,以满足儿童的动作发展需求,并通过游戏来让儿童感受自然,通过游戏将场地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儿童。本设计的亮点在于用8种游戏设施来满足了儿童所需要习得的36组动作,以及将屋顶作为运动场和蔬菜种植区。

方若兰:我的展板所展现的是浙江舟山江湾船厂改造成江湾公园中广场的部分。在小组整个“城市甲板”的主题下,我的广场主题是舟山的自然形态,成为像渔船一样形态的屋顶花园的群岛海洋。因此在设计中有多地方会有水景和群岛意向的设计。

冯慧:本次设计是对于舟山江湾公园地块的再设计,其前身是舟山江湾船厂,我的设计范围是商业建筑的屋顶面。本次设计中,我以场地的船文化为主题,发散到相关历史人文文化,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商业建筑的屋顶面营造一个文化元素与景观元素相融合的现代生活广场。

美术学 https://mp.weixin.qq.com/s/Jz95ATBygj9I0ll0RBWV3g

blob.png

叶瀚斌:浙江钱塘人,国画方向,字探微,号秋知居士。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中国美院附中。在校期间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马世晓艺术奖励基金。(指导教师:吴强)

blob.png

blob.png

董书安:浙江钱塘人,国画方向,字清止,号映雪楼。小女姓董,名书安,出自《淮南子》中写水的“柔弱以静,舒安以定”,字清止。书斋名为映雪楼,家住钱塘萧然湘湖之畔,到浙江大学西溪书画舫求学,一直与水打交道。愿穷尽一生,在书画面前卑微到尘埃里,不喧嚣,不吵闹,步入平静的未来。本次的作品主要是本科时期随手描绘的一些花鸟手稿的创作展现,望孔雀尾羽间流风无意,回眸飞腾处轻骨有情,是一直以来都很想表现完全的作品,至于其所念,只想留看可爱生灵偷闲。(指导教师:沙伟、池长庆)

blob.png

金晶:浙江钱塘人,书法方向,字子晏,号七分斋。凡事做八分,让一分。西湖畔出生,对朦胧江南怀着一腔痴意。偏爱草书,喜欢写草书过程中的转转合合,起起落落。《十二金钗》录自《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想表达生活其实握在自己手中,每天快快乐乐即是再好不过。(指导教师:林如、池长庆)

研究生(设计学、美术专业)https://mp.weixin.qq.com/s/eTW29mLP_hILD-FKVyySvg

blob.png

宋哲琦:《下一个春天》在2020年初的疫情下,医护人员成为了一线的战士,在此过程中,额头、鼻梁、耳朵上留下了长期佩戴口罩护目镜的压痕,手上留下了长期消毒清洁的斑驳伤痕,这是他们战斗的伤痕,而这些伤痕却是为了下一个春天的平安到来。(指导教师:李承华)

blob.png

姬文瑾:《SWAG》Swag是街舞圈的一个流行词语,形容一种有自信、有风格的状态。街舞这种动感十足的舞蹈,不仅是部分年轻人喜欢的潮流,也象征着自由。作者尝试自己编排舞蹈,随着音乐的节奏用镜头进行快速切换,尝试与粒子特效的融合,来展现作者内心swag的一面。(指导教师:沈华清)

blob.png

张孙淑怡:《插画创作》根据武侠游戏《天涯明月刀OL》创作了一组穆夏风格的插画创作。每幅插画均为穆夏风格普遍会使用的长构图,除了主体人物外,背景用花纹、植物等做辅助装饰达到一个装饰画的效果。每幅图都根据人物服饰的颜色和特点而设计了不同的背景与装饰。(指导教师:王小松)

blob.png

张胜利:《汪氏文园研究》此次展览的作品以“消逝中的’中国古典园林'”为母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清代中后期如皋汪氏文园,通过对现存的园记进行文字解析,并以画卷考证,从空间上进行重构,还原其园林盛况。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汪氏文园,曾与冒氏水绘园齐名,于近代毁于战火。汪氏第六代汪为霖于嘉庆八年返回故乡后,请叠山大师戈裕良对文园进行了整修,并于文园北隅新建了一座“绿净园”。所作叠山,即为“小山泉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谈丛》中提及“小山泉阁溪泉作瀑布状,自上而下曲折三叠,洵画本也,直拟文园中,今南北所存诸园无此佳例”。(指导教师:陈健)

blob.png

赵霜悦:《扶海田“袁”田园综合体项目》这是我在读研期间,在陈老师的指导下,与邬金鑫师兄、吴溪流师姐、郭凌师姐和张胜利同学共同完成的项目——扶海田“袁”田园综合体项目。“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该项目以袁庄长寿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亲子活动和生态体验为脉络,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共生,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大产业,打造一个宜农、宜文、宜教、宜居、宜购、宜养、宜乐、宜游的“八宜”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指导教师:陈健)

blob.png

陈赛飞:《春夏秋冬诗》草书是如何发展的?这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孙过庭云“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即章草与今草的区别在于,章草规范、方便,实用性强,而今草流美、通畅,更加注重美观。一个是具有实用性的章草,一个是更具艺术性的今草,章草与今草标志着两种不同的取向。因此,在创作中欲在今草中掺以章草,章草古朴而又沉着,正中有斜,今草流美而变化无穷,斜中有正,所以需要不同而和,存乎一心。风格取法上不局限于一个时期,更多注重草书的规律,线条是有表情的,线质的锤炼以及对空间分割的敏感度是我学习草书的方向。(指导教师:汪永江)

blob.png

孙旭:《鹤》本次毕业创作思路主要以大写意花鸟画的探索而展开。创作过程中以苏轼等“墨戏”绘画理念为理论支持,贯穿其主张的“诗文书画与一理”思想,以纸笔为依托,以“发情思”之假托,回归到心性的表达。技法层面主要以梁楷的“减笔”风格为思考而展开,在保留白描勾线法精髓的基础上碣尽可能地简化线条,并配合生宣特有的表现效果,增强一笔之内、水墨交融下水的多变性、丰富性,使得画面看似简单,实则藏巧妙于无形。简化形象,予以图式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并将其逐渐演化为抽象过程中不断找到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并将它系统化。力求笔墨枯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和节奏,同时加强空间分割法中繁简变化的运用思考。(指导教师:金晓明)

blob.png

杨倩:《肇于自然•归于日用》本次创作主要突出两个重点:1.日常书写;2.明人书札以及落款格式。①分别选取唐仓曹贷粮文书、宋黄庭坚制婴香方帖、明费宏致葛老札、明傅山归灵汤方、宋六十名家词零种(吴湖帆先生批注本)琴趣外篇选页,临写并作跋文,后记个人对于日常书写的想法。这五幅作品,反应自古至今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样貌,前人心有所会,笔有所志,书法即诞生于此。其中,明代费宏致葛老札,体现了明代盛行的书仪格式——抬头及平阙。②《屋漏痕》行草手卷所录为历代书家对屋漏痕的阐释,在书写时,凡遇书家之称,皆跳出并抬一字,以示尊重。在取法中山王所创作的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录陆放翁联句的落款中,都注重抬头格式的书写。(指导教师:林如)

blob.png

张梦依:《推陈出新》此次展览我的作品分为“八破画”和“梅”两个主题。“八破画”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短暂流行的一种独特的中国画绘画形式,以文人书斋常见之物为题材,以残破、老旧为主要特征,以堆积、折叠为主要表现形式,力求营造出一种逼真的视觉错觉感受。本系列作品与我的学位论文《从八破画看清末民初书画界雅俗文化的互融》联系紧密,三组作品的创作分别对侧重于对传统八破画绘画形式的体验、八破画艺术在当今的应用以及对八破画精神内涵的表达。“梅”系列作品分为两组,一组以南宋杨无咎《四梅图》严谨秀丽的风格为参考,另一组则侧重于对空灵、清雅的意境的渲染,两组作品都是对传统中华文化中梅花坚忍不拔、高洁的品格的表达。(指导教师:池长庆)

blob.png

苗青青:《存在与时间》此次毕业创作主要分为两个专题,在第一个专题中希望能通过在结实的麻纸上作一层泥质基底,模仿在泥质壁画上的绘画之感。很多地区的原始壁画、岩画都在逐渐剥落、磨损,甚至消失,作为人类较早期的绘画,其展现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这个专题中的画面内容主要是描绘动物与自然的某种关联,或是展现一种外在联系,即生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或是展现一种内在联系,即大地对生物的养育。并将自己假设成在山水之中游走的动物,也希望能给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物中的现代人,带来一种自然、清新之感。在第二个专题中,技法主要是以工笔为主,画面中的思想主要是通过画面的内容来体现。即万事万物总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作者希望通过画笔展现自己对生命以及对存在的一点小小思考。(指导教师:朱春秧)

学院简介:

为进一步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艺术与考古学科生态体系,浙江大学决定在原艺术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等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新的艺术与考古学院。2019年5月20日,浙江大学建校122周年之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立。

追溯历史,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考古学科历史与艺术教育传统,解放前的老浙大就有艺术和考古相关学科。1978年,在夏鼐先生支持下,杭州大学率先向教育部申请创办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计划;1998年组建新浙江大学时,学校成立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系,对外称艺术学院;2005年,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成立,主要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研究;2008年,在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基础上,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同时学校决定筹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2010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

新的艺术与考古学院以“四系一馆”为主要架构,即考古与文博系、艺术史系、美术系、设计艺术系4个学系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拥有考古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共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艺术学理论两个博士后工作站,文物与博物馆学、美术学两个专业硕士点,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书法学、中国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5个本科生专业;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所,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故宫学研究中心、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守正创新”,努力汇聚艺术与考古领域高水平的学者和艺术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一流水平”的艺术与考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