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科院“九九提质行动”助力大邑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09 14:28: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董容榕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网6月9日讯(董容榕)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运用新课标,探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效,6月7日,成都市教科院“九九提质行动”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列培训活动走进成都市大邑县,在大邑县北街小学开展课例展示、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

线下参与此次活动的有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长、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碧荣,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苏晗,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优秀教师团队以及大邑县教育局副局职干部杨元彰、大邑县小学教研室主任王莹菊、大邑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明、大邑县小学数学教研员蒋燕、蒲江县教培中心数学教研员杜定波、大邑县北街小学校长郑俊红和大邑县各学校的教师代表。此外,成都市各区县的数学教研员和数学教师代表线上参与了此次活动。

郑俊红在致辞中表示,“双减”新政下,教育质量要实现“减负增值”,既要有加与减的量上的变化,更要有乘除法的工作思维,去开展系统性建构、结构性调整和变革,创建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要聚焦教师内驱力激发,完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要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差异化培养;要聚焦课堂质效提升,研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试题命制”等关键环节;要聚焦学生发展,改变以分数定发展的单一评价方式。

课例展示环节中,东城根街小学廖继巧老师通过呈现生活中一些无序的场景,引出如何有序地整理知识——长方形的整理与复习,将生活与学习串联在一起。教学中,廖继巧通过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按照罗列、分类、概括、二次整理等步骤,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整理已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将零散、点状的知识加以结构化,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迁移,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更高年级的几何体知识的结构化整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廖继巧关注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关注孩子们归纳、概括、迁移能力的培养,将孩子们的认知以点串线、以线结面、以面成体,更加清晰了“承重墙”,明确了“关联墙”。

说课环节中,东城根街小学苏思舟老师基于“双减”、新课标、结构化学习、学情这四个背景,分享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通过对长方体知识的结构化整理,让学生感受结构化意义,培养学生结构化意识;经历罗列、分类、概括、二次整理的全过程,使学生习得结构化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三棱柱或圆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及类比迁移能力,感受到思维导图中核心部分和一级分支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自我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苏思舟进一步阐释了课例的教学过程:联系生活,感受结构性的意义;经历过程,体悟结构化的方法;迁移应用,建构结构化的思维;明暗交织,呈现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唤醒”“消除”“联系”“迁移”“验证”来呈现结构化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让学生形成具有阶段性、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思维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此外,苏晗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三会”“四基”“四能”等方面,详细解读其关联性,并通过教材中的课例、作业设计等对多个微能力点进行了详细说明。解读中,苏晗还谈到了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验证等能力。苏晗指出,用专业的方式整体描述、精细刻画学生学习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有利于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材解析、学情把握、 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专家点评环节中,张碧荣围绕活动背景及意图,重点分享了“双减”之下的思考与建议: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进行系统性建构与改革,全面建立系统的、长效的质量观;要立足“保值增效”,着眼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拓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学生思维由“静态”向“动态”的发展;要基于教与学过程中的大数据展开教学改革,研究核心素养中微能力点的培养策略,并逐步建立全面的、统一的成都市小学数学能力发展的指标体系,促进成都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未来,要以“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结构化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迁移能力”为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切实提升教研员队伍、教师队伍的学习力、思考力和研究力。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成都教科院以“共享”之精神,建“共创”之样态,享“共进”之未来的改革举措中的又一次具体行动。在成都市教科院“九九提质”行动的引领下,大邑教育人必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着力“双减”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大邑教育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