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青鸟》公演 首师大实验小学精心“烹制”美育“盛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刘昌 | 时间: 2019-12-25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 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 刘佳 刘昌)象征幸福的“青鸟”究竟到哪里才能找到?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画笔、歌声、乐器勾勒出了他们心中的《青鸟》之路。12月20日,这场美育“盛宴”被搬上海淀民族剧院的舞台,三百余学生同台,《青鸟》正式公演。

现场:三百余学生四大社团惊艳亮相

家境贫寒的男孩、女孩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夜,受仙女之托为邻家生病的女孩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从此踏上了一场荆棘之旅。忠诚的狗、狡黠的猫、公允的光……首师大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生动演绎,还原了书中的人物。同时,现场伴有学校合唱、管乐、舞蹈社团学生的配合演出,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美育成果展。

此次演出以还原课堂、演绎戏剧两种方式切换——演出开始,以首师大实验小学日常课堂切入。在这节课上,语文教师李响带领学生分享《青鸟》一书的阅读体验,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书中人物,畅谈对幸福的感悟。随后,画面切换,大幕升起,戏剧社团的孩子们一身扮相,在舞台上将《青鸟》剧情实景演绎。跌宕起伏的剧情,真情实感的演绎,以及引人入胜的配乐和合唱,首师大实验小学300余学生撑起了整场演出。

戏剧常态课串联美育成果展

台上2小时,但首师大实验小学戏剧课程的酝酿和推广却已经历时近2年。学校抓住戏剧的课程特色——生动、互动、影响深远,将阅读、写作、美术等多门学科融入其中,以戏剧为线索将美育成果完美串联。

“我们学校提倡的是致远教育理念——让孩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的更长远。”学校校长马福兴告诉中国网记者,这也是此次演出、美育成果展举办的初心。2018年9月,学校将戏剧课程引入,并在一至三年级、五年级试点开展,于今年9月在全校全面开展,学生全员参与。《青鸟》正是学校下半年针对中、高年级推荐的阅读书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感悟幸福的真谛,学校鼓励学生以读后感、绘画、歌唱等形式自主表现对《青鸟》的阅读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成就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基于项目调动了他们综合学科能力,并最终以戏剧展演的形式汇总。

三类课程成就“致远”立德树人点滴之间

学校是“起跑线”,必须成就每个学生的“致远”。这是首师大实验小学的育人理念,也是学校始终思考的核心。如何落实,课程才是关键。

据学校党总支书记高艳介绍,在首师大实验小学课程呈现“三足鼎立”状态,其中包括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三种。基础类课程是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拓展类课程包括研学、社团等活动实践在内。此外,为了凸显学校的特色,特别结合学校定位、学生特点,与教师共同研发校本类课程,涉及学科包括音、体、美等;探究类课程以项目制学习为主,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开展,学生采取走班方式,以话题调动学生参与,让孩子自主研究、自主安排。但课程的构建最终为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所以生活主题其实始终贯穿于三类课程之中。这次《青鸟》戏剧演出其实就是学校三大课程的整合呈现。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落实戏剧课程的开展。但将会在艺术素养与立德树人的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同学段的分层开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研究。

当天,也是学校“高参小”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展。2014年,学校参与北京市教委“高参小”项目,并与首都师范大学结对,至今已经走过5年。在5年中,学校在课程构建、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得到首师大的专业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次《青鸟》戏剧演出,也正是对“高参小”项目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希冀。

北京市教委高参小项目办公室主任甘北林、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

“小青鸟”大收获

参演教师李响: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首次“触电”戏剧的李响,是首师大实验小学一名入职不久的语文、戏剧教师。参与了此次《青鸟》演出后,李响表示:“让同学和老师都从中都有所成长,有所学习。”

她谈到,戏剧教育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开放式和体验式的学习环境更能让孩子融入情景之中。以这次青鸟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青鸟文本的同时,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活动,带领学生走入青鸟的世界,让学生深入地感受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文本想要传达给世人的想法和概念。实现了师生共成长、共学习的教育意义。

参演学生李姿锐: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读书

在此次《青鸟》演出中兼任仙女、母爱欢乐等3个角色的李姿锐是戏剧社团的成员之一。对于此次演出,她的收获颇丰。“更加了解戏剧团的团员,以一种新的方式去阅读书,有不同的收获,比如友谊,或者对于幸福的理解。”

从上学期起,她所在年级就深入阅读了《青鸟》艺术,并以绘画、手抄报、展演、合唱等形式呈现阅读感受。因为对这本书理解得很透彻,所以才有了当天的完美出演。

文字/中国网记者 刘佳

视频/中国网记者 刘昌

图片/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