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朱永新2021两会手记(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朱永新 | 时间: 2021-03-08 | 责编: 曾瑞鑫

3月7日,北京晴,星期日

早晨4点45分醒来。如果是以往,就直接起床工作了。因为昨天睡得晚,就继续睡了一会儿,竟然睡到6点半起来。抓紧修订两会手记。

早晨7点45分出发去人民大会堂。带了几本新书《使命与担当》送给朋友。一路上,牛汝极委员给我看快手和抖音上我的两会观点的短视频。发现这种形式的传播,的确快捷方便、直抵人心,但也容易出现抓眼球的“标题党”。

经过几天灰蒙蒙的阴霾天气,今天终于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大家心情也格外舒畅。到了人民大会堂门口,许多委员都用手机留下了美好的一刻。

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主持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专程参会,听取委员们的发言。

考虑到会议总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今年大会发言的人数只安排了12位,比以往少了两位。

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委员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携手奋进再谱新篇》为题首先发言。他提出,各民主党派始终不忘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初心,始终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今后也将继续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协助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委员就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薄弱环节,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聚焦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把着力点放在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推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三是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又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水平吊高“胃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委员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言。作为工信部的老部长,他对我国制造业的家底非常清楚。他在发言中坦言,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他在发言中特别建议,要用更大力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深入实施教育“强基计划”,培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要贯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让从业人员有出路、有奔头。要高度重视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把握难得的机遇和时间窗口,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华人科学家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

审计署副审计长秦博勇委员就《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 实现我国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发言,提出落实好外商投资政策,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制度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引导境外优质企业加大对我国产业链短板领域和关键环节投资力度,推进供给来源多元化,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形态,提高产业链开放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委员的发言的题目是《以提质增效的财政政策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他指出,2021年应保持财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经济恢复性增长给予“中医调理”,不搞急转弯,开方“定心丸”。一方面合理安排赤字、债务及支出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过“稳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委员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的几个“第一”:把全世界新冠疫苗第一针打在武汉,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中国创新疫苗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并获得了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两条技术路线上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这些成就让委员们很骄傲也很振奋。她也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创新生态,在项目攻关、平台建设和人才计划中,加大对长期坐“冷板凳”,从事科研和基础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队伍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大家勇于探索,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等。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委员就《加大重农抓粮力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言,建议加大对乱占耕地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红线。把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由试点变为全面覆盖,切实保护耕地中的这个“大熊猫”。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委员在发言中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隐患、分布的不合理和对外的严重依赖等问题,建议加强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建立行业标准、监管和政策支持体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烂尾工程”;大力发展氢能,既要用好工业副产氢,更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断提升“绿氢”比例;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实现规模高效利用。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韦震玲委员,用自己的家乡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个小村寨的沧桑巨变,讲述了脱贫攻坚创造的奇迹。

《情满四合院》等著名影视剧的导演、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家成委员就《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为题发言。他呼吁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深入到群众之中体会生活的冷暖,体悟生活的本质,和群众产生共情,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转化为以文艺作品讴歌人民、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创作出真正激荡人心的作品。

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委员在发言中提出,家国情怀是深刻影响、有力维系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也是团结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实现祖国统一伟大目标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应该以史育人,培育新时代两岸青年共同的家国情怀。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香港委员吴良好。他用香港由乱及治、香港居民从惊恐到安心的重大转折,强调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最多的7次掌声。

一个上午的发言,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内容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四个字:“共同富裕”。因为,这不仅仅是“十四五”到2035年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科技创新,社会稳定,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这四个字。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应该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这是中华儿女的中华梦。是的,从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10点半左右大会发言完毕。

10点45分乘车返回驻地。浏览今天的报纸和网络。

今天的《人民政协报》发表了《平等交流商国是》的两会手记。

《新京报》的政协笔记专栏发表了《书香政协:多了清气聚人气,少了官气接地气》。

《中国新闻》发表了两会访谈文章《聚焦“十四五”调研建言,增强参政党责任担当》。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李华锡发短信告诉我,《家长“咆哮式”辅导孩子作业违法吗?代表委员热议:以家庭教育立法破解家长教育问题》这篇稿件7次登上微博话题热搜榜、要闻榜、热议话题榜,总阅读量过亿,总讨论量过万,引发网友热议。《委员称不打不成才误导了中国家长》这篇稿件也排上了热搜榜。

下午3点参加界别协商会议。张雨东副主席主持会议,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问题资政建言。以往的界别协商会议,一般会有部委的同志参加,并且就委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反馈。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委的领导不上会了,但仍然会对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虽然我们是内部讨论,但讲到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党”的民进界别委员,自然是想说的话很多。一开始就抢起了话筒,预约的人排了一大串。

来自内蒙的郑福田委员提出,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支柱之一有缺失,希望政协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多做调查研究。另外,他认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存在短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够精准,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希望加大支持力度。

太原市副市长焦斌龙委员提出,当下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解决教育问题,不能单纯在教育的范围内来思考。如山西积极推进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和高中向县城集中,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陕西的任芳委员提出,历史在发展,中国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教育也应该跟上发展。建议认真研究2035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围绕这个素质,去研究幼、小、中、大学教育之间的连贯性,多元化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同时,她就加强技能教育提出建议,认为技能提升才是全社会整个制造业提升的基础,建议建立适应数字中国的技能教育提升计划,鼓励形成在职人员终身学习氛围。

上海的胡卫委员是教育学的科班出身,说起教育问题侃侃而谈。他提出,教育必须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相匹配,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针对教育发展各地区不平衡、师资力量差异大的问题,国家财政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要打破公办、民办教育资源壁垒,扶持薄弱困难学校。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要讲究效率和合理化,要更强调公平。针对德智体美劳五位并举,要提高德育的效率,各个学科要融合德育教育,培养懂教育又掌握技能的美育教师。对于校外培训机构,要规范培训机构的发展,引导培训机构转型。

担任了多年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的李和平委员更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他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教育客观存在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纠正教育价值偏离的导向。首先是要解决育人理念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成了普遍共识。整个方向就偏了。其次是育人方式的问题。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现在还主要依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的是越位、有的是缺位、有的是错位。所以,他建议改变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要求;通过立法的方式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制度机制,解决教师工资问题,提高教师地位。他介绍说,自己在担任厅长期间做的一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彻底解决了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的问题。

留日归来的学者张涛委员用日本的案例附议李和平委员的建议。他介绍说,日本的教师工资,是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的,所以全国城乡都一样,流动也是常态。他同时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完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乡村教育资源比较薄弱学校的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发挥乡村学校具有乡土文化的优势,培养有家乡情怀的人才;三是充分借助成功人士对学生的影响力,发挥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作用,去支持教育,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来自天津的孙惠玲委员有着37年的教育经历,担任过中学教师、分管教育发副区长和教委副主任,对教育也是一往情深。她表示完全赞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指出,对我国的教育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动摇这个信心。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坚守教育规律,引导社会对教育的正确认知。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但决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对培训机构要疏堵结合,多部门联合加强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非常赞赏,她认为,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用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要理顺老师和家长的职能,解决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职能上本末倒置的问题;要解决老师不爱孩子、不会爱孩子的问题。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委员认为,“择校热”造成薄弱学校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高价学区房,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导致了社会不公平。建议教育资源应该向农村县城和薄弱校倾斜;适当调整高考制度,一流大学,尤其是学生喜欢的一流大学应该宽进严出。普通本科大学也可以学北大清华的课程,只要达到学分和毕业标准,就可以发北大清华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还有部分委员由于昨天没有机会发表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今天结合界别的专题讨论做了补充发言。来自清华大学的罗永章委员基于自己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目标比较保守,因为未来5到10年一些重大流行性疾病很有可能被解决,建议国家把医疗科技“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理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民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他还建议在各省市县领导班子中,加大医学、药学等专业干部或者有相关工作经历干部的使用配备。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对2020年工作的总结和2021年重点工作的部署,认为“十四五”规划比“十三五”布局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更加突出、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建议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可测算性进行评估,建议在第七章第二节中增加知识产权创造的内容,在第59章规定“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将有关司法的内容凝炼为“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辽宁的贺旻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握时与势,直面艰与险,统筹稳与进,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对今年工作部署清晰明确,切实可行。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形势现实,加大人口战略发展的规划布局,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国家知识产权与商标局的何志敏委员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中缺少营商环境的指标,希望在分规划中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创新驱动指标取消了科技进步贡献率,希望在专项规划中增加科技产出指标。技术对外依存度是体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另外,建议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研究基础性问题,加强系统化攻关和技术研究,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大力度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

本来,我自己也专门准备了一个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言,也和组长进行了申请,但看到预约的长长名单,只好作罢。好在前不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从推进教育公平,加强立德树人,发展在线教育,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晚上8点,参加新阅读研究所的项目研究书目课题组会议。这次两会,我提交了一个关于加强项目学习的提案。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和个人有意义的项目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态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不同,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真实性情境为前提、以挑战性任务为驱动、以持续性探究为路径、以展示性成果为导向,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除此以外,对项目的选择也让中小学生更早和更深入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项目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学习方式。但是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研制的项目学习阅读书目,对于推动项目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常高兴的是,今天参加会议的研制团队,又增加了几位来自中科院大气所、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研制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兰州大学的赵序茅博士的专业领域是动物,平时也写一些科普文章。他在讨论中说,研制这样的书目太有意义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动物的描写,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会议讨论很热烈,9点50会议结束。

晚上10点10分跑步半小时。

回来继续撰写、完成今天的手记。朋友发来消息:“人民日报新媒体两会5G云连线第一期,对话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和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分享‘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的视频已有1576.2万人次阅读。视频介绍中称,“一位是为学生燃烧生命点亮火把的实践者,一位是对教育深刻分析、激情畅想的思考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张桂梅是我非常钦佩的教育工作者,她就像火把一样燃烧着自己,和她对话,也从她的生命传奇中汲取着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晚上11点洗漱。读刘海栖送我的新书《街上的马》。与他的《有鸽子的夏天》一样,这是一部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描写乡镇少年生活的小说。小说的人物不多,但个性鲜明,爱画画的“我”、爱讲故事的残障少年何健、爱练块儿的大亮子、爱惹麻烦的逮柱,依恋哥哥的二妮子等等。他们没有现代孩子们的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只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玩耍、游戏:讲故事、画墙报、玩钢铃车、装收音机、捉土蟞、练石锁、焊脸盆、照镜子……但是,他们有他们的欢乐,甚至不亚于现在孩子们的欢乐。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唤起自己童年的记忆,不禁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练武、学画、吹笛子的样子,想起自己和小伙伴们在小镇街道上像一群小马一样奔跑的情景。

晚上11点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