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刻不容缓。图为江苏某职业高中学生正在实训车间实习。张学军摄
3月25日,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在与会代表热烈讨论论题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向阳指出,农业职业教育已经到了非常时期,生源不足,教学跟不上,出路不好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他呼吁,关注农业职业教育,就是关注“三农”未来的发展,应该给予农业职业教育足够的发展空间。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农学教师成了职业“莫高窟”的守望者
2001年,长沙农校和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南省主要涉农类高职院校。
“现在农业职业教育系统里,我们是湖南唯一开办水产专业并正常招生的。”水产教研室主任张建国副教授神情严肃地说。1991年他来长沙农校水产专业上课时,水产专业很受欢迎,学校一度赢得水产产业“黄埔军校”的美誉。但是现在大不如前了。
“先是报考学生大幅度减少。 2003 年招生20 人,2004 年招生7 人,2005 年没有招到生,被迫停办一年。看着我们带着7个学生,别的老师打趣说我们带研究生。我自己也感觉像守着莫高窟的王道人,真难熬。学生少,老师也觉得没有出路,纷纷转科、转校甚至转行。现在,教研室里只有4个老师。”
“老师少,课程不能少。10多门课程分摊下来,每个老师要平均要负责3门课程以上。我已经先后教了6门课了。说实在的,这样上课对我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有些课程是相通的。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就不好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识也是有限的,学生学习就是要多拜师多学艺,才能长见识。”
2006年,生物机电学院向湖南省教育厅申请水产学为特殊专业,降低50分录取82人。2007、2008年,降分30分,每年录取 40多人。降分带来了生源,但也让一些老师担忧不已:进水产专业,对数学、生物有一定要求。降分录取,基础比较差,有同学反应学习有些吃力,进了专业也学不好。老师左右为难。
水产学专业只是众多萎缩的农学专业中的一员。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提供的注册数字显示,湖南省每年农业类专业毕业生仅4000人左右。
招生人数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开办的纯农业类专业数量锐减。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湖南省农业类专业的开办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目前,湖南省62所高职学院,仅有8所职院开办了农业类专业,且没有一所职院以“农”字头命名。在开办农业专业的8所高职院校中,专业(点)数由1998年的33个,锐减至2008年的22个。个别专业年均在校生人数只有8—25人。部分专业不得不采用两年招生一次的方式,作物生产技术、水产等已开始出现专业空白,就读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园艺、畜牧两大专业。
学生减少,专业萎缩,师资流失严重。以安江农校为前身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10年来教师流失率高达52%以上。
基层农技人才出现断层
与农业职业教育规模不断缩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农业技术人才的急需。湖南生物机电学院副院长梁勇对湖南省农技服务队的情况进行过摸底调查,他拿出一组数据告诉我们:“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已经出现老龄化、非专业化和商业化现象。4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只占20%左右,学习农业的专业人员只占1/3,另外2/3为退伍军人和职工家属,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已名存实亡,从业人员大多转向农业生产资料的商业活动,确实存在‘网破人散’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