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全国教育 > 北京教育 >

疫情时期,为学生上好媒介素养课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毋瑕 | 时间: 2020-08-14 | 责编: 徐虹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界的一场变革——学生在线学习、学校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正如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所说,“未来疫情结束,这种线上线下混合供给的教学模式将持续发展优化下去,给线下课堂减负,激活更多教育能量”。

疫情时期,人际传播受限,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服务与娱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常态下,线上教学的发展亦依托于网络传播媒介。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其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认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是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这方面,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多措并举,探索开展了特殊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在“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层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媒介工具。

一是学会使用网络学习平台。2月17日起,北京市中小学生线上开学;4月13日起,开展中小学线上学科教学。为此,学校第一时间编制在线教育手册,为老师们讲解钉钉、保利威、希沃白板等平台的使用方法。进而,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下载、安装和使用相关平台与程序,完成在线教学的媒介技术辅导。

二是学会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线上教育情境中,健康打卡、听课看课、作业反馈等,都要在线完成。在实践中,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不断摸索适合的媒介工具如微信小程序等,并介绍给学生使用。

其次,在“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媒介信息。

一是理性看待媒介信息。疫情爆发后,每天各类媒体上都充斥着繁杂的消息。如何分辨信息,抵制谣言?学科教师、班主任及年级组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初一年级语文教师以“多媒体时代的阅读选择”为题,校准学生媒体选择与阅读的方向;高一年级就“网络舆论对于抗击疫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云上辩论,学生们聚焦“双黄连事件”、网络谣言等热点话题,在思辨中深化对媒介信息的认识。

二是适度关注媒介信息。居家学习期间,学生要长时间使用网络等媒介。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合理、适度使用媒介和媒介信息,班主任和心理等学科教师给出相关建议。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权威媒体及学校官方微信号,适时、适度获取正确的疫情信息和学校新闻。

再次,在“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层面,带动学生创造和传播抗“疫”好声音。

一是做好学校官微内容的创作。特殊时期,学校官方微信号推送内容涵盖学校通知、健康知识、师生抗疫风采、教育教学展示等诸多方面。孩子们争相撰写《我眼中的父亲、母亲》,向最美家长(医护、社区工作者等)致敬;艺术社团的学生编创文艺作品,完成视频剪辑,赞美各行各业的“逆行者”;更多的孩子们通过一次次课程与活动,表达了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期望……这些内容,都发表在学校官微上,提升了孩子们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是做好学校官微内容的编辑。学校博雅学通社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各类软件编辑学校官微内容,并最终完成推送,提高了信息整合与媒介运用能力。

最后,在“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层面,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厚植家国情怀。

一是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在上述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学校在云端五育并举,师生通过媒介进行云上互动,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学生有效利用大众传播实现网上学习,同时做到知行合一、自我成长。

二是上好云上大思政课。以疫情为实践载体,教师在每一次空中课程、班会、“云上讲堂”和学校活动中,都运用并发挥媒介传播优势,开展大思政课,引导主流价值导向,实现学生自我发展。3月7日学校邀请光明日报社资深记者、评论员董城走进“云上讲堂”,带来讲座《在新闻中读懂中国》,为学生介绍了疫情中新闻媒体发挥的作用,强调了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努力,特殊时期一六六中学学生拔节成长,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学校也由此实现了零舆情零事故,媒介素养教育的诸多做法得到媒体及多个部门关注与肯定。(作者: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毋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