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寻找农村教育价值 做有品质的农村教育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7-20 | 责编: 李颖

“把你们的孩子送到乡村去”——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这句话对于从事农村教育的人来说是振聋发聩的。处在城市化滚滚大潮之中农村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发挥优势落位党的教育方针、落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党和政府对农村支持政策真正惠及农村的孩子,让他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完善教育认识 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

1.对教育的认识是顶层设计的起点。

所有教育行为都是基于我们心底对于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认识越接近学生成长的规律、越接近学校发展的规律,就越科学而有效。对教育的认识越稳定,教育行为越能够保持独立和融合,越能避免左右摇摆、进进退退,越能够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境地。

首先认同的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

其次,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即呈现”。以承认儿童的人性、天性、天赋尤其是自我发展能力为前提,通过创设展现儿童的空间,促使儿童的人性、天性与天赋尤其是自我发展能力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儿童的自主地、有个性地成长。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人性优势,并通过不断呈现促进其充分发展,同时弥补人性弱点的过程。教育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帮助儿童呈现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从而自主建构对世界的概念以及探索方法的过程。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引导和帮助儿童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过程。教育就是儿童在一次次自我呈现中认识自我、建立理想中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理想中的教育就是教育者不断发现儿童、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促使儿童的智慧从闪现到不断涌现的过程,是儿童在自我展现中成长的过程。

教育认识是产生方法、途径的源泉。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做才是好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人永恒的思考,它稳定而深刻地投射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就是办学思想。办学思想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办学理念,它是办学者恪守的、贯彻始终与融入全部工作与环境的的价值取向和原则。

2.目标系统的建立是顶层设计的重点

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基本构成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愿景。其中育人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在顶层设计中,我们发现育人目标是一个挖掘、呈现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将国家、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美好期望,结合学生的生长环境经过提取、筛选从而个性化、符号化地呈现出来。例如,我校的育人目标共同的指向是:秉承传统美德、学科基础扎实、身体心理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同时有艺术和体育特长。在这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我们提出了帮助学生成为尚学求实、尚善求合、尚技求精、尚艺求雅的现代文化人。具体形象地描述良乡四小学生的气质就是“学者样儿、艺术范儿”。

要培养这样的人,教育者是最好的榜样。根据我校教师价值观调查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育人目标需要的基础上,我们把四小教师定义为“实、合、精、雅的文化人”。

在此基础上,结合上级、社区以及家长对学校的希望,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建成房山区、北京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办学质量较高的文化小学,并形象生动地描述学校气质为传统味儿 、国际范儿。

3.发展定位是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

发展定位是使教育认识对接实践、保障目标落位的中间环节,由路径定位和特色定位组成。路径定位决定了办学思路以及办学策略的形成;特色定位决定了学校最主要的办学优势的有效利用。建校之初,结合办学目标,我校提出了“四高、四小”发展定位。四高——高起点 高标准 高质量 高品质;四小——小规模、小班制、小精品、小国际。回顾六年的办学之路,明确的发展定位使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发展策略高效。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把四小自然地转化为:四适宜——适宜的规模、适宜的环境、适宜的课程、 适宜的生活,提出了“蜕变——让我们的教育适合学生”的阶段性目标,学校的发展转入到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上来,揭示出学校步入新的内涵发展的阶段。在特色定位中我们提出的是“大拇指教育”,建立了大拇指课程体系、大拇指评价系统。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管理的第一步,是全体干部教师形成共同愿景、凝神聚气的过程,而如何将顶层设计落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二、找准突破口推进文化落位   

1.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原则,用路径落位学校文化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文化育人呈现达人”,这是基于我们的教育认识的。文化育人----用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人,用文化的方式培育人。师生通过过有文化的校园生活,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力量、传承人类的求知精神;经历爱的美好体验、感受情感的力量、传承人类仁爱的精神;经历理想实现的美好,感受意志的力量,传承人类信仰的精神。

如何发挥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统领作用,我校的办法是将其转化为办学原则。文化育人概念过于宽泛,一次次学习、研讨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四条原则:第一,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他一起过什么样的生活;第二,想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给他设计什么样的课程;第三,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者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第四,想让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他过什么样的生活。经过这样的解释,这四句话成为我们学校一起工作的指南。

关注学生每天的生活,关注学生六年的整个小学生活,保持校园生活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对应性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们不断以育人目标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课程、社团、活动以至于教师的人文精神,用课程将学生生活科学化、系统化成为学校建设。关注教师本身的育人作用,关注教师校园生活的完整设计,将教师的人格气质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理想模型。

呈现达人的基本含义是:教育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善良本性生发出来,经历善的美好体验,从而自主走上向善道路的过程;教育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运动与好美等本能发掘出来,从而走上自主、自信、自然成长的过程;教育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潜能张扬出来,从而走上追逐理想自我的过程。

“呈现达人”,在办学实践中的原则是:我坚信,玩耍与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天性,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习自然、自觉地呈现出来是我们的追求;我坚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善的种子,用善的尽情生长抑制恶,让人性自然、自觉地呈现出来是我们的追求;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发现学生不同的天赋与节奏,让天赋自然、自觉地呈现出来是我们的追求;我坚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唤醒学生的自我,让自主发展自然、自觉地呈现出来是我们的追求。

课堂生活是孩子们最主要的校园生活,决定着学生质量的不仅是教学内容,其实更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依据这样的办学理念转化成的办学原则,我校提出并研究与探索四小的的呈现式课堂模式。如图:

在初步模式研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落位:一是多种方式的解读,包括干部解读、专家解读、教师自己解读,实现该模式与学校办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对接,让教师“信”。二是树立标准范式。主要通过推出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示范课,让成功教师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让其他教师看到该模式运行带来的真实感受。这个策略的目的是鼓励教师“试”。三是,召开研讨会。就在全体教师在模式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具体策略的分享。例如,呈现式课堂中,内向学生的关注、学困生的关注、如何确保课堂实效等等。这个策略的目的是激发教师“研”。四是,叙说课堂故事。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将对该模式的认识逐渐推向深入。几年下来,我们不但总结出了呈现式课堂的特征:学习真实、自然发生的课堂;学生智慧精彩呈现的课堂;教师进退有度、张弛得法的课堂;学生充满情感与人性体验的课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个过程就是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师的发展过程。

就这样,这八条“坚信”全面地融入到学校生活之中。

2.将育人目标转化为校园生活,用课程落位学校文化

在我们的办学原则中,有这样两句: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他一起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给他设计什么样的课程。这是我们将育人目标对接生活、对接课程的逻辑起点。

例如,为了确保“秉承传统美德”这一育人目标的实现,我们开发出三条路径:一是,整合于学科课程;二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三是,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学习,如建筑、戏剧等;四是,融入校本课程如节日课程、老家课程、升旗课程、诵读课程;五是,融入校园环境,如一层走廊的布置。

在育人目标中有一项——每个孩子有一项艺术特长,为了支撑起这样的目标,我们使用着这样的艺术课程体系:

农村学校往往距离博物馆、剧院比较远,在我们依托自己的优势。农村学校距离植物、动物、土地等自然界是如此之近。当城里的孩子观察动物的时候,需要走进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在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几乎消失殆尽,而我们农村的孩子随处可见鸡、鸭、羊、马......最为珍贵的是我们看到了他们和自然界的关系,尤其是可以真切地看到小鸡如何在土中找到草籽、看到青蛙生长的全过程、看到动物粪便促进着植物的生长......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的鲜活的生活。记得天文馆馆长亲口给我讲,他对运动的东西格外敏感源于小时候在山上“逮蚂蚱”的经历。

为了利用发挥自然教育的优势,我校把原来的小花园变成了种植基地,专门开发了农耕课程,以小学六年为一个周期,学生在这里要经历小麦课程、花生课程、白菜课程、大蒜课程、红薯课程、豆类课程、玉米课程。例如,小麦课程中,学生要经历选种、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磨面、馒头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面食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了植物与人、植物与土地的关系,由此获得的关于植物的经验会储存于头脑之中,成为他们研究的智慧源泉,更成为了劳动教育、团队精神的培育、写作乃至心理健康的教育基地。在花生课程中,我们请高年级同学先自主研究花生的相关知识,然后把他们分成小组给低中年级的弟弟妹妹上花生课程的前课,秋天到来孩子们开始收获花生,他们不自觉在花生地里朗读许地山的《落花生》,感受植物所特有的精神力量。数学老师带着孩子们经常来这里,这里又成了孩子们测量、计算周长、面积以及间隔问题、发芽率的课程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利用中粮集团驻扎房山的优势,将他们的现代农业引入农耕课程,孩子们对太空种子在自然环境与温室环境的生长对比试验,农学博士带着孩子们做观察记录、做植物生长分析......形成了一大批孩子们的研究成果。

目前,房山主要的果树在校园基本上已经种全,杏子节、葡萄节相继展开,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正在构建中。

农村不仅是孩子们研究自然环境的基地,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资源。我校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型城镇,学生在农村都有老家,有着春节回家过年的传统,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开发了《老家课程》。“老家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即老家的自然、老家的社会和我与老家,分别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家的关系为核心概念,实现友好共生的核心价值追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学生寒假前的最后一节课是前课,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开学后组织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次的后课,交流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老家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成为综合实践课程,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明显。

以上课程的建设得益于我们认识到自然与学生成长关系、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一认识成为不断提升着学校课程品质的出发点。

学校环境是隐形课程,也是课程成果的呈现场所。寻找、体现文化的脉络成为了我们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楼传承古代传统文化,二楼继承近现代革命文化,三层是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第二个关键词是课程,也就是校园每一处都是课程。课程建设主体是教师,怎样让教师成为校园建设的主体,我们的做法是,把文化主题变成项目,由教师进行研究。例如,一层的主题是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校园与课程的对接,我们找到了核心的点——学科。于是教师以自己的学科为切入点,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文化的精华,如数学的《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科学的《黄帝内经》等等;教师进一步思考与提炼,文化精华的背后反映的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或者价值追求。例如,数学老师提出了数学是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精准的;美术教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老师提出了“求真”的精神。当老师们带着这样的发现学习课程标准的时候,恍然发现,这就是课标的要求。由此,实现了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这个项目,不仅帮助教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的对接,而且丰厚了教师文化底蕴,教师开始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崇尚走进每一节课的课堂。

3.将生活转为课程,用专业落位学校文化

教师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基本依靠,是学校品质的保证。如何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四小教师的校园生活转化为四类课程——精神涵养课程、情感凝聚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艺术浸润课程。

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建校之初,通过调查问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研讨,提炼出我校的人文精神——实、合、精、雅。建校七年来,通过每周教师们讲述“感动四小故事”、每季度评选“月星”、每学期进行“实、合、精、雅”的自评与他评、每年进行颁发“实干奖”、“合作奖”、“精品奖”和“儒雅奖”等建设、维护,随着一件件真实的、身边的故事、身边的榜样,实现着人文精神成为我校教师判断人与事物的标准,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四小教师“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所以主动而无怨;四小教师“把同事当亲人”,所以累并幸福着。

在很多人看来,农村学校的职业倦怠更明显,专业发展课程将老师引导到专业之中,帮助教师找到职业幸福。在四小,教师有三个专业——儿童、学科和管理。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保持对儿童的兴趣与敏感是起点。我们最重要的方式是干部的引领与一同研究,最主要的载体是听评课以及典型儿童的案例分析与对策,前提是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听课后干部与教师交流分析孩子们的状态、学习个性、气质特点;遇到教育的问题,干部与教师一起从学生个性、身体、心理以及生活经历入手,共同寻找对策;在一次次研讨会、交流会上教师们分享研究儿童过程中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在这样的研究中,教师们一次次发出共同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神奇的!只是我们要寻找到适合他的那把钥匙......研究中我们总结出学生各年级发展关键期,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在四小,教师往往是各个项目的负责人;很多老师学会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主动开展着研究,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这样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中重新审视既定的经验、模式,实现着自我革命,开始品尝专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给不了教师智慧,但我们可以让教师呈现自己的智慧;我们给不了教师崇高,但我们可以让教师发现自己的崇高;我们给不了教师幸福,但我们可以让教师寻找到幸福。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管理的理解。

将近七年的探索,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教育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首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全国体育示范学校、房山区第一个金帆艺术团、金帆书画院、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学校、房山区人民满意标兵学校、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等称号。学生在学科质量、特长发展等诸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面对北京教育的“深综改”,面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完善教育认识、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将文化落位,才能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自信与努力追求与城市教育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为孩子们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

(供稿:校长派作者: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校长李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