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国际教育 >

从“留学热”谈国内教育均衡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3-30 | 责编: 徐虹

“留学”已成为中国家长在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热词,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门,面向国际来不断获取更优更好的资源。但这背后深层次问题显然离不开四个字——教育均衡。

国内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但社会所面临的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

众所周知,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当前,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迎来了大变化,教育事业也是再攀高峰,众多重点名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斩获佳绩。中国的教育资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的数量与性质类型,以及教育质量都得以飞速发展。中国的高考人数也从1977年第一届的7.3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071万,而考研人数则从1987年的1.05万人增加到2020年341万,录取人数增至100万。可见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更多受教机会,更关键的是人人都有书可读了。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机会意味着人生更高的成功概率。国内C9联盟的高校能位列世界TOP100的中国高校仅有北、清、交、复、浙大、中科大等6所,即便北京、上海也并非如社会所传,简单考考就很轻易地考入C9联盟高校。他们实际比很多省份的考生多参加了一场“看不见”的资格选拔考试。这场考试意味着很多考生失去了“考C9,双一流高校”的资格,不足够优秀,意味着初中毕业后就要被政策性分流进职校。据某留学教育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的几率约50%,而如果仅仅只是上普高,也基本等于被985高校拒之门外,这就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年复一年突出甚至越发尖锐。

当留学从“奢侈品”变为“刚性需求”的背后

什么样的幼儿园,会更有希望进什么样的小学;如果进了“菜小”几乎等于初中上不了好学校;初中不能竞争考进市重点或区重点高中,下一步考上“211/985/双一流”的希望几乎就破灭了……正是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国内一批被赋予名称、贴上标签的房产价值被无限提升,加上昂贵的补习班,造成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花费不菲,尤其一线城市,学区房是一笔巨大费用,几乎与留学费用相持平,从某种程度来讲,后者这类曲线救国式的受教资源反而更具性价比,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父母发现,让孩子在拥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出生与成长,这种“内卷”式发展却使得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远不如当初,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甚至会越来越早的选择让孩子走上留学这条途径。尤其是自身本就能在国内享受到最优教育资源的人,反而更有向上追求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他们看来,教育投资改变的不仅是个人,乃至几代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延续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在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于是留学更成为家长眼中不断开阔孩子眼界,获取国际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和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于是越来越多一线城市拥有最优资源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而二、三线城市的家庭则拼命将孩子送进一线城市受教,大量优质受教资源诉求越发造成国内教育资源不平衡。受教资源的不均衡促使大量无法涌进一线城市接受更好优质资源的中产阶级家庭也不断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这就使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品”逐步成为国内越来越多家庭的“刚需品”。

后疫情时代下释放的教育改革信号

必须承认,偌大一个中国,全面推进教育均衡,确实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儿。全国数十万所中小学,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如果简单追求师资均衡分布而“削峰填谷”,未免失之消极;当前的教育改革,积极追求“填谷齐峰”,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浩大,短期内让老百姓难有足够“获得感”。是谓两难。

受新冠疫情影响,教育部门和全国中小学、高校积极应对,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和指导、开放免费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居家学习。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顺应新时代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同频共振,成为教育信息化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双一流”旨在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正是通过这种制度性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十四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同步推行,必将对推进实现教育均衡产生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大连海事大学 陈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