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关于构建“五生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贤鑫 | 时间: 2020-10-28 | 责编: 罗天林

近些年,以课程教学改革和招生考试改革为双翼的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台都让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潭静水激起了阵阵波澜和涟漪。但教育改革不管怎么改,质量始终是生命线和亘古不变的主题。课堂就成为落实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渠道。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与实践思考,笔者提出了构建尊重生命、以生为本、有趣生动、注重生成和联系实际生活即生命、生本、生动、生成、生活的“五生课堂”。

“生命”是“五生课堂”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我们课堂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有体验、有情感、有思想、能思维的人,因而,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独特性,给予学生对一个生命所应有的尊重,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安全、愉快;作为一个人,本身都有爱与温暖的需要,学生更是有其成长中脆弱性的特征,更加需要爱、关怀、呵护与支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与学生交往中,一定要对孩子满怀爱与温暖,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教师喜爱、关爱和热爱着的,自己是有价值的;生命需要激情、燃烧与释放,教师一定要用智慧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不断鼓励、肯定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得更好,激发孩子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此外,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真正和学生做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信任自己、亲近自己,不孤单,在潜移默化、课堂交流中影响孩子,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

“生本”是“五生课堂”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真正以学生为本,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特征、认知偏好、知识视野、可接受性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需求,让孩子真正学得懂、能够理解、适宜认知,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另外,还有考虑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实际获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任务、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兴趣和求知的渴望,然后主动、自主地去质疑、批判、思考、探究、释疑,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求知、获知的快乐,真正有所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帮助提升,促使学生去提出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将思维、思想和情感引向深入。第三,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发现规律、增进认知、提升思维、学会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习规律,每个学科的各个知识板块内容也有其认识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思维、宏观视野,学会观察、分析某类知识的特点、认知方式,发现知识存在、变化和认识的规律,训练归纳、迁移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增进认知、提升思维,并学会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主管理,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图 1 学生课堂上认真讨论问题

“生动”是“五生课堂”的外在表现。

“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认真投入的、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课堂。“生动”并不是非要学生热热闹闹、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展示交流活动等,而是指学生投入其中的一种专注神情与状态,可能是学生正在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个问题,可能是学生正沉浸于某种美好的情感之中,也可能是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某个问题,还可能是学生正在专心地进行阅读、写字,等等,总之孩子们认真投入、用心思考、有所触动,这样的状态是生动的、动人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专业能力,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共鸣等,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情感,而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精神涣散、神情冷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各种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多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照本宣科,机械地搬运书本知识,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被动接受,不能引发兴趣、思考。

图 2 学生课堂上分组提出观点和假设

“生成”是“五生课堂”的激发。

“五生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们阅读、思考、讨论、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质疑、评价他人的观点、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尝试自己操作、解决问题,思维碰撞、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一定会生成很多观点、方法,丰富对事物丰富性、思想复杂性、方法多样性的认识。教师要做引领者,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和氛围,让学生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教师一定不能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渗透自己的思维、情感,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此外,还要指出的是,面临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教育的挑战,教师一定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此既不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也不能完全依赖,“善用”就是在“不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平衡,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依赖PPT,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PPT制作上,影响了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研究和思考,在课堂上过多播放PPT、视频,促进了直观感知,却仅仅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了感知,而没有深度的思考与探究。“五生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激发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努力促使学生进入一种探究、求知的状态。

“生活”是“五生课堂”的回归。

课堂教学应该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对人生、生活有更多的理解、感悟,对生活中事物、现象的存在、原理有更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美有更多的发现,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形成健康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习惯,能够应对现在与未来的生活,能够为未来的专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不能为学生筑造空中楼阁,让学生觉得知识是虚无缥缈、空的、无实际用途的,而是让学生学习真实的、有价值的知识,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对学生当下的认识、情感、能力有切实的帮助,促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适应和创造生活,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生经验更有帮助,成为学生自己能够运用的知识。

总之,生命、生本、生动、生成、生活的“五生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探究、思考、行动,投入真实的情感。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真正去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不断成长,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去做事、思考,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专注、认真,能够学得懂、学得会、学得通,在开放、思考的学习环境中,有所积累、生成与创造,能够运用课堂中所学知识认识、理解生活,慢慢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过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系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