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思享会 | 观点纷呈!中小学校长聚焦教育评价的痛点、难点献计献策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彭可馨(实习生) | 时间: 2021-03-18 | 责编: 罗天林

引言

“教育离不开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3月13日下午,中国网教育频道与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校长高端沙龙——“思享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莫景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出席会议,与来自北京的近20位校长共同研讨“教育评价”的困惑和解决方案。

据悉,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讨论,指出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今年两会,“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3月7日,在中国网教育频道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策划的《两会超话》系列对话节目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特约嘉宾王素对话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就“升学评价”“学科过程性评价”“阶段性学习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赋能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两会落幕之际,为更深入地了解校长可能遇到的“教育评价”中的难点和痛点,中国网特邀专家与校长们就“教育评价”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寻求解决之道。与会嘉宾表示:时代呼唤教育评价改革,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评价正当其时。

嘉宾致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 王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为会议致辞。她指出,“教育评价”牵一发而动全身,评价方式已逐渐从学业考试转向服务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养的学生自评、老师评分及撰写评语。她提出新技术可以赋能教育评价,是否有更好的客观记录学生行为的方式值得探讨,并期待与会嘉宾在分享交流中形成可操作的解决策略。

中国网教育频道主编 林楠

中国网教育频道主编林楠介绍了中国网及教育频道。他指出,中国网教育频道的定位是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中国教育好故事要让教育发生的地方发声,以人物为故事主体,讲述有血有肉的中国教育故事。中国教育故事以小切口来折射大时代,把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理念融入一个个普通中国学生、中国教师、中国家长、中国家庭的故事中,使中国教育能够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到、触摸到。

为了讲好青少年的故事,中国网发起了小记者活动,除了让中国网小记者掌握基本的媒体素养,人文素养也是教育频道关注的重点。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学生缺乏审辩精神和创新思维,中国网小记者活动今年同步开设审辩思维课程,让小记者学会用新媒体的方法表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辨别真假,汲取有营养的信息,讲好青少年自己的故事。

提出困惑

与会嘉宾首先结合教育实践经历分享了自身关于教育评价的“困惑”。

议题一:教育评价的弊端与实操问题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 王华蓓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王华蓓阐释了“结果性评价”的四个弊端及“评价”需要被关注的角度。

一是造成家长与学生的功利化学习倾向;

二是导致育人角度缺失,学生耐挫力、抗压力、合作分享、公益服务、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弱化;

三是无法准确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

相应地,学校应关注多元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改进现有的评价角度与方式,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她强调了其中两个迫切问题:过程性评价的“度”在哪?评价的角度和方式怎样更科学?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 王蕾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王蕾依据教育评价的本源提出四个困惑。

第一,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是否有基于学生发展,引导、服务于各学段学生的诊断工具?如何充分挖掘评价的诊断功效,服务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如何让学生认同、喜欢、依赖诊断?

第二,评价的时效性问题。值得商榷的是:12年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如何使“以高考为终”的短期评价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长期评价兼容、兼顾?

第三,评价的普适性与个性化问题。在通识评价的基础上,如何让教育评价兼顾生命个体的差异性?

第四,增值性评价的问题。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速度不同,如何看待评价中的增值问题?

议题二:评估工具和指标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 祝莉娟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结合学校的项目经验思考教育评价指标的设计问题。她认为,所使用的指标必须能够真正作用于学生发展、能够被追溯背后的意义。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副校长 占德杰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副校长占德杰提出“如何设计指标评价学生具备文化自信”的问题。

议题三:评价的贯通问题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 刘晓昶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提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如何与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挂钩”的问题。

她指出,育人、评价是系统工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评价体系应一脉相承,而非割裂。现状却呈现割裂情况,大大削弱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 李娟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李娟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指出两个相关问题。一为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脱钩问题”,二为“五育”并举与“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有所矛盾。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肖英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肖英聚焦小升初阶段的评价问题,指出初中重视分数的评价会阻碍小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家长也无所适从。

议题四:评价的体制机制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 商红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商红领认为,评价问题本身不是评价问题。他提出,面对现有“评价”过多的现状,如何减少评价数量而提高质量、建构深度聚焦学生人生发展目标的评价十分关键。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刘艳萍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谈到学生与家长焦虑的现状与原因。过往的升学评价导向与当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相矛盾,导致家长给孩子更大压力,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她呼吁,设计考试评价一定要聆听一线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声音。

议题五:评价标准体系化问题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副校长 杨宏丽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副校长杨宏丽回归日常评价问题,提出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问题。关于评价主体,她建议学生自评;关于评价客体,她建议促进构建差异化、跟进性、持续性的评价体系。

议题六:技术赋能教育评价问题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 王彤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王彤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赋能教育评价”议题提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评价迎来新的变革。学生评价改革的范式走向——立体评价,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立体评价要求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要求尊重学生人格的完还将引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的根本性变革。

素养提升的德智体美劳整性、表现的日常性、成长的动态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仅强化传统评价的功能,各个方面,有利于科学育人,人人成才;又涵盖了学生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评价,涵盖了学生教育的学习情况,有利于系统培养,终身学习;还整合了纵横评价,聚焦到学生整个人,有利于回归人本,促进人的幸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王素在总结中将与会嘉宾的困惑归纳为八个方面,即评价的体制机制问题、评价的贯通问题、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评估工具和指标问题、政策的一致性问题、评价标准体系化问题等。王素认为:评价的贯通与考试评价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莫景祺

“大家谈到的教育评价问题可归为两类,一是涉及体制机制问题,二是涉及评价本身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莫景祺就教育评价改革谈了自己的认识。

就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问题,他以考试评价改革为例,指出评价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中,改革成效在逐渐显现,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建议大家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当下问题,从更高的站位看局部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充满信心,看到教育评价改革的希望。

关于教育评价,他还就教育评价的本质、评价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评价的分类、评价标准的研制、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操作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特别表达了“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标准的设计要抓主要矛盾,不要过于求全求多,要简洁易行”、“多元主体评价的前提是各个相关主体的教育观、评价观要形成共识,取得一致”等观点。

解答支招

与会嘉宾聚焦上述问题,直面短板、分享经验、共探解决之道。

北京探月学院社会科学部负责人 张阳

北京探月学院社会科学部负责人张阳对比中美教育评价,回应评价贯通问题的关键之处与落实方案。

一方面,张阳以哈佛大学育人为例指出,做到教育评价贯通,关键在大学是否愿意和基础教育学校共同推进,将清晰的育人目标层层传导。评价体系尤其是基于素养迁移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对学生长远发展更重要的要素,做好“快功夫”与“慢功夫”。

另一方面,张阳以探月学院的运营为例表示,评价所考验的并非研发而是运营与落地。学校通过邀请学生拍摄“最有启发的课堂1秒钟”视频,采集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构化数据,加速教师评估教学方向的闭环,累积分析学校课程选择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将推进育人目标衔接与个性化评价落到实处。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原教学校长 李新华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原教学校长李新华结合多年经验认为,实施教育评价并非依赖制度管理,而是重在文化管理,并强调“简单”与“不可或缺”是教育评价的两个重要特征。

北京学校副校长 尹军

北京学校副校长尹军就弹性学制下的科学评价、特殊学生的评价、关于新评价机制的教师培训等三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经验。

针对中小学教育鸿沟问题,她建议探索贯通课程体系的建设。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的学校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便利条件,大有可为。她表示,北京学校曾设想过设计保持学制总量不变的弹性学制,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必须的。

针对特殊学生越来越多的现状,她建议在关注群体性评价时也要尽可能给予特殊学生合适的、合理的评价。

针对教师实施评价机制时的不熟练问题,她建议面对改革下的新评价机制,一线校长和教师应接受更多的、充足的培训与指导。

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 张义宝

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张义宝从逻辑倒推出发,追溯“牵住牛鼻子”与“啃下硬骨头”两个维度的根本关注点。他阐释,“牵住牛鼻子”即直面教育评价;“啃下硬骨头”即推进中、高考改革,两者落脚点均为关注学生的问学力,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竞合意识的人才。

面向新时代新未来,要精准方向,坚定信心,大力倡导和践行“快乐考试,享受考试,绿色考试”的新考试观、新评价观,并结合学校的“问学课堂”建构,为与会嘉宾提供可借鉴的改进途径。

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王玉芬

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玉芬结合“不经意的评价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抓住时机的肯定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两个真实案例,强调学校要倡导并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激励性、个性化评价。

教师要充分发挥智慧,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激励性、肯定性、赏识性的评价,同时通过小组积分、星级评比、表扬信等方式向学生与家长反馈。

此外,学校还会每月、每学期评选多样化的好习惯标兵及好习惯标兵班、示范班,期末发放个性化奖状,并取消期末一张试卷终结评价的方式,采取分阶段替换办法。

一方面,组织中高年级单项数学口算、语文看拼音写词、英语单词闯关等学科单项竞赛;一方面,为一年级小同学设计学习收获节、学习嘉年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考评活动。

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校长邓学军

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校长邓学军认为,评价的目的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创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营造个性化的教育评价环境,形成鲜明的发展价值追求;一方面要多方共识理念,打造个性化教育评价共同体。

比如,北京小学教育集团多年来一直倡导“做最好的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价值追求;北小天分还提出“班班都精彩、班班有名片”的集体发展个性化评价目标,激励家校协同,创设适合的个性化的班集体建设环境,班班争做“习惯品牌创优班”等等。

王华蓓谈到自己在四个方面的启发与思考。

一为通过项目形式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内容侧重教学方式变革。其中,项目与学生本身学科学习的关联性问题不可忽视。数据显示,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赋予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推进多元评价视角的采用。

二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结合,用大数据管理的形式减少教师的印象性评价,并将数据看作诊断性数据。多维度拆解数据,形成阶段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

三为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思辨、领导力等能力要求不仅要作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还要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诊断、向前进步,形成积极链条。

四为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比如,教师能够用数据关联出关键能力、水平进阶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长轴,追踪不同阶段孩子的情况。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学生真正缺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颍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以“考试是否等同于评价”一问切入,寻找问题本质,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两种解决思路。

首先,不要恐惧“分数”,应在考试系统中增加价值判断,将分数模糊化处理以增加内涵。“优良中差”与“分数加权”是两种模糊分数的方式。

同时,增加个性化评价。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时,增添“述评”或关键事件描述一项,允许孩子自主评价。

解答支招后,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自己收获良多。莫景祺高度赞扬了“思享会”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涵,并呼吁更多教育人为教育评价改革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