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是“抢险队”更是“排头兵”:为“云课堂”披荆斩棘 | 致敬教育逆行者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03-10 | 责编: 刘佳

开栏语】2020年开年,新冠病毒的暴发,阻隔了我们团聚的脚步。1月26日,北京市教委第一时间打响“战疫保卫战”,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发布“延期开学”通知,并号召自2月17日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创新教学方式。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人人都是“战疫先锋”——一线医务人员为我们留下了最伟大的逆行背影;警察、街道、环卫人员为我们筑起了最坚实的“防疫围墙”。在校园内,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以“三尺书桌”为“战场”,坚守教育“防疫阵地”,成为校园内的“最美逆行者”。即日起,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将推出“致敬教育逆行者”系列策划报道,向在“战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最平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致敬——感谢你们用知识守护教育净土,感谢你们在疫情面前不负学生、不负家长。

致敬教育逆行者 之 教师发展处教务处

是“抢险队”更是“排头兵”:为“云课堂”披荆斩棘

3月3日清晨,学校会议室内的灯早早就亮了起来——校长高新桥、副校长檀晋轩、高三年级组长孙文学等7人已经严阵以待。这一天,是北京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云开考”的头天,虽然此前已经做了多次严密的部署和预案,但为以防万一,这7人仍旧提前守在咨询电话跟前,时刻准备着为考生、家长,甚至教师“清障答疑”。但直到首门学科——语文考试结束,咨询电话仍旧“无人问津”,7人虽然欣喜,却并不意外。因为背后有一支名为“线上抢险队”的“神秘组织”,早已先人一步,为“云开考”提前披荆斩棘。

提前3天 校内“云开考”

所有表面看起来的“如鱼得水”,都有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夜不能寐”。这句话用在教务处这支“线上抢险队”身上,再合适不过。

2月22日晚6点半,正准备吃晚饭的教务处教师谢晨博接到了高三年级班主任的一条紧急求助信息——一名学生家长在某公众号得知,今年高三的适应性考试将改为在线应考,学生需要居家完成。得知这一消息后,家长不仅慌了神,班主任老师也不知所措起来:毕竟居家在线考试对谁来说都是新鲜事,而新高考模拟又是头等大事儿。这条信息就像往本就焦虑的高三家长群中浇上了一壶“沸水”,这口“热锅”终于耐不住地响了起来。接到这条求助信息,谢晨博立即拨通了副校长檀晋轩的电话,向其反应这一情况。此时正值晚上8点,由谢晨博发起,副校长檀晋轩、信息中心主任胡少农共同参与的在线会议就这样紧急召开了。在这场不足15分钟的会上,3位老师不仅紧急商量出安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应急心理疏导方案,更针对“在线模拟”这一情境进行了可实施的预案设定与分析。基于多年考务经验,从通知学生、收发试卷、监考、阅卷、报分等基本流程,3人都提出了初定方案,将这场“风波”顺利度过。

信息中心主任胡少农

但从这一天起,教务处“线上抢险队”的任务清单就再没清空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方案”就这样暗中谋划了起来。2月27日,海淀区召开全区教师视频会议,通知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云开考”的注意事项,下午1点,学校针对高三全体教师召开线上工作部署会议。会议结束后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线上抢险队”的成员们都始终处于“狂奔”状态——与考试系统平台负责人沟通技术支持细节、给考生家长写一封信并制作考试系统操作指南……“由于全市统一在线开考,发卷和收卷时会造成网上承载并发量的大负荷。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按时收发试卷,同时不给老师增加阅卷负担呢。”关于这个问题,胡少农当晚与技术人员沟通至凌晨1点。

教师发展处教务处教师张嘉、高春霞

2月29日,也就是在全市正式开考前3天,一场模拟“演练”在校内提前开始。在这一次模拟中,学校还原考试当天整个流程,以便考生、家长及教师尽快适应。下午,校领导及“线上抢险队”在校待命,为考生、家长答疑。但令人意外的人,由于“演练”效果良好,当天下午实现了真正的“0上访”。如今,适应性考试已全部顺利完成,全程流畅且简便。殊不知,这些井然有序的背后,是“线上抢险队”的无数个“不眠夜”,和认真忘我的敬业精神的再现。

预先“扫雷” 是“抢险队”更是“排头兵”

在“适应性考试”前夕,“线上抢险队”就早已进入了“战时应急状态”。1月26日,受疫情扩散影响,北京市教委正式下发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开园的通知,由副校长万红所带领的低调务实的“线上抢险队”第一时间在线上召开会议探讨和布置任务。那一天,举国还在阖家团圆时,“线上抢险队”就告别身后的家人,开始了一场紧急的“线上救援”行动。

1月27日起,响应上级号召,一场“全校摸排”行动开始。从这一天起,各班班主任要每天定时定点收集学生、家长的健康、出行情况;从这一天起,胡少农主任成了“人工大数据处理器”,每天统筹、更新全校千余名学生的数据。与之同时必须“抢险”的,是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在线教学就是战场,我们是与时间打仗。”谢晨博用这句话概括了每一位“抢险队”成员的“战时状态”。为了寻找更适合师生使用的在线会议平台,4天内,谢晨博、张嘉共试用了9款在线会议app(程序),从初筛到精选,最终将在线教学平台缩小为2个。

在线教学就像一场临时“大考”,不仅难住了学生、家长,对教师们来说也是初始体验。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的顺利运行,“抢险队”成员先过了一把“主播瘾”——以文本、视频等形式,为老师们编制《在线教学操作指南》,张嘉特别录制微课视频,“手把手”演示操作流程。录制微课需要音视频同步,所以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完成。家中孩子未满6岁的张嘉,为了避免“神兽”干扰,录课时间大多选在晚上10点夜深人静后。“老师们和我们一样,白天备课、为学生答疑,晚上才有时间录课。”所以“昼伏夜出”成了张嘉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作息。每晚10点至12点期间,张嘉的“答疑直播间”都会准时“上线”。记得有一次,一位任课教师身在国外,在录课过程中遇到难题向张嘉求助,一时忘了与国内的时差,答疑结束已是第二天的凌晨2点。但张嘉坦言:“老师们比我们辛苦,能保证老师们顺利上课,我们能做的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教师发展处教务处教师谢晨博

2月17日,“停课不停学”在线课程正式“云开讲”。就在前一天深夜,“抢险队”成员还在“紧急救援”。“为了保证网速不卡顿,我们尽量把教学视频压缩到最小。”就这样,“抢险队”成员在3天内共压缩了500余条视频,每条时间处理时间平均5分钟。为了“抢制”这2500分钟,“抢险队”成员成了电脑前的“雕像”。“不记得喝水,一天就坐在电脑前,刚拿起饭碗就又有电话打过来。”谢晨博回忆那3天“白加黑”的日子,已经变成了笑谈。

至今,“停课不停学”依旧在每天按时开讲。在师生“云上见”的这些天,别忘了,那些在幕后“逆行”的身影中,有一群用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打通线上绿色通道的“抢险队员”。

文字/刘佳

供图/北京市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