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基础教育的灵魂在乡村——听总理报告有感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肖远骑 | 时间: 2021-03-06 | 责编: 曾瑞鑫

李克强总理在刚刚召开的人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振兴乡村,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振兴乡村的基础教育,提升乡村文化风尚。

前一段时期,随着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得不承认,我国乡村的教育整体水平提高不快,有的地方还有退化和削弱的倾向。学校教育大多到了城市,这对乡村文化力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提出:基础教育的灵魂在乡村!

何以如此?

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是世界公认的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世纪初,我有幸在欧洲工作了三年(在匈牙利中匈双语学校工作),有机会考察欧洲的教育。我印象很深的是英国朋友的一句话:英国的文化精神在乡村!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这位作者写过一本书,叫《英国人》,在对自己的国家有过深刻认识之后,他有资格这样说。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英国的贵族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整个民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真正的英国绅士,一定是热爱乡村野趣的。如果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那么,中国的灵魂在哪里呢?中国基础教育的灵魂在哪里?

在乡村!所以国家提出全面振兴乡村计划,提高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水平,是当务之急。英国人对于乡村生活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英国乡村不但生活舒适,就连天气和教育环境都比城里更好,他们还提出英国的精神在乡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在乡村居住的多是生活比较艰苦的农民,他们文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在中国,农村常常与贫穷落后,与愚昧低俗划等号,所以我认为,全面振兴乡村,要重视提升乡村的基础教育水平!

英国的许多大学就建设在乡村,英国的大学镶嵌在乡村的风光里,这里首先是乡村,是森林;其次才是建筑,才是师生,剑桥大学如此,牛津大学也是如此。一所大学,就是一个乡镇,让自然的幽静,化为思想的幽远。而我们乡村不仅没有大学,现在有的中小学都搬到了城里,乡村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读书声,文化气息少了,有人说“乡村成了文化沙漠地区”,这需要我们十分重视! 在全国的两会上,有代表呼吁:希望在城镇化进程中兼顾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但大同小异的城镇、村庄风貌,失去了各自独有的地方特色。难道中国准备在城市化进程中,把乡村土地上的一切先夷为平地,然后用水泥森林代替原先的植物森林吗?要知道这片土地上也曾是田园风光,一派自然生态的生活气息,如今已与都市别无二致。我知道现在有地方,摧毁了真古董,建了些假古董,很可惜!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中的困难。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学校必将长期存在而且不可或缺。因此,办好农村学校,应该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接受者,如何办好农村学校,关键要解决留住人的问题:留住群众,留住教师,留住学生。怎么留?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时,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交通便利、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最大限度留住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完善有利于乡村教师安心从教的激励机制,留住乡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为抓手,最大限度解决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质量不高问题。把留住群众和教师的问题解决了,留住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留住人非教育一家之事,需要政府层面自上而下通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督促相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使乡村振兴计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其次要科学谋划农村学校发展。在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农村学校要突围,质量提升是关键。要实现小规模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突围,重要的是健全校长激励机制、让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师热衷于校长岗位。同时,乡村学校校长要带领教师加强学校与村社的联系,深度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小校小班优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帮扶,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要自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向村社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高度定位学校发展,真正让学校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持续内涵发展。否则,只能走向越办越小甚至成为空壳的死胡同。

第三要借力借智,实现城乡互动。要利用信息资源,深度促进农村学校发展。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尤其是宽带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全覆盖的背景下,要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使在线教研、远程网络备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规定动作,形成“人人用、课课用、堂堂用、时时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教育信息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通过联盟帮扶、联系托管、抱团发展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华丽转身。

作者:肖远骑,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教授,写于2021年3月5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