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独家 >

北京新英才学校:让“爱与创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梁希理 | 时间: 2020-12-31 | 责编: 罗天林

在现如今的中小学里,开足、开齐学生社团活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随便走进一所学校,校长老师们都会对自家如火如荼的社团活动来上一段热情介绍。

但有这样一所学校,不仅拥有百余个学生社团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有不少社团老师大胆“放手”、敢于让学生自行组织运行。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以下简称“新英才”)。学生们拍脑袋想出的点子创意,都可以进行实践、推导、试错,逐步变成可执行落地的方案,并从中创造价值、收获到爱,体验和能力提升。

那么,由学生主导的社团活动意义何在?不再是学生间兴趣交流平台空间,能否真正影响更多的人?社团活动中又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这些问题,或许都能从新英才学校的三支“马甲”里找到答案。

绿马甲:创意“小份菜”激励就餐光盘

因为用创意方式在校园推进“光盘行动”,北京新英才学校的中学生社团ECHO走红了。

他们的事例也在近日一档叫做“大师直播课”的节目中,被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当做典型案例向全国的中国网小记者进行说明,如何从身边校园发掘新闻故事。

因为ECHO社团“行动”时身穿绿色马甲,又被同学们亲切地叫做“绿马甲”。

绿马甲行动的发起,来自于“绿马甲”发起者曹家铭同学的一次就餐观察。他发现,由于食堂采用自助式取餐,许多同学对食物份量把握不准。有的同学要么总有剩余,甚至有些食物根本没吃。就餐浪费较为严重。

曹家铭与“绿马甲”的其他社团成员一起,对就餐产生的垃圾进行了一次称重。称重结果显示,在不包括早餐的情况下,每日食堂食物的浪费已达近800公斤。

在定性的观察和定量的称重分析之后,“绿马甲”继续对浪费动机和节约办法进行调研。他们发现,浪费粮食并非大多数同学的本意。但要主动节约粮食,许多同学仍需要来自外部的一个推力。

要想告别传统的说教方式,来鼓励同学们主动节约粮食、就餐“光盘”,还能怎么做?

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上,“绿马甲”们开始自主设计了光盘币和“小份菜”兑换方案。这套激励机制是这样的:每一天中午和晚上,食堂倒掉就餐垃圾的地方都会安排“绿马甲”值守。“光盘”者可获得一枚光盘币;如果一周坚持“光盘”三天,就可以换一张特色菜卡;坚持一周四天,就可以兑换两张。特色菜卡统一在食堂大厨处兑换“小份菜”。

这可是绿马甲们和食堂大厨们努力达成的“合作成果”:小份菜由五星级大厨师特制,是比食堂日常就餐更有特色、不经常出现但又更受同学们欢迎的菜,比如麻辣小龙虾、驴肉火烧等等 。

同时,绿马甲们还发起“小份菜”菜谱征集,票选最多的菜谱,大厨师都会专门制作。这样一来,不仅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光盘行动”中,还让光盘行动有了长久的持续性。

在如此有趣又有创意的“外部激励”下,粮食节约、光盘就餐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里被逐步巩固下来。

“绿马甲”创始人曹家铭告诉记者,他们在近期又对就餐厨余垃圾作了称重,发现垃圾浪费已经减少到了400公斤。在参与小份菜制作的食堂大厨看来,“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意义,效果也很好。现在已经有200多位学生申请换票了。尽管因为制作小份菜,食材成本有一定提升,但孩子们节约粮食也在无形中节约了成本。”

不仅如此,“绿马甲”就餐值守的志愿者,除了负责分发“光盘币”,还会提醒同学进行就餐垃圾分类,在身体力行中让更多同学了解粮食节约的重要性。

“校园光影客”黑马甲和“护书使者”红马甲

除了绿马甲,还有另外两支“马甲”队伍在校园里同样也声名大噪。

微电影社创办于2013年9月。这个有着七年历史的学生社团,也是新英才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穿黑色马甲,也让这个时常行走在偌大校园里的学生社团组织,有了更强的辨识度。

无论是校园的树荫下、运动场,还是小河边、图书馆、录音室;不管是活动、演出,还是比赛;只要一支起三脚架,端起摄像机,扛起单反,大家都会马上反应过来,“哦!熟悉的‘黑马甲’来了。”

自诩为传媒影视“发烧友”的“黑马甲”们,不是只把社团活动当做爱好兴趣的专业交流平台,在这七年间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义务记录下校园里的美好瞬间,为校园的变化发展留下珍贵影像。

除此之外,他们还以学校生活为题材,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剪的方式,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意,制作成富有个性和内涵的微电影,反映青春时代下学生风采。

另一支“红马甲”学生社团队伍,则是新英才爱书护书的志愿使者。

在新英才,每一个入学的同学都会对AP国际中心大厅的书籍发出感慨,尽管并非学校的图书馆,但摆满了整墙书籍的这个空间,是学校的藏书大厅。2017年学校环境改造时,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都放在此处。

许多同学会在此处借书,但并没有规范的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新英才李亚君老师告诉中国网记者,学校同学在取阅图书时常常感到,要找到合适的书籍总要花费一番功夫。而另一方面,每年暑假,学校会为一些公司提供培训的场所,这个大厅的图书由于是完全开放式的,每次培训结束后,这个大厅的许多书籍也会出现丢失的情况。

在2020年因疫情而变得漫长的暑假里,九年级1班的薄奥开始思考,AP大厅的图书要怎么管理起来,才能不让图书沉睡,也不让图书流离失所。

他和几位同学一起,组建起了这支专门维护国际中心大厅藏书部的“红马甲”图书管理队。在学习之余,这几位身穿红马甲的小志愿者们,就负责对图书,重新分类、归档整理,向借阅者们宣传。在他们的努力下,藏书部依旧受到常来常往借书者的欢迎。

社团活动之外,另一种价值创造

除了“黑马甲”所在的微电影社团,“绿马甲”“红马甲”所开社团活动,在时间上开启都不算太早。尽管在活动过程的优化提升上,也还有很大空间。但在短短时间内,社团活动所产生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社团内部,逐渐向整个校园辐射。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自发性进行的公益活动,不是来自学校管理层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推进。副校长刘炜认为, 相比学校直接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 这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体现。

那么,一旦这样由学生主导的活动被其他学生所认可,那么它在学生当中也更容易产生影响力。

这一点也被证实了,比如小学部的同学也开始对AP国际部的“绿马甲”进行模仿,在食堂指导就餐垃圾分类。

又比如,许多的同学愿意加入微电影社,以自己的专业所长服务同学和身边的校园。在对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光影记录中,也留下了个人成功的足迹。

在长年的拍摄、导演、制作中,个人专业技术得也到精进,灵感和素材在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和打磨,多位“黑马甲”成员在国内国际赛事里斩获多个大奖。

胡响齐是 AP国际中心 8年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黑马甲”,微电影社现任社长。于他而言,单反、摄像机不单单是一个记录影像的专业设备,也是探究世界、探求答案的工具。在创作学校课题纪录片《家住温榆河》时,他就用自己的镜头中发现身边的环保问题;用调查研究的思维,把问题探寻当成一次项目研究的项目,并从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黑马甲、绿马甲还是红马甲,三支“马甲”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社团活动。

他们所创造的爱与价值,无一不与身边的校园和同学有关,并通过活动积极去影响同学、改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为他人、为校园创造了价值的同时,也在成就自我。

或许也正如新英才教育理念“爱与创造”所表达的那样:用爱创造生活,也在用创造表达爱。

爱与创造,勇于做最好的自己

对于“爱与创造”教育理念,新英才学校董事长蓝春曾进行这样的阐释:爱心是一切美好品格的基石,是一个社会精英所需具备的基本品格。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必定是一个能够与他人与社会充分融合愉快成长的人;一个在欣赏与被他欣赏,创造快乐与享受快乐之中获得终身发展的人。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爱与创造”教育主张应运而生。

新英才学校建立了以“爱与创造”为核心精神的育人目标体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卓越的与世界同步的教育课程及体验,逐渐形成学校两大核心文化,即爱心文化和创新文化,旨在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能力、有国际视野、有民族自信的新英才。

学校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一颗“公益”的爱心,担负起社会责任,经常举办爱心义卖、公益植树、世界粮食日“请你吃光盘”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祖国、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在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建立上,新英才开设各类学生社团百余种,旨让学生们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勇于创造,做最好的自己。

在“爱与创造”理念的滋养下,“黑马甲”、“绿马甲”和“红马甲”无疑成为了新英才校园里靓丽的风景线。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颜色的“马甲”队伍诞生,成为不断擦亮新英才学校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