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于伟: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育模样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6-08 | 责编: 李颖

作者简介

image.png

于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附属小学校长,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0年的春季学期,疫情席卷华夏大地,全国的学校毫无准备地进入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时代,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撬动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战疫即战役,如何应对挑战,进行科学的课程决策,开发适宜的课程内容,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管理,激发教师的担当与使命,促进学校组织良性、高效运转?在这场“全民网课”的战役里,学校教育被赋予更多的意蕴。学校作为云端教育的设计师,担负起构建起全新的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学习资源库以及组织管理的责任和使命。

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

特殊时期,学校课程让学生学什么?“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当下,我们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主题:抗击疫情。如何围绕这个主题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各学科如何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首先要从根本上审视其教育主旨:教育要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特殊时期,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性、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更需要被关注和考量。因此,学校经历了这样的思考:

“疫情”的社会资源在转化为课程资源时,作为开发者要进行信息甄别与删选,选择最适切的内容进入学校课程。

在构建“疫情”主题的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如何与学校育人目标及课程目标相结合,课程资源如何嵌入学科培养目标体系。

居家学习情境下,原有的五育并举课程是否可以重点突出,有所调整,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基于此,学校在坚持国家课程蓝本的基础上,从相关学科中遴选适切内容,构建了“立德”“长智”“育心”“健体”四位一体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

1.立德:上好主题教育课

以全人教育观念设计学习,让健全的人格人性、健康的心理发展、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成为化解生活危机的一剂良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一共开发了九个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敬畏生命、积极主动、明辨是非、涵养美德、心怀使命、坚持自律、学会合作、惜时如金、致敬英雄。通过云班会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责任教育、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2.长智:深挖疫情背景下的课程资源

疫情是本大书,学校将学科与疫情相关的话题、主题的整合,深入挖掘学科内部的资源。学校在学科专题学习内容的开发上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以疫情为核心线索,构建全新的单元,如科学学科《小小病毒知多少》单元,内容包含病毒与生物、病毒与人体、病毒的传播的三个一级主题以及八个二级主题循序展开,帮助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与安全防护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以及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与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二是在疫情背景下,开展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数学学科,学生根据疫情病变化现状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图表整理、分析数据,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育心: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护者

教学的同时更要育心。疫情当下,全民都处于一种焦虑烦躁状态。教师应该清楚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线上学习除了要传递知识,更要滋养心灵。中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刺激与经验,在与自然、他人和社会互动中逐步达成和谐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长期的居家学习对于情绪、情感的体验以及学习态度都是一种挑战。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乐观、投入的状态影响带动学生,同时也要积极了解发现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学习相关心理健康防护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并渗透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一对一聊天、小组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良性发展,为学生居家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4.健体:为生命打下健康的基石

疫情给全社会上了一节最重要的生命健康课,这也成为了学生开展居家体育锻炼的最好契机。学校从分析学生居家锻炼时间自由、个性差异明显、适宜亲子共育的特点入手,开发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体育课程,突显“趣味性”“短时高效”“个性化”“坚持性”,并开展“线上运动会”,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

探究“资源包+”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弱、专注力持续时间短,而且需要家长陪伴和督促,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学校需要采用一种适切的方式来推送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线上直播虽然便于直观快捷地输送课程内容,但并不能真正还原真实的课堂情境,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再加上其过于依赖网络环境、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高,因而不是最佳的方式。在分析学生学习规律、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在第一时间科学决策,选择了“资源包+”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设计系统、优质的学习资源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习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丰富有趣又要清楚明了。基于此,学习资源包要体现任务明确、路径清晰、学评一体、灵活使用的特点。开发重、难点微课视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学习任务,通过对学习重、难点问题的放大镜式讲解、演示以及一问一答地呈现过程,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学习。开发导学案,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步骤,经历“预习——听课——理解——巩固”的完整过程。开发一系列的学习卡片,完成学习卡片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同步思考,让学习过程可视化。其中的练习卡、评价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及时反馈开展自评,了解学习效果。学习资源包便于家长下载、打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学、反复观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居家学习开展三个月以来,学校累计开发了1100个学习资源包,自主制作了500多个教学视频,自主开发了800多张学习卡片。

2.坚持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过程

基于学生目前在空中课堂自主学习的现状,首先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校提供的资源包开展自学,这种自学是学生在父母或长辈的监督下,参照资源包学习的流程和步骤逐步开展学习的过程,要经历自主消化理解、自主思考、自主发问、自主探寻答案等过程,激发内在自主学习动机和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避免网络直播教学所带来的单一讲授与灌输。

在推送资源包的同时,教师借助网络开展集中讨论和分享,便于及时了解、反馈学生自学的情况。学校每天采用上午推送资源包,下午开展讨论分享的教学活动安排。每周安排一次整理与复习,每个月安排一次学习反思小会,在讨论与分享环节实现了学生超越网络时空的同伴学习。学生们通过群组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观点、思考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答”“归纳”“总结”,实现了完整的教学环节。可以说,虚拟的网络教学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在设计理念与环节安排上整体是一致的,这样的学习,努力还原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倡“一生一案”,关注个性差异

儿童学习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居家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的自律性、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有成人看管,学习所需的电子设备、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学习等,都是引发学习差异的影响因素。学校要尊重个体学习的进度,指导学生制定个体规划。东北师大附小设计的学习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各异,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时间表,而只是提供了每项学习任务所需时间,其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开展居家自主学习。同时在学习资源的推送上要考虑学生差异而提供可供多种选择的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倡导循序渐进,适当放宽学习要求。对不同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关心和帮助,给予更多的额外指导,既体现了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办学理念,又传递了疫情当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形成一套线上教学新常规

疫情期间催生了学校网格化管理制度,需要学校建立快速反应、多项联动的信息通道及应急机制。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比从前更紧密、更透明,扁平化管理形态更突出。管理模式的更新也催生了一套线上教学新常规。

1.明确“云开发”,保证资源包质量

学校采用了校区间学科集体备课与校区内二次备课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发教学资源包。在横向上,集结各个校区的优质资源和智慧。依托学科委员会和名师工程教师团队负责教学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在源头上保障了课程教学设计的高站位和高质量。在纵向上,学校通过云端备课的方式,加强学科组、年级组对于已开发分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把握资源包和线上答疑的各个细节,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双保险”。

2.建设“云班级”,促进跨时空管理

线上学习革命促使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向“云班级”模式转变。班主任要将学生出勤、课堂学习纪律、作业完成与反馈、交流与答疑、家校沟通等内容都纳入到“云班级”管理体系,进行跨时空管理。制定“云课堂”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言行,对群里发言的内容、时间、文明用语,甚至表情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严肃其纪律,民主其氛围,还原文明有序、开放活泼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建“云小组”,在云端构建学习共同体,增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社会性发展及生生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开展“云沟通”,创新了家校沟通模式,提高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沟通效率。

3.开展“云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的特点为“云教研”提供了可能,全方面、多口径的为备课、督导、分享等一系列教研过程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成立“云备课”制度,明确备课时间、平台、内容、要求,既保留常规线下备课对学科品性、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对资源包二次开发、预设线上答疑内容、经验交流分享等内容,链接了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的对话,教师与学习资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创新“云督导”制度,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以及教师行为的规范进行云端重建,例如组织语数外学科教师填写学生作业情况摸查表,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对教师答疑时间进行抽检,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良好的督导体制有助于帮助教师适应线上教学的模式,规范从教,科学从教。搭建“云分享”平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创新举措以图片、文字、美篇、小结的方式在群里进行发表和分享,教师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研共同体,促进了线上教学的效率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供稿: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