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深推教育信息化  民族地区教师古德兵“走出去”更新观念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辜丽茜 | 时间: 2020-01-16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16日讯(辜丽茜)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8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城关小学教师古德兵成为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人社厅“深度贫困县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行动”的受益者之一,赴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跟岗学习。

image.png

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古德兵和跟岗指导教师川大附小分校刘杰一起参加武侯区智慧教育系列培训、研讨、交流活动。他说:“我作为一名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武侯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力度和智慧教育的魅力。同时,也对民族贫困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有了一些思考。”

“底子薄,基础差”

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继续”的动力

“现代信息技术硬件配置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除人工智能、3D打印等相关硬件外,多媒体(交互智能一体机)、计算机等基本硬件配置基本达到全覆盖。”古德兵以甘洛县为例介绍到,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781.64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1056间,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63间、计算机3198台;2019年投入资金3976.88万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室、校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55所项目学校将实现互联互通。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国培计划’、四川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及区域培训、校内应用的推进,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提升。”古德兵说,目前,甘洛县仍存在硬件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不高、应用点状化和浅表化、信息技术难以助力课堂教学等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对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古德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一是底子薄,基础差。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民族贫困地区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基础差,底子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中老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诸如打字、上网查阅资料等一些基本操作都比较困难;近年新进的年轻教师,多数是本地毕业学生,专业不对口(如农业、畜牧等专业),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网上下载资源,不加修改地利用,缺乏自主制作课件资源的能力。二是缺支撑,少引领。面对新生事物,大部分教师既有大胆尝试的冲动,又面临教学质量和技术困难的压力。在日常使用中缺乏及时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在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中缺少新理念的引领,于是“太麻烦”“太费事”“低效”,成了他们的共同感受。三是缺机制,少动力。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基本是“鼓励提倡”,缺少培训提升、奖励激励、活动促进等相关机制,老师们在自行尝试碰壁后,当初的冲动被扼杀,便没有了继续的动力。

image.png

从“会用”到“用好” 

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从区域到学校,根据国家纲领性文件,古德兵结合实际,思考、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形成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发展愿景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引领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深入推进。同时,完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信息化工作奖励激励、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研讨、相关竞赛活动开展等系列机制,营造区域发展氛围,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在古德兵看来,通过多途径、多维度落实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与困难解决提供支撑,既要提高“用技术”的技能,更要增强“用好技术”的意识,逐步达到“技术好用”的境界。

“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区域(学校)组织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全员参与,整体促进。”古德兵说,开展相关研讨活动,是为骨干教师搭建锻炼、展示的平台,更是为全体教师予以示范引领——为老师们打开一扇窗,窥见教育信息化的魅力;吸引老师们走出固有的“舒适区”,主动迈向新天地。他认为,民族地区应紧紧抓住教育对口帮扶的契机,积极申请对口帮扶学校派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或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对支教师资的安排,不局限于一班一科一校,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展研究、指导工作,促进重点培养与整体的发展。

“2019年12月12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在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难题,特别是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的紧迫任务。”古德兵说,身为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破解难题,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