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故事|德尔根曼:教育是利他的托举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知雨 彭可馨 | 时间: 2022-05-31 | 责编: 雷后兰

导语:

“德尔根曼”,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孕育无限希望,含苞待放的花蕾。时光荏苒,已在深圳教育行业深耕十七年的她,从教学一线到幕后培养再回到一线管理,无论哪种角色,都没有动摇过德尔根曼对于教育的初心。

“菜没菜味,人没人味”,对于在北地风情中成长起来的德尔根曼,初识深圳这片岭南的土地时,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潮湿的天气总让她更加想念北方的艳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机会在深圳这里落地生根,人们纷纷投入毕生的勤恳,立志在深圳闯荡出更大的天地。眼见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逆袭成现在的“北上广深”,德尔根曼知道,这与每一个深圳人的真干、实干、苦干、快干,永葆“闯”的精神和“创”的劲头,紧密相连。渐渐地,她以这座城市为荣,期待用自己的青春作深圳发展的注脚。

德尔根曼

“闪光的不都是金子,还有玻璃碴子”

教育的传递,从历练到反哺

2005年,德尔根曼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在一次偶然的招聘会上,优秀的德尔根曼在1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深圳市福田区南华中学录用。彼时的她,只从哥哥拍过的照片里看过深圳蛇口港的样子,能谈起的只有深圳金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恰恰是这句话吸引着德尔根曼,与这座城市结缘。

“没想到深圳这么潮湿,我的皮鞋和皮包都长毛。”初来深圳,德尔根曼遇到了很多“没想到”。工作后的宿舍条件,给她浇了一盆冷水。发霉的墙壁,时不时窜出蟑螂、老鼠的惊喜彩蛋,多人轮流共用一间小小的洗手间……回忆起这些初来深圳的生活细节,让人忆苦思甜。然而对于一个独自在外求学多年的女孩来说,适应这种环境根本不是难事儿。

大学期间,德尔根曼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长春要花上整整7天时间。每次回家,妈妈都会把炒好的新疆羊肉装在玻璃罐子里,和着沉重的行李肩挑手扛着带回学校。来回奔波的德尔根曼总遇上一些“人在囧途”的难关,诸如无限延期的发车时间、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等,以至于现在的她,一看见火车黄金伴侣的方便面,就会条件反射胃里反酸水。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德尔根曼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小学班主任的勉励,“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那一代人总是没吃没喝,饿到全身浮肿,走路没劲儿一路扶着墙根去上学……”这些故事让德尔根曼深刻体悟到人生充满着艰辛和挑战。

正是人生中经历的这些磨砺,让德尔根曼的教育意识早早萌芽。大学竞选学生会干部时,德尔根曼就掷地有声地说到:“闪光的不都是金子,还有玻璃碴子。”她一直觉得,班级里不被关注的隐形学生占到了2/3,而教育就是要看到更多的“2/3”,让他们发光让他们自信。在接下来的教育路上,她始终保持着这份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善和敦厚。

德尔根曼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力。因为历史专业并非自己的最爱志愿,她主动修习了第二学位——法学。她还常常泡在吉大的英语角和校外的学人书店,现在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她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都源于大学期间能自觉地持续深度学习。德尔根曼的品格特质和学习能力与深圳这座城市不谋而合,这也是她快速融入深圳工作节奏的原因之一。

一个好老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刚到南华中学就开始学着做班主任,德尔根曼就主动家访,因为她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她迫切地想要努力了解班上每一个孩子。她班上的学生当中,有的在青春期遭遇家庭变故,有的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特殊照顾,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深圳移民家庭,很多在华强北做手机零配件的小生意。“作为班主任,我要视家长为教育的同路人,让家长成为班级建设的同盟军。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距,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能让更多人看见和关爱。”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为了让这些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影子学生发光,德尔根曼在她的历史课堂中采取“one by one”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每个同学在每节课上,至少有两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她还会发掘学生的特长与天分,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课堂表达和课堂活动。一些学生的历史思维导图故事作品会被德尔根曼彩色打印出来,在她任教的三个班级里互传分享,让学生“名扬”三个班。

“所有学生都敢自信地表达自己,教育就是成功的。”德尔根曼爽朗地笑着。任教过程中,德尔根曼也在不停思考创新教学方法,譬如倡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梳理历史时空框架、指导学生做历史学科的专项笔记、给学生作业配讲解语音、录制早期的“微课”等,试图找到最有效好玩儿的历史学习方式。

10年来,德尔根曼在南华中学体验了很多角色,包括班主任、备课组长、科组长、教科室副主任、校党总支纪检委员、妇委会宣传委员、工会组长等。在不同岗位的历练当中,她更加感受到学校应该是纯净扬善的,应该用心用爱去哺育每一个学生。

德尔根曼无疑是学生们心中的精神灯塔。“我想要活成你的样子”,不少学生对她说。德尔根曼的学生们升入高中后,历史总是能考到年级第一,他们也有了想成为历史老师的理想。德尔根曼的影响逐渐变成学生生命轨迹里的催化剂。

“我变小了,世界就变大了”

强师培训,开创深圳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随着初中学段需求增加、义务教育发展,南华中学从职校改建为初中,又扩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在为解决深圳教育的时代命题不断改变着自身属性。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德尔根曼也在为破解深圳教育的难题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2015年年初至2022年年初,德尔根曼借调到深圳市教育局机关党委(人事处),负责面向深圳教育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工作,包括海外培训、赴港培训、校园长培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硕博培养、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等。生命的机缘巧合,让德尔根曼从“学生”的班主任,变成了“校长和教师”的班主任。深圳那些优秀的校长们,大多有着前沿的教育理念、革新的精神和审辩的思维能力。当我们惊讶于他们开阔的国际视野时,如今,在德尔根曼这里找到了滋养成就他们的源头。

在海外两个月的培训中,无论是赴英、赴德还是赴美的海培班,均由理论学习和校园走访构成,赴德海培班还增加了实践操作体验。在英国,培训根据老师们的学习和日常工作需求,量身制定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英国文化、教育技术、客座教授讲座、访校和文化研学活动。赴德海培班则以学习德国的优秀职业教育经验为主,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在美国,老师们能近距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现状。曾有学员表示,“在美国两个月的时间里,从英语ESL课程的学习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培训,从深入学校访问到教育学院及教育工会的答疑,到世界顶尖高校的访问……无论在感观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碰撞。”

深圳教育系统赴美海培班

在德尔根曼的带班组织下,校长的培养力度远不止如此。“一年全脱产培训学习,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深圳市教育局和班主任德老师却把它变成了现实。”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校长叶志青是2018年首期中学校长培训班的成员之一,他对德尔根曼的开拓称赞不已。一年时间内,叶志青校长随优培班到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以及江苏、上海等优质名校跟岗学习,“我们还在深圳市教育局挂职工作了一段时间。”这些经历,对叶志青来说是极好的历练。他在培训期间,静下心来梳理自己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生成的教育理念。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提出“学本治理”理念。他认为在“学校治理客体是谁”这个问题上,需要正本清源,将学生作为学校治理的客体,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作学校治理的问题。

叶志青和他的校长同学们极为珍惜在北大未名湖畔那些孜孜不倦的学习时光。“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叶志青回忆起来,依然心生美好。更重要的是,这段沉下来静下来的学习思考,在学术理论的启迪下提升了教育理念,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学校的管理实践。

2020年,叶志青又参加了首批赴港研修班,在香港教育大学碰撞思想的火花。“两次培训让我在教育上从‘术’上升到了‘道’。”他感慨到,正是在北京大学思考的“学本”“学养”概念、在香港教育大学研究的“创新素养”主题,启发他推动学校课堂、评价的改革。

叶志青并非个例,无数的校长、教师在深圳市教育局、在班主任德尔根曼潜心打造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受益终身。仅2018年第一期优秀中学校长培养工程,就开展了284场讲座,25位学员形成了上百万字的学习简报与研究论文。7年来,班主任德尔根曼和各类学员一起交流、成长,在每一位学员需要帮助的细微处,都有她的身影。

深圳市优秀中学校长培养工程

“班主任德老师非常有服务意识,完全不计较自己的成本。”时任深圳市高级中学副校长欧阳四波回忆自己参加赴港研修班的经历。他说,从赴港签证办理到开课准备、结课汇报,德尔根曼都给了学员们很多的帮助。有学员第二天要发言,德尔根曼晚上十点多还在耐心指导。

为了让培养课程更见实效,德尔根曼梳理提炼,校长培养体系,创新五类导师制、六段式培养、七个学会学,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五六七”。创新引入理论导师、课题导师、行政导师、实践导师、督学导师“五类导师制”;创新实施理论学习、机关挂职、省内支教、学校跟岗、督学实践、云上课堂“六段式培养”;创新实行向专家学者学、向书本学、向朋辈学、在教育实践中学、在观摩中学、在反思中学、立足课题学“七个学会学”。班主任全程指导与管理、学员轮值班长负责,支部建在班级、委员配到小组,支部班委双向班级管理模式;每个课题小组负责一个课题研究方向、每位学员主持一个课题。学员们专题学理论,研修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深入红色基地 坚定理想信念,开展图书漂流资源共享,举办读书沙龙学术交流,开设专题讲座专业展示,鼓励立足课堂深耕一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苦练内功,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守教书育人初心,摸索出一套深圳自己的校长教师培养路径,形成了深圳自己的校长教师培养模式和经验。

培训成果

每一次培训的汇报结束后,德尔根曼都会做复盘反思,争取下一次的优化升级。面对优秀老师连续几年报名培训的情况,德尔根曼注意到老师中那“2/3”不被看见的群体,致力于资源的公平分配。近年,她在培训报名文件中首次添加要求——“近三年省市项目推荐频次上,各区要严格把关,进行统筹”,希望有更多老师能有参加市级培训学习的机会。

为此,在有机会负责推荐在职博士人选时,德尔根曼早早排除了自己。她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占用了一个名额,其他教师就会少一个名额;另一方面不愿意在开展教师培养工作时被个人利益裹挟,贴上利用渠道的标签。于是,德尔根曼宁可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自己准备考试复习,录取后自己支付读博的学费,也不想有一点点德行上的瑕疵。

在德尔根曼的眼里,校长好好学习,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校长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遴选各类学员的过程中,她亲自审核所有材料。曾有一位报名学员面试成绩一般,虽不相识,从未谋面,但德尔根曼观察到她的履历扎实、学术研究能力很强,年轻、上升空间大,便向局领导汇报推荐。殊不知,通过这次培训,这位校长被区教育局提拔晋升,而德尔根曼始终默默地祝福,未曾道破。她说,“我愿意做别人关键事件的隐形人”。

在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培养培训的工作中,德尔根曼无时不在做的事情就是善于发现,成就发现,利他托举。“我变小了,世界就变大了,把小我融于大我中。”这是德尔根曼坚定的教育价值追求。

“通过链接,让教育视界更开阔”

后疫情时代,以合作创新促进培训转型

2020年,疫情给许多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但深圳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没有在这只“拦路虎”面前停滞躺平。

“不拘泥于原来的底子和传统,每年都要不断创新。”疫情之后,德尔根曼没有等“药”,而是迅速思考校园培训的合作转型,从线下转为线上。2019年3月初,深圳教育局就和香港教育大学,3年来,已共同培养了75名校长学员。而针对无法赴香港校园内的学习缺憾,德尔根曼“就地取材”,利用深圳同辈资源为校长们提供实地走访交流的学习机会。德尔根曼组织参加培训的校长学员轮流在本校分享办学经验,一圈下来,校长们能将深圳市不同学段、不同办学类型的学校都走访一遍,豁目开襟,择善而从,打造了深圳校长线下的学习社群。

赴港高端研修班访校活动

不仅如此,德尔根曼的目光覆盖了深圳教育系统的各部分。通过观察数据,她留意到深圳在民办园转公办园成新趋势时,园长是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就通过线上的手段,精心做一些预制的学习内容,组织公民办园长参加深圳校长的暑期学习会,达到了非常好的队伍建设效果。”许多幼儿园的园长纷纷表示,终于找到组织,获得了职业的尊重感,融入感。

无论是校长还是园长的提升,造福的是整所学校,受益的是所有师生。深圳“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工作生态,引领德尔根曼用高效的节奏随时应变,她的教育初心又驱使她尽可能用创新的视角托举教育人才发展,既要成就别人、发现别人,也要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系统化平台。

为了实现全市基础教育系统教师基本信息规范化、一体化、智能化,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引领下,德尔根曼和团队搭建了“深圳教育云”教师信息管理与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市、区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实行多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一号通”。建立教师“人人e空间”,每个教师可以在自己的e空间内备课评课、网络研修和学习交流,同时还有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知识管理、个人成长记录、个人师德档案、个人资源库及个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等。

后疫情时代,所有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应该退出国际赛道。而德尔根曼认为,“要真正贴切这个时代,就要通过链接、联盟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的组合拳,把教育视界变得更开阔。”德尔根曼就像一座立交桥,一端链接合作,是为托举深圳教师;另一端连接帮扶,希望深圳教师也能辐射更多人。疫情后,她和团队提出网络化的教育扶贫,将深圳年度优秀教师结对帮扶的讲台,延伸到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新疆喀什地区等地,还在线上建有微信群及时答疑精准帮扶。

关于深圳市与其他高校沟通合作的“秘诀”,德尔根曼也毫不吝啬。珠海市、梅州市、广州市等地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她咨询,她都倾囊相授。在德尔根曼的视野里,做教育一定不能狭隘和局限。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协同发力,一域促全局,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为了整体区域的发展,只要兄弟城市需要支持,深圳一定会毫无保留地支援。如今,珠海市、梅州市、广州市也因此成功复制了很多校长培养项目。

“我们的出发点是共情的利他”

一张尊师卡,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或许很难想象,从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到细节过程把控再到具体执行,纷繁大量的工作是由几个人担起来的。德尔根曼和几名同事,活成了一支为教师服务的队伍。借调7年期间,这支团队参加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年”十大行动及深圳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更多是为老师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为社会提供关心、支持老师的平台。”德尔根曼和团队抓住“牛鼻子”,进行了一些品牌工程的打造。例如,为了能将惠利老师的政策落到实处,教育局人事处和建行联手制作了一张尊师卡,卡上面印有每位老师的照片,并设计有孔子像。尊师卡的目的是让老师们在书城、银行等合作商家消费时,能享受VIP的待遇。起初,一些同事担心项目会因为有商家的参与被质疑,但德尔根曼很坚定地说,“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我们是为教师打造暖心工程。”她深知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做事业不能太过于畏手畏脚。

因为有过10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德尔根曼能十分理解教师的辛苦操劳。“老师们每天从早6点忙到半夜,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大事小情。如果老师的身心没有得到良好关照,都没有精力关心自己的家庭,还怎么能安心地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鉴于这样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针对老师这份职业的高发常见病,如甲状腺、乳腺病等,德尔根曼团队又将一份教师保险纳入尊师卡,未曾表达的爱是不存在的。“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转化成项目载体和具体表达。”德尔根曼觉得,对于深圳10多万名教师而言,人才培养固然重要,关爱他们的身心更重要。

深圳市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总结交流会

自2015年开始,深圳市教育局每年开展“十万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并在“深圳读书月”期间,开展教师读书系列分享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追求,让教师个个享受读书。同时,开展教师身心健康关爱行动。倡导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支持教师参加文体活动。建立“教师救助基金”,资助教师购买“幸福园丁”综合险,对患重病教师和特困教师进行帮扶和救助。

此外,深圳市教育局以“教师之家”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阳光心态、营养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培训辅导。为教师办理“尊师重教一卡通”,多方争取资源,为教师交通、购书、就医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设立“教师阳光专线”,通过购买服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教师改进情绪管理和宣泄工作压力,提高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水平。

“巧诈不如拙诚”

一个人、一座城、一份永不止息热爱的事业

“把不同的工作当作人生的砝码,其实只是短期的功利。”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军人家庭出身的德尔根曼,自小把功利看得很淡。

幼年的德尔根曼和父母在一起

教育由一堆细节组成,只有将自己的真情与智慧投入每一个细节,才会与这份事业产生深厚的联结。作为借调干部,德尔根曼不去羡慕各类荣誉和称号。她觉得,巧诈不如拙诚,心里认定了一份事业、一群人,他们的成长便是自己最大的喜悦。

尽管这份认定,使得德尔根曼经常忙到凌晨二三点。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亲情频道,甘于舍弃家庭时间,而是始终把工作摆在首位。有时候她也会想到自己太累了,原来在一线还能有寒暑假。“我先生常对我说,你这么工作是不是不要命了。其实家庭给了我非常强大的支撑,我很感谢我的母亲和我先生。”每天早晨,德尔根曼的先生十年如一日地送她到单位,再送孩子去学校。经常加班的生活节奏,使得德尔根曼每天只有在这移动的小车厢里,她和先生、孩子才有温馨的交流时间。

但德尔根曼从未抱怨,每天还是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工作,以一往无前,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走进这座匆忙的城市,成为推动它滚滚前进的一个渺小的“点”。

这座年轻的城市也在“督促感召”着德尔根曼不断前行。深圳高效的工作效率、创新的城市精神,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驱使德尔根曼坚持阅读、思考、写作,在忙碌的工作中考研并一路读到博士。“我们家每年都会买入大量的书籍,阅读催生出了很多思考和行动。”这种自我赋能,让德尔根曼做任何事情都愿意从学习出发、从数据出发、从问题出发、以终为始,解决真实的卡点问题,步履坚定地推进各项工作。

事实上,这种城市氛围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德尔根曼一个人,还影响了坚守在深圳教育事业上的一群人的集体人格形象和精神气象。这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这座城市,相互吸引、包容,谱写教育先行示范的新篇章。而正如叶志青校长所说,德尔根曼就是其中“深派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德尔根曼愿意讲老师,讲校长,讲培养,却不愿提及自己的付出。她说,一个人,一座城。深圳教育人有着高效、务实、包容、善学习的特质,他们都在默默地托举和付出。正是因为有着这群教育人,深圳教育才有今天这样的精彩与发展。

2022年初,德尔根曼赴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履职担任副校长

不惑之年,生命的丰盈与简单相得益彰。德尔根曼坦言,“我想要的并不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有简单如一的坚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担当。”说到动情处,她眼里闪着晶莹的光芒。这光芒中,有心酸,有幸福,五味杂陈,更多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愿意用最质朴的真心投入事业,发现成就他人。德尔根曼利他的托举,是一种无形且永恒的力量,她来自真诚、来自包容、来自善意,来自对教育的定力、坚守和永不止息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文/知雨 彭可馨 编辑/若熙 )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