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美学境界——“创美教育”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7-10 | 责编: 刘佳

珠海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60年,2020年刚好是建校60周年。从一所渔民中学到现代高中,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让它成为了珠海基础教育的领军之旗。新时期,学校把“美”与“教育”结合起来思考,并用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实践予以践行,“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的办学理念,“创美教育”孜孜以求,努力开创“重德乐教,睿智恬淡,创美育美”的教风和“志存高远,自知自胜,灵动臻美”的学风,学校形成“敦品励行,包容创新,至善至美”优良校风,凝结出“师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学校精神,熏陶着一代代一中学子,并已经成为珠海市第一中学的文化基因。

一、“创美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创美教育”实践中,美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更是一种教育目的,“创”首先在于它的自主性,是一种创生、创造的美学。创美教育所凭借的“美”并不是教育系统外部援引、“借用”过来的,它所依凭的“美”就是教育自身的美,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主创造出来的美,也就是说,“创美教育”的第一层意义就是美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美育色彩和美感意义。“创美育人”的第二层意义是学校教育过程本身的美,“创美教育”在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学校教育过程应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美”。更进一步,如果把“创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它的着眼点就是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感受的丰富性,以及人的精神血脉及生命精神的弘扬。

简而言之,“创美教育”的内涵,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指教育者遵循美的规律与法则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课程教学文化,从而创造出教育自身的美,使教育活动从物质到精神等一切都是美的,构建洋溢美学追求的教育生活,学生在美感愉悦与精神自由中学习成长,积极展示人的生命活力与创造性,把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

“创美教育”按照人的合理发展和人性完善的规律来推进教育。这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体现“师生为本”。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二是体现“唯真唯实”,遵循教育规律,贴近真实生活,追求真理真知,师生真心真情;三是体现对心灵的唤醒与对生命的激扬。学校教育过程及其自身都应当充满审美取向的因素,充满对人性和激情的尊重,追求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体验与智慧;四是体现“公民目标”,学校通过“创美教育”为核心思想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活动,就是要努力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参与社会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素养。学校通过“创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活动,就是要努力实现培养乐于求知,勤于实践,善于交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学生,这种学生要具有科学精神和民主素养,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尤其是具有坚定的理性信念,成为一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

二、建设审美化的学校环境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与师生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作为实用空间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学校面貌、形象及文化的总体结晶体现,它不仅是一所学校个性的反映,更是一门蕴含无言之美与智慧创造的潜在课程。所以,创美育人,首先要高度重视创设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的生命与心灵的自由,使之趋向和谐。

珠海市第一中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的:香樟大道、乐学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创美泉、耕读园,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孔雀园、锦鲤池塘和绿头水鸭等,让整个校园的环境生态多样,丰富立体,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气息。这种嵌入学生日常学习、教师日常工作的精致,以符号化的方式具备了文化内涵,不但让师生工作、学习格外舒适,还能启发他们的审美愉悦。无论是刚进门的“春风化雨,百年树人”的一中石,还是中央广场“胜券在握”的雕塑,以及耕读园内的“乐学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刻,还有一汪“创美泉”,都具有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意趣,而且这些意趣很多是让学生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发展特色,参与其中加以建设的,如楼道里张贴的学生作品,以及校道上悬挂的班旗及美文美画,这些都凝聚了教师与学生的心血,也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及文化的价值,成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表达自己的情感符号,当然具有宝贵的审美意义。

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学校整体色调统一,完整和谐;校园雕塑也是校园内的瑰宝,将一中厚重的文化气息烘托得恰到好处;校园内有锦鲤,水鸭,孔雀,生态健全。学校环境的自然美、人工美与建筑美协调统一,整个校园恢宏大气,美不胜收。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创美指向

在不少初中毕业生的印象里,重点高中就是一个“好学生聚集在一起刷题”的地方,但来到珠海市第一中学后,他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多元课程世界,在这里,他们有机会聆听科技创新、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校本课程,也可以选择加入版画社、志翔航空俱乐部、模联社等近50个社团课程,一个通向“美”的大平台,敞开怀抱欢迎他们的到来。特别是学校的新课程体系和管理系统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权利,学校定期都有学生社会团的展演,最具学校品牌的学生合唱团多次走进维也纳、悉尼、勃朗姆斯等世界级音乐殿堂,管乐团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依托珠海新型航空城市的航空俱乐部,多次举行航空夏令营,航空课程进校园,可是说是开创了全国中学校本课程的先例。围绕“创美”而举办的校园活动,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展现出成长中的青少年的无限美丽,这是一种校园生活的整体重构,也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美学转变。

这种重构和转变,来源于学校一直坚持和完善的“创美教育”思想,即着力把融真、善、美于一体的健全人格的实现定位为学校教育中个体发展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促进每一年学生全面而富有富有个性的成长。在课程体系上,珠海一中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优化国家课程使之校本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之特色化。并以“素质均衡,架构完整、丰富多元”为目标架构多元化的课题体系。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出5大类共60门校本课程,包括以心育、养德、生命教育为特色的修身课程,以航空、科技、艺术等板块组成的特色实践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自主发展课程。学校从品德养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体及综合实践等方面,开发包含多学科、各种类的课程群,形成较为系统的创美育人课程体系,进而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自主成长也是践行“创美教育”另一个亮点,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三自”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多给学生一份自主的空间,学生的成长就多了一份自强与自成。如今,学校每年举办的科技艺术节、体育节、“感动一中”颁奖晚会等,其策划、组织、主持、摄影、后勤等全部工作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和精神力量不断得以确证和成长,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

当然,我不避讳谈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升学压力,但我想我们的学生们,经过学校的高中三年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的辛苦,更会在学校安排的充满更多生命活力与青春激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满温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最终使他们记住一段无悔的岁月,以及在这段岁月中勉力前行的自己。任何付出努力的生活都是值得过的,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去创造和体会“美”。

四、师生交往中的“创美”

教育过程多种多样,但其主要方式是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所以师生的活动方式,教与学的和谐与否将对“创美育人”的产生实质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立足点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的生命成长和进步,在这种生命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召唤、呼应共鸣是重要的“创美”。所以,在我看来,在倡导“创美教育”的视野中,重构师生关系的目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平等对话,对于“创美”而言,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能够在情感交往中彼此理解、彼此温暖、彼此欣赏、彼此对话,最终彼此成全。成全的就是“美”,是“师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的一段时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关注师生交往的过程,尤其需要看到其中审美生成的物化符号。这些符号有时正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达到审美性品格的象征。一旦把握住了这些象征性的符号,我们就能从看似无迹可寻的日常教学生活里“打捞”出审美的体验来。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拍拍肩膀,一块糖果,一杯热水,一点幽默,这些符号承载着美好,当然都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以各自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对教学环节的“美”予以创设。

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被问及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时,回答说“是我度过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时光”,多么令人深思的回答!作为校长,我尤其希望珠海市第一中学能够以优良校风、优美环境来成就师生们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以自己的美好方式来追求、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未来,课堂里伏案苦读的身影在时光的流逝中或许将消逝于无形,但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却一定会定格为永恒。

我曾随珠海教育团去西藏慰问援藏的工作队,汽车行驶在高原公路上,本该一望无际,可我却发现路边有一些人或背着行囊,或推着车子,执着坚定的前行。 那个场景我永难忘记。从此我相信,为了某种信仰、信念而自觉持续努力的人,心中都有一份责任,也同时存在一份美。如果这份美不比责任更重的话,至少和它一样重要。人只有在审美之中,才能自觉扛起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才会觉得自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境界,就是怀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坚持、耐心、等待,直指人心,直面人格,在充满和谐、趣味、美感的教育环境中,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求真、向善、乐美之人。教育,就该如此美丽!

作者系珠海市第一中学 韩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