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魅力,弘扬非遗文化 成都青羊少先队在行动(二)

发布时间:2022-06-17 15:02: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辜丽茜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网6月17日讯(辜丽茜)“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永葆活力,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成都市青羊区的少先队员们一直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成都市草堂小学

四川清音在“天府之国”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早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成为四川曲艺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草堂小学将四川清音艺术与学校诗歌文化有机结合,在2018年底将四川清音引入校园,深化学校办学特色,创新美育实践路径,丰富诗意教育的发展内涵。目前,学校有两首四川清音原创作品,清音社团的同学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演出和比赛,并多次荣获区、市、省、国家级的奖状及证书。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清波校区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四川自贡的扎染曾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让同学们学习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近日,树德实验中学清波校区七(22)中队的队员们在第二课堂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作品制作好后,队员们将一张张淡雅的方巾晾晒在窗边,方巾随着微风轻轻飘动,笑容在同学们脸上荡漾开来。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等,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造型艺术。其一直以民间玩具的形式流传,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手工艺品。它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份,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的各色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饰布与衣裙,逐渐形成惟妙惟肖的作品。

为了将“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学校劳动特色课程融合,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校得到最好的诠释和传承,草堂小学西区分校邀请张龙贵老师加入学校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开发非遗面塑课程,给学校少先队员们带来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和传承。参与面塑课程的队员们和张老师将彩泥用碾、拧、压、刻、捻、插等手法做出了可爱的大熊猫。看着自己手中的劳动成果,队员们一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太棒了,我希望自己能做出更棒的面塑作品!”

成都市回民小学

回民小学积极学习非遗文化,探寻非遗技艺与教育的契合点,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让少先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非遗文化的瑰丽多姿。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蜀绣老师的推荐以及队员们的自荐,回民小学收集了几十份队员们的优秀作品,并授予这些少先队员“校非遗小传人”的称号。同时在学校“民俗风情博物馆”打造蜀绣区,展示队员们的优秀作品以及绣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的艺术作品,让全校师生了解传统文化。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学校蜀绣区有专门的红领巾讲解员为师生讲解蜀绣文化,还提供了绣绷、绣架、绣凳、靠手板、剪刀、绣花针、蚕丝线等专业绣制工具,以便于全校师生体验和学习传统技艺。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2017年,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同辉小梅花川剧精品社团”成立,旨在通过戏曲学习让同辉少先队员们感受四川地方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同时为孩子们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为了更好地让少先队员们了解传承非遗文化,学校邀请著名川剧变脸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专业编剧彭登怀担任社团艺术总监。川剧大师给少先队员们讲述川剧变脸的粉墨春秋千百变以及五个行当: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并且结合戏曲穿着对每个行当、手法作了讲解,让少先队员们更易接受川剧文化,同时也让少先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一起争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

扎染,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扎染古称扎缬,也称绞缬,是中国独特的民间传统染色工艺。我国扎染有一千多种纹样,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成都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开展蓝色“绽”放——扎染课程,通过近距离观赏不同夹缬方式制作的扎染作品,使得队员们对繁多样式的图案感到惊叹不已!课程中,老师们带领队员了解扎染制作步骤顺序,从布料去浆、染料制作、扎结布料、染色、氧化等步骤全程参观学习,同时分析各种扎结方法染色后的不同效果。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在青羊区“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项目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扎染工作坊,继续深入挖掘本土非遗文化内涵,吸纳国外非遗文化的优秀资源,将传统扎染课程优化为更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让非遗文化在国内外交流活动中得到更广泛地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