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北京高考生物:平中见奇 “抗疫”是最好的考题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徐虹 刘佳 | 时间: 2020-07-10 | 责编: 曾瑞鑫

中国网北京7月10日讯(记者 徐虹 刘佳)随着中午12点半铃声的响起,北京2020年高考第五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生物落下帷幕。今年,全球迎来新冠肺炎病毒的考验,生物试卷中用大量“笔墨”考察了这部分内容。此外,试卷新增科学阅读试题,以800字阅读的方式让考生“捕捉”信息中的答案。北京多位学科专家表示,首张等级考试卷平中见奇,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中发挥,有助于教师评估现有的教学水平,在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落地提供了优秀的示范。

考生:试题开启“简单版” 问题设置很“亲民”

“写完最后一道大答题还剩下半小时的时间,我从未像今天这么觉得自己是个生物‘大神’。”上午12点半的考试铃声响起,中国网记者在海淀区某考点校外与一名学生“邂逅”,他直言此次试卷难度开启了“简单版”,可能是他做过的最“亲民”试卷。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考生不在少数。还有考生表示,今年新冠是全球的高频词,因此对于新冠可能涉及知识的复习还是比较全面和充分的,在这次试卷中,果真看到此类题型,让他们倍感亲切。

战“疫”做教材 着眼国家安全体系

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是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考题情境必然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不仅局限在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免疫应答机制和预防措施类型等基础知识概念本身,而是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高度着眼,引导考生理解生物安全对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荆林海分析称,选择题第15题的设计,让选考生物学的考生能够站在国家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高度,综合分析重大疫病、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相关问题。无论考生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哪个方面的社会工作,他们所需具备的全球化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都可通过这样的试题得以发展。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同国际社会分享了抗疫经验,中国科研工作者一系列的检测试剂、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制的成果也让世界瞩目。选择题第11题,聚焦我国科学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成果,既考查了考生对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理解,也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提升未来国家栋梁的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试卷倡导考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非选择题第18题中,考生需要更深入一步地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2)小题中需要考生从研究者的视角探讨丝状噬菌体(f)与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的关系,要求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结论;在(3)小题中考生需要进一步经历丝状噬菌体(f)表面蛋白在小鼠身上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真科研中展示真素养。

首增科学阅读 强调信息捕捉

第19题为科学阅读题,试题背景是以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揭示了高温或强光抑制光合作用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粮食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贡献,本题展示了我国的科技成就,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重大问题。北京师范大附属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林祖荣分析称,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在北京市2018年以来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已经出现,在以往等级考测试卷中也都出现过,考生对此题型并不陌生。本题提供约800字科普短文,要求考生获取和加工科学文本信息,回答相关问题。这一题型的设置,既考查学生的学习积累,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重新构建认知体系的能力。

“科学阅读”题是考查学科素养的积极尝试,考生解答“科学阅读”题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科学阅读”题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快速学习能力,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