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广东技工缘何屡获国际殊荣:重细节,99分不算及格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吴冰 李刚 洪秋婷 姜晓丹 | 时间: 2020-01-21 | 责编: 张希臣

核心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这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密不可分。去年,广东技工在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8枚金牌,占中国代表团16枚金牌总数的一半,背后折射出广东省厚植产业优势、夯实高素质人才教育基础的努力。记者走近这些金牌获得者,了解他们的故事,透视广东破解技能人才培育瓶颈的实践探索。

好技工重细节,哪怕99分都算不及格

打孔钻戳、刀走毫厘、切削雕磨……临近春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实验室里,师生们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在为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技赛”)紧张备战。

留校任教的曾祥博,在去年世技赛中和团队一起摘得金牌。“如果说世技赛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那么选择技工行业,便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直到现在,曾祥博还记得自己初中毕业参观技校时,第一次看到数控加工时的震撼:老师在电脑里输入几个代码,一个个毛坯件,经过传送带和机械手,送到机床里,就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零件。“那种雕刻工艺深深地迷住了我。”

当时的选择,可能是一时心动;日后的坚守,则源自耐心和沉淀。

广东的夏天,热得折磨人,但曾祥博依然坚持在学院的车间里埋头苦练机床加工技艺。“从早到晚长时间站立,每天的作业时间都超过14个小时。”曾祥博说,结束一天的训练后,回到宿舍常常一沾枕头就能睡着。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技术进步得很快。

被选拔备赛后,曾祥博的生活节奏更紧凑了。“动作要领要记熟、幅度要固定,哪个工具该放在什么位置、尺子用哪只手拿、从哪个方向转身最快,每步操作都要十分精确。”曾祥博说。

“最苦的是配重测试。”与曾祥博一起取得金牌的陈鑫鹏说,根据配重要求,他要穿起配重背心把身体配重到100公斤,再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正是这种不断重复的模拟与训练,提升了队员的单项技能和团队协作水平。

在第四十五届世技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和搭档一起夺冠的胡耿军,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学生。他是最晚进入学校世技赛集训队的种子选手,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刻不放松。“我必须最早到,最快吃完午饭,最晚回到宿舍。”胡耿军说,为了练好一个基本步骤,他常常回到住处掀开床垫,把床板当做试验场地,一直练到凌晨两三点。

胡耿军说,焊接电路板,需要手到位、眼到位、脑到位,一毫一厘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设备运转不顺畅。“在我看来,哪怕99分都算不及格,这就是‘工匠精神’。”

训练连接市场,为技工成长提供新跑道

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来自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的温彩云一直在做一件重复的事——画图、打版、排版、裁剪、制作。“光是缝制一件衣服,就有100多个评分点。” 温彩云说,每一针都要“下针前心里有数、下针后手下有准”。

温彩云做的礼服裙,装饰花纹的难度尤其高。“在平时,要一点点描画纹路,一次次临摹花纹,一遍遍体会设计思路。”温彩云说,去年备赛时,她曾在40天之内,缝制了30套西服,手上都磨出了老茧。

“除了为在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面向市场,也是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学院院长李孟强介绍说,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接企业,让他们的作品接受市场检验。

“我们联系北京4位高级定制设计师作为导师,让学生全程参与设计师的品牌工作。”指导老师江少容说,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据了解,广东首创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打造了13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0个特色专业,不仅对接产业开设专业,还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

“边学习、边训练、边参赛、边做产品,是我们的常态。”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任教的世技赛金牌选手彭晨希说,近年来,学院高标准完成了“塑料模具工程”“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等5个世技赛中国集训基地的建设,学院还强化技能竞赛与竞赛成果的转化,将高标准、高要求融入日常的教学培养目标中。

“我们坚持产教融合,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学习条件、提供技术保障。”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为远说,学院与西门子、德马吉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转变人才观念,实现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

如果说世技赛是技工们的历练场,那转变人才观念、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技工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冯为远说,从学校角度看,如何扩大冠军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学生学好技术、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更为重要。

“金牌不是目的,而要通过大赛,重新审视人才评价体系。”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所所长丁力说,社会不应再用“兜底教育”的老眼光看待技工,而应着眼于高素质产业队伍的建设。

据了解,广东全省有156所技工院校,其中技师学院36所,在校生55.8万人、约占全国的1/6;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24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1万人,居全国首位。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介绍说,广东正加快构建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为技工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等重大战略部署中,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广东省人社厅厅长陈奕威说,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广东技工教育有80%的专业面向现代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安排146亿元用于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新生代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等十大重点工程,3年内将培训260万人次以上。

“下一步,广东将全面推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加快建设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的‘广东技工’队伍。”陈奕威说,目前,广东已打通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通道、技能人才和学历人才的互认通道,为技工人才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记者 吴冰 李刚 洪秋婷 姜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