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国际教育 >

留学申请季开启 优秀的申请文书什么样?

来源: 中国山东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3-04 | 责编: 徐虹

随着世界各地疫苗的发展和疫情的有效控制,整体留学情况似乎已向着乐观的方向发展。目前,2021年留学申请已经开启,很多热门院校也开放了申请通道。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哪些事情让你最头痛?大概每个经历过申请季的人,都曾与文书大战过三百回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留学文书,也称留学文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论文短文材料构成。是出国留学申请中的重要材料,对出国留学同学的录取结果影响非常大。

此次,“未来教师发展计划”特别推出“留学大家谈”系列专题,首期邀请真格基金董事、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包凡一作为授课嘉宾,为同学们做出深刻的解析和总结,力求贴近学生需求,贴近留学市场,贴近最新事实,帮助同学们搞定写文书的种种困难。

Part1:令人念念不忘的essay到底该怎么写?

不要提供那些令人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的素材

不写那些让别人看了有点困倦和排斥的内容

想要脱颖而出,主要需要展现出个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好的Essay都是不一样的,坏的essay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最重要的一次“中外交流”——决定了你是被录取还是不被录取。

包凡一:

同学们好,在大家紧张的进行语培、托福sat的复习的时候,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留学文书的写作问题,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仅大家头痛,我本人从97年开始,做了这么多的留学,依然是头痛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介绍一些经验,旁边这位是雷睿老师,她在对外经贸大学获得翻译的硕士学位以后,跟我一起工作了几年,最近又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了英语教学的硕士学位,回来又跟我一起共事,我们一起服务学生有几年了。希望今天讲的东西对大家有用。

雷睿:

谢谢包老师,我之前配合包老师做过很多学生申请,对于美国留学文书写作来说,素材的收集非常重要。在跟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感觉大部分同学都很非常头痛,对于该写什么,素材从哪里收集,都比较困扰。而且很多同学在写文书的时候,也面临着准备托福SAT等考试,他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到底该投入多少时间在标准化考试准备上?到底该多少时间在自己的文书写作上?包老师在这个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包凡一:

这需要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进展速度不一样。我大致讲一下留学文书的比重以及它的重要性。

最基础的是GPA。国外高校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要看学生从高一到最后的成绩。国外4年,中国3年,所以中国要补上初中的最后一年,构成4年的成绩。海外院校要考察学生的纪律性、平常的学习态度等,如果GPA成绩低了确实很难补救。如果一定要说“补救”的方法,那么,文书写好也是一个重要方式。

其次是托福:托福往往有硬性要求,有的学校要求100分,有的103分、107分,还有学校专门考察口语成绩。

SAT不像国内很多学生或者老师想的那么“死板”,在旧分数体制下达到2100,已经足够敲门了,所有想去的名校都达标了。

其他:后面还有审查过程和阅读文书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前面的GPA级别已经定型,托福也过了, SAT基本也有望或者已经达到了1500或者1480,当然1500更安全一点,可能就要花大的功夫进行文书的写作。

今天主要讲Common Essay,暂时不讲Supplementary Essays. Supplementary Essays更多的跟课外活动有关系,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需要讲你的匹配度、特长、爱好,你过去做过什么?为什么适合这个学校?为什么这个专业更需要你在这方面的经验,有过哪方面的研学活动。

为了回答“为什么选这个专业”这个问题,需要写出理由,要把在这个领域的经历和研究表述出来,尤其是哪些课堂外的活动。那些活动是自主进行的,完全是出于兴趣,没有分数、奖励。

所以Supplementary Essays更多是靠学生平常的积累,而Common Essay是今天的主题,也是最头痛的问题。

雷睿:

包老师刚才讲到GPA、托福、SAT是敲门砖,接下来就到了主文书,也就是Common Essay。我之前也辅导过一些学生,他们在写之前,首先我们都会让他们先写写自己的事迹,包括发生的故事或者兴趣爱好。通常用这种方式收集学生的基本素材或者个人信息。

同学们写的素材每个人都花样百出,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了以后感觉有点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疑问:

尽管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但是这些素材不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如果连“我”的注意力都不能够调动,美国高校录取官的注意力又怎么调动呢?

包凡一: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做留学,每个季节都要忍受的“痛苦”。可能大家思维存在局限性,学生们会认为我要“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一下自己的“阳光面”。

因此,文书便写成了“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和“高大上”,实际上,这样很难达到效果。

我曾经总结过,除非你在奥运会获得奖牌或者你是全国数学竞赛冠军亚军,或者你登过珠穆朗玛峰,中学生获得的成就很难高大上,大多数95%的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我们不要写那些让别人看了有点困倦和排斥的内容。

当一个学校的录取官看你的材料的时候,所有学生申请这所学校都已经具备了成绩,你的成绩再好已经“过去式”。此时审查的是分数背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

其实高中生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跟你有相同背景的人特别多,现在又获得了大致相同的分数,你才能被审查。因此在这里面想要脱颖而出,主要需要展现出个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当经历差不多、追求差不多,什么能够不同呢?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对一件事情的思考有什么不同;情感有什么不同;意见有什么不同。这些东西如果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能够让别人注意,至少在阅读时,不会只读前两段就把它扔掉了。

雷睿:

我还有一个疑问,在准备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是您跟学生自己“聊出来”的素材居多,还是“父母能提供的素材”较多?

包凡一:

跟父母聊出来素材的情况非常少,因为我国的父母都第一“焦虑”,第二“爱子心切”。他们给我提供的素材往往没什么用,都是“伟光正”。比如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慈善,别人给乞讨者一块,他给两块”还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还在常州看过恐龙”……事无巨细,这不是写好essay的办法。

一般应该采取几个办法:

给学生看看过往的成功的Essay。比如一位学生的那个分数很难进那个排名的学校,但是“他”最后进来了。我们看他的Essay“确实写的好”。有的同学写的Essay多年以后依然被记得,就能够脱颖而出。当然不是每一篇好的Essay都会被人仔细读到,但总有学校的录取人员会仔细的阅读——仔细阅读有一个前提,就是前面开头一段或者第二个要写的内容,能够吸引眼球,别人能够读下去。大多数的Essays非常不幸,没有被录取人员仔细读过,或者没有被读完就扔掉了。同学们首先看过前面的成功案例,但是不可能照着写,因为有一个原则:好的Essay都是不一样的,坏的essay都是一模一样的。坏的Essay都是拼命的“吹”自己,好的Essay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是谈不同的观点,有的是谈团队的缺点,有的是表达不同的意见,有的是幽默,总之都不相同。

雷睿:

Essay里面一共有7个题目,前6个题目其实是有规定。第一个题目通常选的人最多的。什么样的背景塑造了你这个人?

包凡一:

刚才讲了一个方法——看成功的Essay:看题目。不需要很死板的定一个题目,而应该把最感人,或者自己认为可读性最强,亦或能够反映某一方面特质的写出来。题目每年都在变,问这些问题就是千方百计从所有的方面启发“你”,刺激“你”,让“你”能够告诉他们,“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国外大学比较重视分数背后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次“中外交流”——决定了你是被录取还是不被录取。所以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怎样避免灾难,怎样避免别人看不完就扔掉,或者觉得很Boring,对你不够喜欢。

那些突破了自己的成绩而被录取的,他的成绩本来能进中等学校,但是你事后看他们的Essay,往往过了10年还不忘,还能够随时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种就叫写得好。

雷睿:

包老师刚才提到了念念不忘的Essay,我们给同学们也展示一下都有哪些essay,写出了哪些素材哪些故事让包老师觉得念念不忘。

Part2:玩游戏打Dota、参加短跑都可以写进essay?

如果几十万学生,都写这么几个主题,读者就会感到枯燥。能不能挑一个“我不同意”的观点写,主题、内容和细节要服务一个更大的Purpose“Not necessarily……”

包凡一:

今天我们准备了几个Essay,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位同学现在已经在读博士了,是理工科类的。他当时来找我的时候,每个同学都会预先跟我谈一下自己准备写什么,一般都是写自己的成就,或者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符合哪几个观念,那个时候我就总结,中国学生总是写这几个主题,例如爱国、爱人民、孝顺父母、勤奋学习,或者慈善。慈善一般是会写自己怎么支教农民工子弟等。这些都是很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如果几十万学生,都写这几个主题,读者就会感到非常的枯燥。

因此,我就启发这位同学,能不能挑一个“我不同意”的观点写。比如,是不是学习刻苦勤奋就一定好?这位同学说我不同意这一点。我说“那就写这个”。此后这位同学果然写出了一篇比较别致的文章。他写的是什么呢?大致意思是:老师和家长都告诉我们,对一个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后一定能获得好的成果,他严重怀疑这种说法。他认为“策略比坚持不懈更重要”。很多年过去了,我还依然记得文章内有黑体字。

第一段是写了一个场景:因为高中毕业要考试,其中有一项是体育,他们班上一位胖乎乎的同学,使劲地挤进了双杠,做了几个动作,全班同学都“屏住呼吸”,怕他失败,老师也很关切很小心地看着他。最后快做完的时候,老师赶紧说了句“过了过了”。场景描述完,他用黑体字总结:“Success always belongs to those who persevere。坚持一定能成功吗”他联想自己的经验,得到了一个结论:“Not necessarily…… 不一定,成功光靠坚持是不行的”。

后面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这位同学玩 Dota比较出色,不仅在学校厉害,外校的同学也会找他,他说中学生都是希望有一项特长让大家尊敬,哪怕Dota游戏并不是一个学校、老师认可的事情,但是在同学们之间他玩Dota是最厉害的,成为一个专家。这让他在中学过得比较愉快。通过游戏,他发现不是勤学苦练就可以取得胜利,而是知道游戏背后的策略。所以他“靠策略,经过钻研,百战百胜”。这篇文章写完,他来找我,问这个故事是不是不好?还担心“要是国外的录取官看我这么会玩Dota游戏,是不是觉得我不认真学习? ”我告诉他这是多虑,因为你的成绩学习已经通过,已经证明了你自己。

雷睿:

把游戏写进去文书,不仅学生有点犹豫,传统中国家长,包括学校看到更多的是游戏的负面,所以把游戏写进去,会不会觉得是有点冒险?家长有不同意吗?

包凡一:

这个文书是学生自己写的,他告诉我一些素材。Essay都是经过我和学生们之间交流碰撞,最后确定写什么,当然要服务一个更大的Purpose。他写了几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要成功,光靠努力不行,要靠策略。

因为篇幅有限,他讲了在学校参加运动会,作为班干部必须参加,所以报名了100米,此时距离运动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学校的体育生给他辅导时说:在一个月内完全提高体能不太可能,但是可以有一些策略,这策略是什么?

一个是起跑姿势,一个是摆手姿势。他把这两个练好之后,跑了第4名,这里的重点是,前面3名都是体育生。所以他认为一定要通过策略而不是通过蛮力取得成功。除此以外,他还讲了几个故事,我跟他一起商量,对故事进行了取舍,但是都服务一个共同的目的。

下一个故事,讲钢琴。因为中国学生“人人都要弹钢琴”。所以除非获得大奖,一般都不提。而他是把钢琴作为一个“失败的例子”。中国家长大多数不能免俗,别人弹钢琴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弹”。但是不要说能达到一定水平,就是可以自娱自乐的人都人太少了,大部分的孩子完成了家长的考级“任务”后,几乎就不碰钢琴了。他刚开始弹钢琴时痛苦不堪,后来换了一种态度,不弹钢琴,用其他音乐表达方式,表达感情。在学校组织晚会、组织演唱会,他会用电脑来制作控制音乐,把技术和感情融合进去,这件事给他提供了很多的快乐。这个故事说明,去跟别人拼钢琴考级,对他来说不适合。换一个策略会更好。最后,他对第一段所说的“Not necessarily”进行总结:一个同学学习是否能成功,干任何事情是否能成功,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而在于扬长避短。既要扬长,也要避短,这个就是所谓的策略,全文也就呼应起来。

这篇文章写得多么了不起?并不是。说的事情都很平常,就是一个中学生能够体会出来人生怎么奋斗,看上去很普通,但是放在中国学生里面,却显得非常别致,因为没有人这么写。

雷睿:

很有启发。中间写的几个小示例也挺有趣的,从很不一样的角度穿插进来。比如玩游戏打Dota,运动会短跑,还有钢琴的学习经历。“不苦练弹琴”而是“创意运用音乐”,既欣赏了音乐,又获得了同学老师的赞许。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找准了方向再去努力,才是最快乐或者是最能成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