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崔年红:强基计划背景下县级高中的应对之策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9-11 | 责编: 李颖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 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这标志着自2003年起实施的传统自主招生模式全面取消。

崭新的强基计划旨在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统筹协调,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其现行招生方式有两种:

一是正常招生方式,即按照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与校考成绩(占比不高于15%)综合得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一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的突出成绩为依据破格录取。

两种招生方式侧重点不一,招生方式一侧重学生的高考成绩及综合素质,招生方式二侧重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但要求都特别高,必须在两个领域顶端的学生才有机会和可能。

这种改革,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国家培养和选拔优秀拔尖人才,实现教育公平。但也必然打破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加剧地域差异与分化。

总体上,市级以上名校、强校学生素质更高、学科竞赛成绩更突出,在两种招生方式上均占优势,县级高中学校学生素质更差,学科竞赛更是难以出彩,无论在哪种招生方式上都处于劣势。

鉴于此,在强基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以期在强基计划招生中争取一定空间,是县级高中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县级高中面临的尴尬

面对强基计划对成绩拔尖及竞赛突出两种招生方式的要求,当下的县级高中总体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尖子生不尖,入围尖端名校校测难度大。

当前教育环境下,由于县级区域基础教育本身的先天不足,加之虹吸效应导致的优生流失,较之城市高中学校,县级高中的尖子生数量少,拔尖程度更低,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更是凤毛麟角,尤其要入“清华”“北大”校测范围,更是难于上青天。

二、学科竞赛难以出彩,破格录取尖端名校希望小。

强基计划背景下,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在达到全国决赛二等奖以上才有机会破格录取。这对于县级高中,尤其是我们赣州的县级高中学校,目前鲜有获此奖项。展望未来,由于观念、学生本身潜质及教练水平等的限制,恐也难有突破。

三、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参与尖端名校校测竞争力弱。

县级高中的学生,生于县城或农村,尤其是生于农村的,由于受家庭环境、成长氛围的限制,接受培训少,锻炼机会不多,相较于城市学生,胆量更小,视野更狭窄,见识更短浅,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弱,在校测面试环节的竞争上将处于劣势,竞争力减弱。

县级高中突围的策略

县级高中在强基计划背景下虽遭遇了上述尴尬,但改革潮流无法逆转。狭路相逢智者胜。面对征程已启的强基招生改革,县级高中必须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在夹缝中走出一条生命之路。

一、调整学科竞赛辅导思路。

在传统自主招生时代,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名校自主招生初审过关的敲门砖,尤其是自主招生早期,各级奖项都有可能在对应等级的高校自招初审过关中发挥作用,所以各高中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一段时期以来,几近火爆。

然而,时至今日,尤其是强基计划背景下,低端奖项对助力上名校已没有多大意义。对于县级高中,高端奖项无望,低端奖项无用,学科竞赛成了一根鸡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因抢占时间影响学生整体学科成绩,可是名校校测中的知识,其难度又介于高考与学科竞赛之间。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前两个尴尬,县级高中必须调整对于学科竞赛的思路和实践:

一要调整对学科竞赛的定位。学科竞赛培训辅导的目的未必为了获奖,而要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广度,以有利于学生在名校校测中提高竞争力。

二要调整组班形式和授课模式。传统竞赛辅导以学科单独组成“学科竞赛临时辅导班“,进行专门培训辅导,耗时较多,客观上减少了高考学科学习时间,尤其是高二以前,占用了不少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总分的提高。

同时,出于获奖的目的,一般只选一科。在强基计划要求高考各学科总分拔尖及校测中要多科测试领先的形势下,必须革新学科竞赛的组班形式与授课模式。可以将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编成一个奥赛班(40-50人为宜),将学科竞赛内容纳入该班的整体教学内容,与高考学科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统一安排教学时间,以达到提高时间利用率,提升高考文化成绩,同时,以竞赛内容的深化拓展增加名校校测的竞争力,破解上述尴尬一和二。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在强基计划的面试环节取胜,至少要求学生要有过人的胆识、敏捷的思维、宽广的知识面、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高强的应变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长期的实践和锻炼中不断提高和形成。然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充分利好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实现素质提高。

科学统筹课时,开设一定量的综合实践课,办好与各种能力素质培养和提高相对应的学生社团,开展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让其在实践活动课上汲取,在社团中锻炼,在文化活动中成长,在张弛有度中提升,提高学生在名校校测环节的竞争力,破解上述尴尬,不失为一条突围之路。

(作者:江西省会昌中学校长 崔年红 校长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