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垃圾分类控源头 校内流行“靠脸吃饭”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 时间: 2020-06-15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北京6月15日讯(记者 刘佳)6月11日午饭当口儿,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学生食堂内并未排起点餐长队。学生只需在各窗口刷脸,“今日份定制午餐”即可端到面前。这是学校的“智慧食堂”点餐系统,“靠脸吃饭”的时代就这样在校园开启,而这也成了二十中从源头治理垃圾分类的妙招,量化到人。

学生志愿者正在进行剩饭分类

醋溜白菜、肉末豆腐、2两米饭——当日限定午餐提前1天就已经出现在家长手机app的页面上。吃什么、吃多少,这份“菜单”在家长面前一目了然。这是二十中的“智慧食堂”点餐系统,去年正式在校园内应用。据副校长吴玉国介绍,通过这款app,家长可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和口味,私人定制孩子第二日的吃食及分量。菜单中明码标价,家长也可对学校的食堂运营进行全透明监管。就餐当日,学生仅通过刷脸即可匹配前一天预订的餐食,减少扎堆、排队和不必要的交流。

学校对剩饭菜进行量化统计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长担心营养跟不上,所以都会点得略多。”解决了“吃什么”的问题,“浪费”又成了学校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当学生吃过饭后,在餐食回收台前,中国网记者注意到一些女生食量过小,未能“光盘”。对此,吴玉国给出了上面的回应。但是,只靠学生、家长自治,不如学校的“第三只手”介入。学校已经安排“食堂回收员”上岗,由学生担任志愿者,对食物回收及剩饭情况进行处理和统计。“学校对每班的厨余垃圾进行秤重,按照重量进行评比。”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提醒学生“光盘”或在点餐时精准限量,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

分类垃圾桶“上岗”

不仅餐饮如此,小到一根粉笔,大到一张打印纸,二十中都以量化评比的方式督促学生们节能,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再将垃圾进行深度分类。据校长陈恒华介绍,这是学校自2005年就开始的尝试。“当时,主要是创建节约型校园,把可回收的资源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鼓励学生回收可回收的纸张、瓶子,一方面减少垃圾的量,另一方面利用回收的资源换取学具,学校推广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如今,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近2月的时间了。学校以更“智慧”的方式,将科技融合到生态治校中,同时以德育为抓手,将垃圾分类变成师生的一种习惯。让垃圾分类这件关乎大民生的关键小事,在小校园中找到了最接地气儿的落脚点。

图片来源:海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