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故事 | 梅燕歧:园岭精神,是一份历久的“自豪感”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邓晓婷 | 时间: 2021-09-09 | 责编: 罗天林

今年3月,深圳市园岭小学校长梅燕歧收到了一份《中国青年》杂志。杂志封面人物是她曾经的学生张继元。姓名旁边搭配的标题是:少年强则中国强。

这张沉着而又朝气蓬勃的脸庞,令梅燕歧倍感欣慰。2020年12月6日,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上,张继元和他的队友陈龙深,一个观察手,一个操控手,组成了全场最单薄的队伍,然而他们却夺得了本次赛事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Make X机器人挑战赛Premier赛项冠军。据了解,“Premier雷霆营救”是此次大赛中难度最高的赛项。

如今,张继元在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就读高一。像他这样爱好机器人的学生,多年来园岭小学层出不穷,这样的喜报,梅燕歧也收到过很多。作为特色项目,数年来,园岭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在国内外斩获多项大奖,而这不过是园岭小学“园岭四宝”多元化课程和个性化课堂的一个缩影。底色和特色的强强联合,让园岭学子在人文艺术的熏陶之下,不断地身体力行、锐意开拓。

针对园岭小学的办学成果,中国网教育频道记者日前采访了校长梅燕歧和她的同事们,与“园岭人”一起探路深圳老牌名校的教育实践之路。

1984年,彼时的深圳正从一个小渔村向经济特区高速发展,黑白老照片里,无数生机和希望在欣然萌动。也正是在这一年,深圳福田区成立了园岭小学。

1999年,福田区首次面向全国招调校长,梅燕歧通过人才引进机制,从天津市来到深圳市福田区。那时的梅燕歧,三十而立,风华正茂,而园岭小学正经历着需要反复磨合的“青春期”。如同育子一般,梅燕歧和所有老师秉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信念,一步步培养出了响当当的“园岭四宝”。

如今,园岭小学已步入稳健的发展期,但梅燕歧仍愿意待在课堂,和老师们一起捕捉下一个“敢为人先”的讯号。在梅燕歧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全校的“必修+选修”课程已有70余门。过硬的办学水平,让园岭小学成为了深圳市基础教育界的标杆之一。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是园岭小学多年来以“园岭四宝”为特色形成的“幸福+课程气候群”。“园岭四宝”指的以版画为龙头的艺术特色课程,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特色课程,以机器人为龙头的科技特色课程,以群文阅读为龙头的全学科阅读特色课程。融通、多元,园岭小学将学习、生活的互动作为学生幸福未来的基础路径。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教育界这些故事,才串成了教育的情怀。”二十多年的探索,梅燕歧感触良多。如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再是一句新鲜的口号,但对于梅燕歧和所有“园岭人”而言,它已沉淀为一种传统,一种精神烙印,历久弥新。

这份精神里,梅燕歧总是不忘园岭老一辈教师的科研情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甘于寂寞和奉献的背影就已经为园岭人立下了标杆。如今的园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深耕各自的术业,如同支流一般,汇入园岭这个包容而温厚的大海。

倾心版画,培育审慎的工匠精神

作为园岭小学历史最悠久的底色课程,儿童版画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龙头。尽管版画教育在国内校园已屡见不鲜,但在深圳乃至海内外,园岭小学的儿童版画自有一片天地,且引起了重要反响。

学校综合楼东侧是王鹏和黄丽莎的版画工作室,两位老师均是园岭小学版画的带头人。版画工作室是区、市、省、国家四级工作室,多次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际级专家老师和学生的访问交流。

王鹏老师是深圳市特级教师,也是岭南少年儿童版画教育研究会会长。1994年他到任园岭小学后,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版画兴趣班。随着兴趣班逐年的开展,梅燕歧和老师们意识到了版画课程之于核心素养的魅力。“刚开始的时候,版画只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但后来我们意识到,版画里面其实包含了更多工匠精神,它需要缜密的思维去建构整幅作品。” 梅燕歧告诉记者。

版画区别于其他的画种,程序繁复,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一副完整的版画,需依循步骤进行画稿、备版、转稿、刻制、上墨、修版等,要用到刻刀、木版、剪刀等工具。学习版画,除了艺术上的熏陶以外,也能让学生们在严谨性上得到提升。

学习国画出身的黄丽莎老师,毕业第二年就来到了园岭小学。自2004年起,黄丽莎跟随王鹏在学校的版画社团进行授课、研发。在黄丽莎眼中,王鹏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教育前辈。学版画出身的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版画课堂一直被安排在周六上午,没有额外的课时费。二十多年来,几乎每个周末,他都带领孩子们沉浸在版画的世界中。“王鹏老师曾经对我说,不要一开始就向学校提要求,要静下来深耕自己的领域,有了成绩自然会被看见。”

校长梅燕歧还记得,曾经有媒体问,为什么一直支持版画教育?她的答案很简单,一个“情”字。支持版画,有对王鹏老师的“敬佩之情”,也有对版画的“亲近之情”,还有对孩子们用心去做的“感怀之情”。“我们的版画是有价格的,一幅版画定价1000多,但我们不售卖,只赠送。”梅燕歧自来到园岭小学,就一直被王鹏这样的老师感染着,被孩子们的创造力打动着。在她心里,孩子们的创意是无价的。

园岭校园里,版画长廊会进行定期展览,这些作品中先后有600余幅作品在各类少儿美展中获奖,500余幅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或编入画册,还成为深圳大运会指定礼品贈送给外宾。

如今园岭的版画校本教材已被国内100余所学校选用。教材内容既结合深圳的时代特性,又包含岭南本土文化。作为流动性极强的外来人口集结地,深圳是中国国际化都市的代表城市之一,但同时它也有一份静谧沉淀的民俗传统。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的全貌,园岭小学美术组的老师们走进岭南民间深入取材,利用暑期到广东、福建、佛山等省市,访问剪纸、陶艺等艺人,几番细致考察后,最终落笔写成了这套校本教材。

梅燕歧介绍到,目前美术组的七位老师,在版画创、学、研领域都有自己的专攻项目,有木版画、丝网版画、藏书票等,通过每个人的研究合力形成了版画课程群。而在教学方式上,园岭也在尽可能地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课堂上,老师们不会动笔帮学生修改技法,我们希望保留他们的童真趣味。”

如今,许多毕了业的孩子还会经常回到园岭的版画课堂,和所有心系母校的学生一样,他们会悄悄溜进教室,埋头低语,“现在的环境变得更好了,材料比以前更丰富了……”母校之于孩子们,是许多美好童真记忆的集结地。

最好的阅读就在手边

艺术的熏陶总是和人文内涵相互融合发展,和版画相呼应的阅读教育也是园岭小学特色课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园岭小学语文学科特级教师李祖文用四川麻将中的“三缺一”来比喻阅读氛围的形成。在他的实践经验里,良好的阅读基于一种“羊群效应”。“把它嫁接到阅读上,也是同样的效果。如果周围的人都读书,身边的人也渐渐会走入这个氛围当中。”

李祖文认为阅读应该首先解决的是孩子“离书最后一米”的问题,所以他在园岭发起并建立了“中国第一间阅读教室”;其次,不是以一节课的角度来影响学生,而是用课程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第三,阅读是一种生活、学习方式,空闲时间享受的阅读应该是没有功利或者任务的阅读。

基于心中已有的见解和理念,李祖文在校内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动态,他和老师们每一次敏锐的发现都促成了园岭阅读文化的形成。

曾经有一位家长抱怨孩子在家不爱读书,李祖文建议她把家里的书搬到学校来。“当时这位家长一脸疑惑,问我这样孩子就会爱上读书吗?”于是李祖文将100本书籍带到学校,并吩咐那位家长的孩子帮忙搬书。蒙在鼓里的学生看到这么多书后异常欣喜,还打趣老师,“您又是从哪里化缘来的?”李祖文只问他想不想看,学生一脸笃定:“当然要看。”后来李祖文把孩子看书的视频发给家长,又把家长捐书的事情告诉了这位学生,学生觉得爸妈根本不可能买这么好的书。虽然只是一件家校互动的小事,但却更加坚定了李祖文要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信心。

园岭小学的学生每升到六年级,就会举行一次捐书仪式。而这次仪式的缘起,也源自李祖文对孩子们敏感心灵的关照。曾有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和李祖文说:“老师,我很伤心。”因为升中学后要搬家,他父母准备把他看过的旧书全部卖掉。“当时那位学生问我,能不能把书放到教室,这样一来,只要教室还在,无论他什么时候回来都能找到他的书。”一则令人感动的小事,便促成了捐书仪式的立项。近年来,由于学校空间有限,教室必须流动起来。但学校开了一次先例,让这间“阅读教室”不随年级的使用而变动,让学生们的旧书有家可归。

2012年9月,李祖文建立了“阅读教室”,开始系统地进行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尝试,并走上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探索之路。

在常人眼里,阅读教室的外形和普通的阅览室、读书室并无区别,但李祖文一番悉心解释,才知晓其中大有乾坤。从其内部的构造来看,就与传统的教室不太一样了:它的桌椅呈小组合围的方式;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区域;有专门的孩子学习作品展示区域;有专门的书包摆放区域;当然,更有依墙而设且不高于窗户的众多书籍摆放区,摆放着8000-9000册各类童书。

或许内部构造还不足以显示出它的独特,课程的开发才能彰显它的魅力。李祖文和学科组老师们在这间教室里做了大约上百个专题的课程开发。其中四年级做了16个“萌发课程”,包括“发现自己、阅读中的停顿、观察与发现、对动物的观察初感知”等等。

在李祖文看来,阅读是教育界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最好的阅读都在手边,园岭的书都放在课桌旁。”书磨损得越厉害,李祖文心里就越高兴。因书而乱的教室,给李祖文和学生都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亲切感。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素养,发挥语文所带来的育人价值,李祖文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专心科研,不计个人得失,自创了整套的校本课程《阅读教室》,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以大量的美文、名篇熏陶学生,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以幽默和批判性思维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受学生喜爱,并得到了全国各地大批专家、学者、名师、一线教师和小语教研员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李祖文团队用七八年的时间,把群文阅读领域的很多东西,研究至明白、透彻。“最早的理念是教好‘一篇文章’,但一篇文章的精读不能够为学生打好语文底子。于是我们去读了很多书,同时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整本书阅读。为了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于是延伸出来两个很重要的领域,一个是多文本的群文阅读,一个是整本书的阅读。”

李祖文对于群文阅读有相当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群文阅读应该“针对一个与教材结合且又让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议题,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选择一组有意义且具互文性的文本,进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建构对某个概念的较全面的认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在校长梅燕歧的重视和校语文组老师的共同推进之下,园岭小学的群文阅读已经成为了学子们的基础素养,处处可见“育人育心”的教学实践。

艺术与阅读在园岭学子身上已印刻下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逐渐隐没于每一个孩子的血脉之中。园岭学子总让人感觉不一样,但又让人说不清哪里不一样,这或许就是园岭底色课程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次童真引发的科学乐趣

如果说底色课程靠的是学校历久的科研、时间的检验,那么特色课程则需要更加敏锐的创新能力。在园岭小学的老师身上,科研精神的底色促成了创新的突破,持久的积淀一直是园岭人卓越的基础。

据学校创客实验室负责人胡泊老师回忆,多年前做机器人课程的初衷,源于孩子们的一份童真,让园岭小学与科学探究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2011年某天午后,有几个小孩在我们办公室搭建了赛场进行机器人比赛,玩得很高兴。”创新实验室主持人胡泊曾作为深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社教材小学组的负责人,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着特殊的职业敏感。“我们由此受了启发,团队老师一起商讨研发了适合园岭的机器人项目,参加了一系列省市区、乃至国际的比赛,获得不少殊荣,蜚声海外,让智能机器人教育成为学校一张响亮名片。

让老师们自豪的是,社团学生学习编程,搭建机器都是由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作研发的创意作品。这些项目从结构的搭建到任务的完成,对于孩子的毅力培养、意志磨砺、思维开发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渐渐地,有更多爱好机器人的学生参与进来,园岭小学组建了一支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到省市、全国乃至国际参赛。

2014年,中央电教馆原副馆长王小芜来深圳视察指导,园岭小学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示范点,学校由此成立了创新实验室。2014年5月,园岭小学作为唯一一支小学队参加一项以中学生为主的世界机器人顶级赛事——Botball机器人大赛,与人大附中、育英中学等名校的学生同场竞技,荣获中国赛区机器人辅助康复任务淘汰赛、种子赛和总成绩三项冠军。

同年暑假,园岭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征战美国,挑战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支队伍,最终打入Botball机器人辅助康复任务淘汰赛全球12强,获得最佳评委奖。

2014年至今,园岭小学机器人团队多次代表深圳出战国际赛事并取得优异战果,喜讯从未停更:接连获得2016—2017VEX机器人中国公开赛总决赛中小学组联队赛的亚军和季军、2017年Botball国际机器人中国公开赛中学组冠军、2018—2019赛季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粤港澳大湾区分赛区冠亚季军等殊荣。

荣誉是持之以恒付出的缩影。在此基础上,园岭小学开始探路特色课程的开发,积极推进学科融合,仅机器人项目,就涉及到拼装、编程以及思维等综合性学习。从简单的模块化编程,再到C语言、Python的掌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园岭小学给每个年级都设计了逐步进阶的科学课程。

在园岭小学2021届科创节上,机器人社团同学用Scratch编程创编了《欢乐颂》等乐曲,并用水果作为工具进行演奏。“百校”庆“百年”红领巾火炬接力园岭小学站活动上,少先队员用“水果钢琴”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抒发了感谢党和国家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创客小学堂》等五门课程作为深圳市好课程创新项目,融合了音乐、信息、科学、机械等学科知识,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的乐趣中,爱上科学,迷上研究。

面对如今园岭在各类机器人大赛上取得的成绩,胡泊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份始于平凡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团队的梦想是:穷尽所有智慧和努力,助推孩子们成长、成才!”自2011年科技特色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一直以立足平凡、追求卓越为中心,把自己交付于热爱的事业,这份以热爱为基点的奋斗感染了学生们。

机器人社团学生张继元曾表示,他起初还不肯接受这些由C语言程序组成的机器人,直到进入机器人社团后,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直到两年后才发现当时的我是多么傻,那种锻炼我们思维方式的实践才是打开玩转机器人大门的钥匙。”

机器人社团学生吕炫宇也曾表示,“对于我们这也些小屁孩来说,老师们没有死教硬灌,而是针对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特点给我们安排最能发挥我们长处的任务。比如说有些同学数学好,他就会主攻编程。而我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我最擅长写工程日志,由我整理出来的工程日志,还夺得过2016年VEX青岛国际机器人大赛的‘巧思奖’。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可以在通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所长。”

“我们目前所做的,就是要尽量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尽情享受学习生活的巅峰体验”胡泊所言的,也是校长梅燕歧和全校老师们为学生共同营造的幸福感,有了这份幸福感,才能更加一往无前地追求卓越。

以足球为支点,撬动着园岭思维的发展

一枚在场上飞驰旋转的足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工具,它更像是撬动园岭学子思维能力的一个支点,是园岭精神中最活跃的因子。

你大概想象不到,园岭小学的小球星们不仅在国内星光闪耀,如今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2018年世界杯前夕,俄罗斯参加第21届世界杯开幕式的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参加2018中俄青少年足球友谊赛的中国小球员,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小球王”周星辉正是其中的一员。

记者了解到,学校足球队自组建以来,经历了从当初的福田区第八名直到现在囊括国内多项业余赛事冠军大满贯,取得了井喷式的进步和发展。2015年10月,园岭小学足球队更是代表中国到摩洛哥出征“少年世界杯”总决赛。

园岭小学坚持校园足球活动在实践中前行,举行校园足球联赛,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走进足球场。如今,快乐足球活动已是园岭学子极喜爱的校园活动生活,学校也获得深圳市足球传统学校训练基地、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活力校园等称号。

许多在园岭小学接受过足球训练的学生,都走上了专业足球运动员的道路。曾经的足球队长郭昱麟升入初中后任深圳中学足球队队长,2016年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优秀队员乔坤皓同学通过西班牙2005全国冠军队巴黎卡诺俱乐部的考核,已于2017年暑假前往西班牙学习。

提到园岭足球,就不得不提到刘晋老师。刘晋是园岭小学足球社团的负责人,从小他对足球就怀有一份向往。年少时,刘晋特别喜欢一款叫“足球经理”的游戏,在虚拟世界里,刘晋尽情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在里面过足了教练瘾:组建球队、选拔球员、指导训练、安排战术、指挥比赛。

2006年,刘晋到园岭小学任职,一路带领校足球队披荆斩棘。少年时的梦想一步步实现,刘晋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校领导的重视息息相关。“一开始他们只是一支队伍,赢了比赛就很开心,逐渐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有了幸福感,就会有更多思考,让队伍不仅仅是队伍,还要发挥它的力量。”

正如校长梅燕歧所说,园岭小学的足球特色,不光是它在体育项目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更多的是体育精神的传递和学科课程的延伸。基于课程融合的目标,刘晋在梅燕歧的指导和支持下,与教师团队一起研发,将足球文化与各学科相集合,用不同的思维和角度去拓宽学生对于足球的理解。

园岭小学每年举办的“校长杯”足球赛,不仅吸引着足球特长学生,还引领着全校2000多名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活动期间,喜欢艺术的孩子,积极投身到LOGO设计和绘画大赛中;心意卡的制作,需要语文、英语学科的通力合作;啦啦操的角逐,既是音乐、舞蹈水平的较量,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学生们还针对足球课题展开主题式探究学习,比赛结束后,孩子们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详尽的比赛报告。

刘晋介绍道,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园岭小学足球社团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对32个参赛代表队进行了数据分析。如果抽到巴西,不仅要研究它的胜算,还要研究它的风土人情,足球队的历史、战术和战绩,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报告。

“传承园岭人不变的精神传统,纵向的学科如何进行横向的融合,是园岭小学每一位教师多年来在育人体系中不断思考、不断精进的支点。

装点国家课程,形成园岭矩阵

据梅燕歧介绍,当前以STEM课程为支点、撬动学科融合是课程开发的热点,而园岭小学已多次成功开展融合语、数、英等学科思维与能力开发和提升的研究课程。“学生有学习的需求,教师有开发的能力,课程有自身的特色,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对园岭小学融合课程归纳的四个特征。他表示,园岭小学的课程表达有创意、有新视角,能把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学生成长融合为一体。

2018年,在第二届全国STEAM教育大会深圳福田园岭站,园岭小学以优秀的课程、丰富的学生活动获得大会“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此外,园岭小学还在英语课堂推进自然拼读教学法、各学科推进校本小课题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创新。

作为分会场的园岭小学呈现了一节以STEAM英语课案例的融合课堂,在《Fun with Shapes》一课中,从认识图形到运用算法和计算思维进行计算,小组合作用图形拼图机器人,到最后小组搭建“高楼”,学生在多学科中不断学习和探究中,体验到学习快乐和乐趣。

这节课融合了数学思维、英语表达、工程知识、创新意识、高新技术、艺术审美等方面,高度体现了园岭小学STEAM课程建设教育理念和实践。

校长梅燕歧说,学校先后制定了《园岭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园岭小学学校课程规划》等六个方案,使以价值取向、品质态度、创造能力为特征的“奠基幸福人生”的课程建设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学科课程开发小组,组建顾问团队,确立负责部门,建立申请审核机制,开发综合评价网络平台,通过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的方法和步骤,使综合实践活动、阳光体育、艺术、科学、吟诵等课程逐步丰富和完善。

园岭小学的特色课程往往都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瞬间与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瞬间与需求也会同时发生在其他学校的教学现场,可为什么只有在园岭小学转化为特色课程呢?这就是园岭的密码,是园岭团队有着敏锐的捕捉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有将其坚持做下去的耐力。

后记

记者离开园岭小学时,梅校长正在食堂亲自教孩子们烙饼,这一刻她更像一位亲切素朴的大家长。有个小男孩告诉记者,“梅校长的美食课是我们最喜欢的社团课程了,上次课后,我回家给爸爸妈妈包饺子,别提他们多高兴啦!”

执着质朴如梅燕歧,在采访时,一直退居幕后,“要多讲讲老师的故事”,向她告别时,她热心给我们装上了刚刚出锅的烧饼。隔着包装盒,都能感受到香味扑鼻。与其说梅燕歧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校长,不如说她是一位心怀大爱的“邻家姐姐。”她多次跟记者谈起,“园岭小学的发展重在传统,是老校长带着我一直成长到今天,是他们为园岭奠定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底蕴。

李祖文老师说,“每天早来晚走,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园岭人的工作方式。各个项目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意见的分歧,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深厚的情谊,园岭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胡泊老师说,“机器人就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做项目,是一件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提升快乐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幸福人。园岭创新团队矢志不渝,努力前行目标。”

“假如人生再来一次,我的启蒙也愿从园岭开始。”某位学生的家长,也因为孩子在园岭这几年的学习和熏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大约就是一份历久的自豪感吧,而这种自豪感叫“园岭精神”。

校园中“读书、明理、成才、报国”“信步方圆,幸福园岭”“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等简单的标语,正是园岭小学之于师生成长的朴实追求。闪耀在园岭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不是某一个人的智识和创举,是一群人的坚持和尽心。人才、资源、课程、成长空间的相辅相生,弱化了他们身上的职业倦怠感,因为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物和至诚的情感在驱动他们努力向前。(文/邓晓婷 图/园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