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故事|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亲情教育先行者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孙小雪 姜丽丽 | 时间: 2022-03-16 | 责编: 罗天林

题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家庭教育被提升为中国教育基础段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从北京海淀区成立助校会,到成都第十八中学践行家校携手共建幸福食堂,各学界、教育界、媒体界、社会机构及中小学也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践行之路上摸索。照搬他国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以与中国的人口体量、文化特质、教育体制、经济模式、风土人文等综合因素进行类比的国家。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一线的教育先行者们,正在用各种成果回答这个时代的“考题”。

公益中学校园一角

创办于1995年的公益中学,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公助民办中学,近些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毕业生、家长的评价来看,除了关注稳步提升的办学条件和升学率之外,还有两点频频被提到:学生的幸福感和家长的参与意愿。这样的转变,离不开公益中学独特的亲情教育方式以及这种教育方式的发起人——潘志平校长。

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和学生们的快乐时刻

在公益中学,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亲切地称呼校长“阿潘”。每周四校长会亲自下厨为学生做“阿潘羹”。杭州的冬天难得有积雪,“阿潘”会号召师生去操场一起打雪仗。他还是“公益大舞台”上的反差萌代表,扮起“贵妃”“唐僧”“锦鲤”等角色,他信手拈来。逢年过节,师生会收到他亲自书写的祝福字帖,还有很多公益校本课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有关他的故事,可以从学生翟予非的母亲的一封来信说起。“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年前我们全家与您初次见面的情景……面谈结束时,您跟我们合影,又对予非说‘从今天起,你也就是我的女儿了’。您对孩子关怀备至,让我们一下子融入了公益这个大家庭。”信中,她讲述了青春期的女儿从入学前的“忐忑”“恐惧”,到后来如何成为快乐公益人的过程。这封信是潘志平收到的众多家长来信中的一封,是他在践行潘氏特有的亲情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家校互建”在公益中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每逢过年,潘校长都为师生书写祝福

为了更好地践行亲情教育,潘志平还在校内推出“协商制度”,把特色课程推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老师从讲台下来,走到教室中央聆听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公益中学率先采用写信的形式,打通家校之间的桥梁。其中以50封信汇集出版的《一位智慧校长给家长的50封亲笔信》,曾荣获2018年度全国家庭教育影响力图书。他将公益中学的教育实践写进《亲情教育》一书,书中论及理论、实践到操作案例,从希腊先哲、诸子百家到近现代中国亲情教育践行者夏丏尊和陶行知等人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亲情教育的历史脉络,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系统总结。

潘氏亲情教育思想的形成

出身教育世家,清贫的童年生活、浓浓的亲情氛围,是潘志平健康成长的心灵养料。他这一代人继承了上一辈人的爱与坚韧,40年的从教生涯,任一校之长这个角色的27年里,从农村到小集镇,从县城到城镇,教学场景一直在变,无论是教学生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不变的是他一直秉承着的教育“初心”。

大雪之后,阿潘跟同学们在操场上打雪仗

“分数一阵子,亲情一辈子”,这是潘志平早期做老师时的执教理念,也是成为校长之后,潘氏亲情教育管理理念的初衷。通过角色定位的确认,与教师和学生相处,他似哥哥、朋友;与家长和同事相交,他似兄长、益友。他还用更多的行动使“阿潘校长”这个称谓独具“温暖”和“趣味”。

公益大舞台上的“百变阿潘”

热爱读书的潘志平先与希腊哲学三杰问道,悟出师生平等;又与先哲孔子、孟子、庄子三子对答,悟出为人之师的华夏智慧。强大清晰的理论学习结合40年的身体力行,助他写就了《亲情教育》一书。与此同时,他的思想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也慢慢渗透到那些“家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

一碗“汤羹”,陪伴学生品尝人间美味


潘校长在学校食堂亲自下厨熬制“阿潘羹”

潘氏的亲情教育有一大诀窍:暖胃。经常有一些毕业多年的公益中学学生写信给母校,怀念“阿潘羹”的鲜美。出身于山区小镇的潘志平,深知处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依据四时不同节气,每周四都会熬制时令汤羹,并亲自盛给学生们,保证了学生们营养的同时,在学生与校长之间也搭起了一座“美味”的沟通桥梁。

潘校长与学生一同品尝“阿潘羹”的美味

学生们喝着“阿潘羹”,跟阿潘共同探讨学校最近的课程有哪些好玩的,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畅谈之余,学生跟阿潘共同孵化出一个公益中学小小的变革——Panda亲情信箱,通过这个信箱,阿潘能不定期收到很多“悄悄话”和“真心话”。

一封“家书”,打通家校间的沟通鸿沟


公益中学的阿潘信箱

潘氏的亲情教育还有一大法宝:走心。 “我和阿潘说说心里话”,这是公益中学“Panda亲情信箱”里一封学生来信的片段。全校近1500名学生及其家长的亲笔信会不定期的投往信箱,阅读这些来自学生的亲笔信函便成了潘校长最享受的时刻。一个小小信箱,成了学生、校长、家长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渠道。

学生及家长通过手写信件说出心里话

2015年11月27日,潘校长给学生及家长写的一封《阿潘和您一起说说心里话》的亲笔信,燃爆了家长圈。后续他收到1082封学生及家长的回信,封封言辞切切,还有一些爸爸回信,表达了自己终于找到了跟孩子沟通和共同成长的“秘密”通道。一封信打开了公益中学家校共建的通道,也为潘氏特有的亲情教育增加了更多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一项“制度”,创新理念赋能师生成长


学生代表与潘校共同协商学校的事情

潘氏的亲情教育:平等。郊游去哪里?课怎么上?这类关乎校园决策的话题,学生可以跟阿潘一起开会进行探讨,遵行“协商制度”,学校将决定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校园决策的积极性,在锻炼他们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探究和判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趣味横生的课堂,学生和老师进行着自由探讨

公益中学的老师说,班上如果要制定班级规章,老师会首先召开班级会议,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和学生们一起谈论制定。课间餐、坚持早到早学等涉及班级制度的内容,潘志平也会通过大小会议跟班级成员进行协商。学生们从制度的执行者变成了制度的制定和参与者。这种 “协商制度”是潘氏亲情教育中师生平等的集中体现。

潘校给初三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向家长传授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正如去年他在自己的新书《亲情教育》中提到的那样:“‘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只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老师‘可亲、可尊、可敬’,发自内心地喜欢老师,老师就不再难当,家长亦然。”短短几行字,勾勒出中国特有的家校共建的愿景、理论基础及践行方法。

快乐的公益少年

真正的家校共建的愿景,或许就是这样:走出去的毕业生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直至步入社会之后,回想起中学时光,忘不了“阿潘羹”的美味,也忘不了跟阿潘同台而坐、共同探讨校园课程的时光,有的家长则像开篇翟予非妈妈那样,写信回来诉说跟青春期孩子的相处如何一步步峰回路转。所有的这些,或许就是潘氏亲情教育所追求的“亲情一辈子”里温馨的小片段。(文/孙小雪、姜丽丽 图/公益中学)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