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高台探访记 | 情系西海固教育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4-03 | 责编: 李颖

高台探访记

侯开川

题记:固原师范1978级三·六班田彦宝、杨强鑫等同学为纪念入校40周年,发起拍摄题为《此生付与庠序事,三尺讲台寄情怀——六班同学献身山乡教育掠影》的专题视频。作者作为曾经的班主任,欣然承担了案头文字的任务。为此,参与了对部分同学的走访,本篇所述,即为其中的一次。

2018年8月25日,田彦宝驾车,载我与杨强鑫登程,开始了探访高台之行。

为何探访?因为高台是马正虎从教生涯第一个大转折启动的地方。

高台原是固原东部的一个乡。这里贫瘠荒凉,山大沟深,连当地黑城川的人都称它“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地方,令人绝望。”难怪前些年此处农民悉数扶贫搬迁。去年四月我自西吉返银,曾专程绕道高台,所见小学一片残砖断瓦,中学仅剩破败房舍。乡建制已撤,乡政府成了林草管护站。

1981年夏,马正虎从固原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高台中学任教。高文俊则分到炭山乡以北的三台小学。正虎从三营家中到高台上班,乘班车只能到炭山,下车后步行二十里到三台文俊处借宿一夜,次日再步行二十里到高台。回家则必须趱行四十多里路到炭山赶班车,不敢稍有迟延。余曾作一小文记载了当时情景:

荒山琴歌思至今

(马正虎口述,侯开川整理)

1981年师范毕业,余分到高台中学,文俊分到炭山三台小学。自三营家中赴校执教,班车只通到炭山,其余四十里路须步行,故来回常在文俊处借宿。一日夜饭毕,文俊端坐拉起二胡,调甚辽远忧伤,余屏息静听,不由朗诵起《琵琶行》。已而琴音激壮苍凉,似与唐人边塞诗意境相汇,顿觉悲凉不平之气九转回肠,遂放声高歌,竟汗出泪下。三十多年过去,此景常现,若余音不绝。

一年后,正虎向乡上提出了考大学本科的申请,得到的答复是:你不能享受带薪上学的待遇,如果要考,就得退职。正虎断然丢掉公职,于1983年考取了宁夏大学中文系。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固原师范。高文俊则在马正虎弃职考学五年后进入高校进修,毕业后一直在三河中学任教。

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没有被艰苦、孤独吓倒,反而弃“铁饭碗”以考出大山。学成后又复归西海固,回到母校固原师范任教。壮士一去兮又复返!正虎的选择造成了人生路上一个非同一般的回环转折。这个回环转折包含的是一种恢宏的大气:不是逃避——借上学远离贫困的西海固,而是进取——以育人消除西海固的贫困。看正虎三十余年的从教实践,时时处处都激荡着这种恢宏的大气。恰如他的学生马金莲、马君成、刘静财所说:“马老师始终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引导着我们,关注并帮助我们成长。”正虎这种高远的气度和一贯的笃实,完全可以从他21岁时的高台抉择中寻到端倪。

探寻固原师范1978级三·六班同学献身山乡教育的足迹,高台怎能不去呢?破败的高台在文人眼里,不过是吟哦“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地方,而在我心中,却是见证正虎教育精神的圣地,所以就有了探访高台的约定。

好不容易要实施这个约定了,天却下起了小雨。不过正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行。我们是在三营农村杨万寿的家里会合的,马正虎的学生刘静财、马君成、马金莲也来了,这很令人高兴。一道前往的还有三·六班同学高文俊、韩映举、杨万寿。从三营拐入炭山支线后,几乎全路都在翻修施工,车子只能在翻垫的黄土路面上行驶。山路曲折,天低云暗。到炭山时雨幕濛濛,人迹不见。好不容易行到了沥青路面,却又被阻在峁头岭下,原来公路前几天被山洪冲断了。高台与我们一行人只隔了一条峁头沟,此时被雨雾遮掩,若隐若现。正虎指着高台,与文俊感叹着往事。雨声淅沥,如吁如诉,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流连多时,方才上车慢慢掉头返回。雨势渐大,黄土路泥泞难行,更糟糕的是一辆施工卡车陷在路中间。路,被堵死了。刘静财的车也陷入泥淖,努力了几次才倒了出来。我们只好调转车头另寻别路。离开土路面,雨中盘桓多时,才在孤湾找到了两个村民,问清了出山的途径。车子终于按村民指示,在左侧第三个不起眼的路口驶上了通往七营的302水泥村道。雨小些了。我戏说今天叫作:天雨刻意留正虎,洗尽铅华显初心。

正虎的转折与选择,不止这一次。

他的第二次转折是角色的转折:从母校的学生变为母校的教师,从老师的学生变为老师的同事。这无疑是一个关口。不信?听听在固原师范新学年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校长是怎样介绍他的。介绍其他新教师,李光宁校长用语规范。轮到马正虎,开口便说:“他是三·六班的马正虎。”下面一片笑声。原来七、八年前的三·六班曾因活跃调皮闻名全校。校长介绍的方式显得亲切轻松,但无形中却对正虎形成了一种压力。怎么办?正虎的选择是:念念不忘青出于蓝,兢兢业业必胜于蓝。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获得了成功。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创作指导、专题文学评论等样样出色,成为全校公认的骨干教师。同事信赖他,学生尊重他。马正虎在师范从教16年,固原市哪里有中心小学,哪里便有他的学生。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刚刚荣获鲁迅文学奖。在车上,她告诉我们,她就是当年加入固原师范“春花文学社”,在马正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老师及时有效的指教和帮助,成为她创作自信力的重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指教和帮助一直延续到现在,她感觉到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师关注的视线。

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一种福气和幸运。

16年后,正虎又经历了第三次转折,这次是行当的转折。2003年,固原师范并入固原一中。要从业已熟悉的师范专业教育转型为普通高中教育,无论是对马正虎还是对别的老师,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是语文教学,高中与师范有极大的区别,一个合格的中师语文教师未必能适应高中语文教学。面对这次转型,正虎的选择是七个字:知难而上,做名师!两校尚未正式合并,他就已经着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了,还大量研读解析了各类高中语文试卷。此后,为潜心高中语文教学,舍弃了自己钟爱的西海固文学研究专题项目,坚辞了学校要他当教研组长的任命意向。数年后,他首次带的班级便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现正在银川市通贵乡任职的清华优秀毕业生马鹏斐就出自这一届,还有两名学生考取了北大。大家遂以“一清二白(北)”赞扬正虎带的这个班,这是正虎转型高中教育教学的“开门红”。十五年来,他相继带出了2007届“永远的一班”、2010届“不一般的一班”、2011届“宁夏第一班”(225人的文补一班)、2014届“尖刀二十一班”,这些班级皆不同凡响。2018届“宏志二班”是正虎退休前最后一次担任班主任带出的班,他把全班65名学生一个不漏地全部送入了一本录取线。再有两年正虎就要退休了,他告诉我,班主任不再当,课要继续上,一个班的语文课学校早已给他排上了。

出自正虎门下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数以千计,说他是名师,真乃实至名归。

三个转折,三次选择,奋力始终,初心不改。每次与他谈到个中艰辛,正虎都平静地对我说:“侯老师,教育是个良心活,我就是用心去做罢了。”是啊,自己回归大山坚守教育,却让无数青少年超越大山,这样的良心,善莫大焉,是将教书育人融入生命的良心。

沉思间,忽然发现雨停了。天边乌云下一抹晚霞,好美!南坪村梁上,我们停下车拍了一张合影,然后继续向北行驶,从三台背后过什锦河转而向西。这时,正虎和文俊叫车停下。他俩给我指示远处三台的位置,又讲述了如何抄小路赶到学校上课的情景。不觉天已傍晚。复上车过七营回到三营。时已入夜,雨,又下起来了。

晚餐前对刘静财、马君成、马金莲作了短暂的采访。他们都深有感触地说到了马正虎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不是仅仅限于在校期间,而是始终关注。对此,田彦宝给他的学弟来了一句总结:“正虎精于课堂教书,更讲究终身育人。”说得好!不仅自己坚守教育良心,学行垂范,而且关注学生终身进步,诲人不倦。高哉!远哉!

马金莲说,今天的探访使她对山区一代代教师的坚守、付出与师道传承有了一种“源头感受”,这种感受激发了她的一种责任感,即用文学创作反映这种坚守、付出与传承。她甚至说,似乎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摆在那里,至少应该用一个中篇来写他们。难怪她要强调:“真的,今天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天,它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正虎的弟子们的话,说得人人心热。

第二天回银川途中,作了一首小诗抒发本次探访点滴感受,录下,以结本文。

雨中探高台

天雨留人在炭山,

高台咫尺雾云间。

情通路断似闻语,

得道孤湾什锦还。


 (文中固原师范是指原宁夏固原民族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