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访谈】“软件”“硬件”两手抓,奋力建设“优教宜宾”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3-03-13 16:24: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48%……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3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44%……

一直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宜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向上,宜宾教育系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摆在利长远、强后劲的突出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奋力建设“优教宜宾”,真正实现教育民生工程惠及群众,强力兴教展露峥嵘。

image.png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贵荣(右二)

瞻望未来,教育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做到在全市各项工作中“走在前、当先锋、挑大梁”,不忘初心,顺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日前,记者采访了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贵荣。

田贵荣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落实好国家、省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同时,宜宾市围绕“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开放”,紧扣新定位、瞄准新目标、研究新路径,全力以赴做好教育工作,努力实现“突破—巩固—再突破”!

夯基垒台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着力健全经费保障体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29.26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95.91亿元,较上年增长4.4%,增速全省第四。全面完成“幸福宜宾”城乡基础教育提升工程164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1.65亿元;2022年在“幸福宜宾”项目外新完成18个幼儿园项目新改扩建;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2022年共有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1127所,受益学生40.38万名,累计支出资金3.26亿元;全面落实减免幼儿保教费、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等10余项资助政策,累计投入4.08亿元,资助各学段贫困学生34.47万人次。

image.png

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全面落实市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三江新区和10个县(区)完成了县(区)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编制《宜宾市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拟实施项目282个,预计投资248.3688亿元。落实全省“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2022年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学校79个,小学教学点180个,分别完成年度计划117.9%、159.2%。宜宾市一中、三中新校区加快建设,预计2023年秋期建成投用。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保障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宜宾市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十三五”期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47.63亿元。县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三免一补”实现全覆盖。“全面改薄”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办学点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image.png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高效优质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宜宾市继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效优质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126个,新增学位数2.79万个,彻底解决“入园难”;优先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补齐三江新区、叙州区、南岸片区基础教育短板,彻底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布局,完成宜宾市一中、三中新校区和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普通高中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逐步消除5000人以上“大校额”;按国家标准建设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配备,保障具备条件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入学;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完善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工作。

全面起势

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发展事业迈上新征程。目前,宜宾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3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44%,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58%。并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适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6%(目前已超过此目标)、98.6%、98.6%以上,居成渝地区领先水平。建成四川省中小学(幼儿园)示范校、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特色学校100所以上。

image.png

2022年,全市高考再创佳绩,教学水平扎实提升;7所中职学校纳入四川省“三名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居全省第二;四川省产教融合20个典型案例中(宜宾占有2个),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南溪职校提供的典型案例是全省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唯一入选的案例。

深化校地合作,教育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新局面。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8平方公里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校地合作更加紧密,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办学高校数量增加到12所,在校大学生增加到9万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新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产业研究院13家。产教融合实现创新突破,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落地宜宾。

多措并举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近年来,宜宾市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补充各级各类教师1万余人。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聘用和引进力度,以教师编制10%的指标面向企业招聘技术人员任教。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着力打造“雁阵式”教师队伍。深化教师岗位聘任制度、职称制度、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待遇得到大幅改善。实行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及“县管校聘”改革,翠屏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image.png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政策体系,大力选树和弘扬师德师风先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6.6万人,专任教师5.53万人。其中,正高级教师91人、特级教师95人、“天府名师”5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3人、四川省中小学名班主任6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0人。6人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02人入选省级优秀教师、2人入选省级改革典型先进人物。

砥砺奋进

教育改革开放展现新格局

宜宾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把“双减”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根本性的民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法定职责,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双减”各项举措在宜落地落实。

image.png

全市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强化课堂结果反馈分析,探索分学科制订作业设计指引,加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设计展示、交流、评比活动,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比例和作业时间控制达标学校比例均达100%;广泛组建素质教育类社团,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100%全覆盖,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7.25%;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由335所压减至20所,压减率94.03%;落实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和预收费全额监管,全面运用全省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全市435所校外培训机构入驻平台并上架课程,对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全流程监管率达100%;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逐步减轻,教育焦虑情绪得到初步缓解,学生满意度97.18%,家长满意度97.45%。宜宾市“双减”做法《宜宾建立健全“五个机制”扎实推动校外培训常态治理》案例被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image.png

完善实施“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围绕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要、劳动教育为荣五条主线,从每个学生都要“达标”的基础目标和促进学生更好成才的发展目标两个维度,从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四个方面,研制《宜宾市中小学(幼儿园)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工作方案(试行)》,于2022年11月22日正式印发。按照“试点先行、分层分类、整体推进”工作思路,遴选幼、小、初、高和中职市级“五育并举”试点学校20所,县级试点校126所,市级德育体育试点校30所,将德智体美劳教育作用到每一名学生身上。

家校政社多元主体的“三全育人”机制基本形成。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督导发展体系,有力推动重大教育改革任务落地。结合省域经济副中心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留学四川”计划,构建形成“国际—省际—市际—县际—校际”五个层次、“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三种类型的教育合作交流工作机制,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在老挝建设“鲁班工坊”的高职院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田贵荣表示,宜宾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多的智慧开创了教育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教育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宜宾教育将一如既往向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目标前进!(王刚 朱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