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让校园文化活起来,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7-24 | 责编: 李颖


image.png

牛瑞锋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副校长

一、校园文化活动现象分析

纵观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迭出,形式纷呈,效果明显”。理性肯定其中有益成分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应景而为。之所以这样,教育功利的影响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原因。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绝大对数的学校只注重外显的速效性的教育成果,淡化学校教育中隐性的、迟缓性的教育影响。具体表现:

1.短期集训个别学生、短期集训个别项目,然后以“拼盘”的形式呈现,再加上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论,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动摇着一些本就不太坚定的学校领导者。

2.以“创新”为借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丢弃了对主流文化的坚守,忘记了学校传承价值观的任务,让一些非主流文化通过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潜滋暗长”。

3.没有长远的文化活动战略思维,像墙头草一样随风而为,模仿跟风。致使各种活动成为“政治”应景之作,成为校长好恶的展示。没有了地域的特色,没有了崇高的文化坚守。老师抱怨,学生倦怠。

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经典案例

北京市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摘录北京十一学校文化价值观中有关学生教育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探究:

1.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

2. 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

3. 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4. 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

5.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这些理念是美丽的口号还是真正的实践,为了避免宏大的叙事,只分析北京十一学校的“社团联合会”就可以知晓。

他们的“社团联合会”共有学生社团8人,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社科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新闻学院”“少年工程学院”“HHC社团”“海洋星空基金会”。这8大社团下面又有若干社团。这些社团有的人员多一些,有的人员少一些,最少的只有一二个人。学校有各种社团成立的具体方案,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团章程,社团的每个成员的活动都必须遵循学校社团章程与各社团自己的章程。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培训内容与仪式。

社团在北京十一学校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依托,在社团的框架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

这些活动的开展比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你点击北京十一学校的网页就会为他们的高考业绩而吃惊。

三、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这种实践是一个“多重世界”,这个世界当中体现人类文明的积淀,包含着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道德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体现,对于参与活动的个体而言体现的是他的精神世界隐性构建,公共生活规范(道德)的习得。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活的灵魂”,它以动态的形式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活动以集体生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各种关系的“场”,在这个人际“场”中,学生自主地体验到了规范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服从规范的约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输灌与强制,最大限度的突显的教育的自愿与自觉功能。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教育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创造教育氛围十分有效的一种手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园文化活动并不仅仅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文体表演活动,还包括为师生(本节重点讲学生活动)提供一切自我体验的机会。可以是多人参与的,也可以是一人参与的。

学校文化活动的目的是在改变学校生活的环境,是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是同过生活环境的变化来陶冶学生道德品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兴趣。

“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有组织就是指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来领导校园文化活动,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不但达不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反还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计划是指学校的文化活动既符合本校的文化活动统筹方案,还要符合国家倡导文化活动方案,“两案”合一才能实现国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这样就可以实现国家教育的统一要求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统一。

校园文化活动要想取得持续效应,必须将文化活动上升“课程”层面去操作,将校园文化活动当做“校本课程”来建设。要系统的考虑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操作、活动的评价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潜在含义之一就是要有“精品意识”。文化活动的开展定位要高,切忌烂而全。

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尔伯格认为,过早或过迟的把一些东西给学生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次前提下,要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文化活动中体验收获,在活动中实现学生“内”“外”世界和谐统一与有效提升。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隐性教育环境的显性构建,是淡化教育痕迹突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的开展至少要思考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时代特征,预测未来需要。“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人过明天的生活。”这是我们曾经的认识,要让“今天的人”过好“明天的生活”我们就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培养出具备明天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朱晓宏教授说的那样“教育要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不在简单的为已存在和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真正为一个尚不存在而行将出现的时代培养人才。”

2.面对多元时代,在坚守中创新。面对多元的社会现实既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更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必须坚守传统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因为世界的一体化并不是消灭差异性,而是对差异性的彰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元时代需要我们的思维形式由以前“二元对立”必须转化为“多元思辨”,在“思辨”中前行。

3.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活”中“动”。校园活动的生命力就在其“活”,只有形式活泼内容灵活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动”就是主动,自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才是学生的活动。

4.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活动只有在其生态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离开了具体的生态系统很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要想让校园文化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是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上升到“校本课程”的层面进行系统构建。

四、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1.把握特色,提炼主题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一校一品”。

是我们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既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还需要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主题的提炼也就是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提炼。“名不正,言不顺”,只有在统一主题下开展实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文化活动的传承性,也只有不断承传、积淀才能真正形成校园文活动的特色,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2.确立文化活动的行动规范

“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展开,这种关系形式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约束性规范。”学校的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师生的人际规范(公共生活规范),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确立文化活动中的规范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3.在活动中完善,完善中活动

德育是实践,只有在具体的活动当中,学生才能真实的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法则。因此学校的文化活动必须要形成一定的体系、一定的流程,切不可随意为之,跟风应付。

4.彰显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彰显学生的生活需求、理想向往;决不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傀儡。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任何作用,教师要起到思想引领作用,要把好舵。

(作者:牛瑞锋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