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停招学硕显示人才需求变化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作者: | 时间: 2021-05-20 | 责编: 徐虹

作者: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近日,有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学硕”退场论调再起。在这之前,复旦大学已于去年7月宣布从2021年起不再招收学硕,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在内的部分学院都作出不再招收学硕的决定。

多年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尚小,硕士和博士学历层次均定位为学术为主,意在为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当前,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增,这也要求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的培养定位要随之作出调整和匹配。

笔者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发现,硕士教育对近期经济发展及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博士教育则相对具有滞后效应,对中长期经济和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研究普遍认为,博士教育更应基于基础学科布局、侧重学术研究的培养与考察;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相对较短,定位也应更多元灵活,贴近现实需求。去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明确提出未来的硕士生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缩减甚至停止招收学硕研究生,而将硕士教育重点转至专业学位,与国家人才培养政策的调整不无关系。

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专业学位要回应市场的需求,就决定了其必然要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这为培养单位掌握充分的自主权提供了依据。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应给予培养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学位项目。

此外,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要求上,也应进行更多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就拿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要求来说,学界就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专业学位既然侧重“专业”,那么毕业论文就不应以学术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只要应用价值与贡献达到相关要求即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专业学位应侧重“学位”,因此需生产出创新性知识方能获颁学位证。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都不开培养单位对自身专业学位培养定位的清醒认识及坚持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