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倾听孩子的“原声音” 成都五幼园长闵艳莉让教育“返璞归真”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得恩 | 时间: 2020-07-20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7月20日讯(宋得恩)随着我国教育界儿童观的进步,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的深入,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儿童成了当今时代的呼唤。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我们可以给予怎样的帮助?”“我们应怎样去了解儿童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让儿童真实的学习得以发生?”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园长闵艳莉说,通往儿童真实生活和学习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倾听来自儿童“真实”的声音、捕捉儿童“真实”的问题、生成儿童“真实”的探究三个过程,让课程还原真实,回归儿童。

blob.png

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

真实的声音是指没有被加工过的儿童的“原声音”。“这些儿童发自内心表达的,又具有实际意义的声音被称作儿童的原声音,也是孩子最‘真实’的声音,它直接反映出孩子对生活、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它是儿童的思考,更是儿童面对这个新奇世界开启探索的一种方式。”闵艳莉说,在幼儿园里,每一个儿童都在表达,他们为自己说话,为自己的世界命名。

blob.png

“在大班关于‘石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陨石的形成产生了兴趣,老师找来了关于陨石形成的科教片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看完交流的时候,一名幼儿提出了质疑:‘老师,陨石会不会是外星人往地上扔的石头?’”闵艳莉表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成人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而儿童往往是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思考。所以,老师要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认识儿童学习的规律。

捕捉儿童“真实”的问题

儿童的“真实声音”就像一个开放的素材库,里面陈列着品种不一、功能不同的大小素材,有的只是一些寻常的表达,有的反映出的是孩子的兴趣,还有一些是具有儿童哲学意味的问题。在闵艳莉看来,所谓“真实”的问题,是指儿童提出的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blob.png

其中,兴趣类的问题在幼儿园阶段最多,对于这类问题,儿童往往会产生争论,会长时间地关注它,甚至是进行反复地摆弄或琢磨,值得关注。求证类的问题是儿童对现象的猜测和断定的一种陈述,它表达了儿童对事物不确切的看法,通常以疑问句的方式呈现,具有选择性。这类问题主张儿童去收集证据,证明自己,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求得正确或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比如“男孩、女孩谁更厉害”,当孩子在真实情景下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辩论活动,让儿童从最初“不假思索”的表达,到辩论时陈述理由,证明自己,反驳别人,从而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将表浅的想法引向深入。

“猜想类的问题往往更多属于想象范畴的思考,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闵艳莉介绍,它有可能是儿童虚拟的情景,也可能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等等,遇到这类问题不要一笑而过,老师可以让孩子进行表述,或许就会看到孩子的猜想并不是“乱猜”或胡思乱想,它蕴含着儿童自己的经验逻辑,是一种儿童学习的智慧。

生成儿童“真实”的探究

儿童的成长通常是从感性的、直接的经验积累到理性的、间接的经验学习。感觉的投入、动作的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是儿童链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亲身体验后,会有更为丰富的感悟和思考。闵艳莉强调,真实的探究十分注重儿童的体验,让儿童直接在真实的情景和事物中操作感知,更有助于儿童的观察和思考。老师可以通过将问题“情景化”进行短时间的研究,也可以将问题“研究化”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让儿童在体验和操作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blob.png

闵艳莉强调,情景化会根据儿童的观点,将儿童带回到真实的情景中,让儿童在情景中,把生活中零散的感受与经验集中起来,这样有助于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集中比较,从而更直接、更深入地帮助儿童体会。比如:“大勺好还是小勺好?”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孩子亲历情景,让他们在操作体验、讨论和辨析的过程中,体会到“好”与“坏”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以此建立起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有的问题并不能通过一次对话讨论或设置一个情景就解决儿童心中的疑惑,它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因此开展一个持续的研究,甚至是多次活动的持续研究,才能让孩子从直觉的思考,进入到多角度思考的状态。闵艳莉介绍,这样的情况在五幼特别多,比如孩子们讨论的“为什么有的地里发芽发得多,有的地发芽发得少?”面对这类问题,老师们会尝试让孩子通过猜想并核实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探究,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果。“还原‘真实’,孩子们会问出越来越多的‘为什么’,他们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活动中出现的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且受欢迎的,真实的学习在这里发生着。”

blob.png

“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让我们去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真声音中聚焦儿童真实的问题,帮助教师确立起回归儿童的活动的内容与价值,再通过环境和材料的支持,开展儿童真实的探究,让儿童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发现意义。”闵艳莉表示,幼儿园的课程建构需要教师不断地了解真实的儿童,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与儿童一起共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