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宽进”的高职院校 能让学生“严出”吗

来源: 工人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21-07-09 | 责编: 徐虹

据有的高职院校老师反映,暑假之前最为纠结的事,莫过于如何“审定”学生的毕业资格,特别是怎么处理学生“挂科”。在业已形成的“宽进”背景下如何科学实施“严出”,是呈现在广大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变。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避免高等教育的松懈,这一风向标的改变,意味着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将很难轻松混文凭。在“严出”日益被社会认可的背景下,人们也期待高职教育能够像本科教育一样“严”起来,提高竞争力,提升满意度。

不过,对于向来“宽进”的职业院校来说,能不能像高校一样要求学生“严出”,还有不少人心存疑虑,一些职业院校也心存顾虑。这几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若是让太多学生不能按期毕业,必然会对院校的招生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对学生领毕业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挂科、逃学也视而不见,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负面效应,让有的学生产生“混学”思想,也容易诱发教师在教学中应付。培养质量不过关的学生,则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时间长了必定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能否真正实行“宽进严出”,不仅考验着高职院校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也考量着职业教育管理者有没有为了提升整体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而敢于牺牲眼前利益的远见和魄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对混日子的学生“亮剑”,如高职院校的领头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18学年以来,杜绝毕业“清考”,严格执行学业预警制度和学业不达标处理,数百名学生或结业或劝退。如此,不仅维护了职业教育的尊严,也保证了高职文凭的严肃性和含金量。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认可,这样有利于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让“宽进严出”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必然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

不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人人成才,学生竞争力和满意度更多的不是从“严出”的结果而来,而是来自“严管”的过程。高职院校在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提升“混学”学生危机感的同时,更应立足于职业院校生源质量的当下现实,把日常工作的重心放在严格的过程管理上,将质量控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更多的学生认真对待学业,扎扎实实提升技能,不仅能够顺利毕业,更能走好技能成才、匠心筑梦之路。

因此,真正的“严出”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学且学得好,教学内容须贴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更为学生喜闻乐见,这要求职业院校大刀阔斧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其次,应当根据职教特点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创新评价方式。眼下,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仅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更有大量的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等社会生源,如果套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肯定会有很多学生不能合格毕业。这需要对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框架下得到精准评估。

总之,落实“宽进严出”,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出口环节淘汰学生,高职院校更应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毕业之后不仅能拿到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学到一身本领,让不辜负时光的莘莘学子,收到岁月的慷慨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