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北京实验学校:师生重谱曲 《春望》化身BGM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 时间: 2019-12-01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 北京12月1日讯(记者 刘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春望》,11月19日,被北京实验学校的师生谱曲,搬上了音乐课。这是学校关于教育部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音乐课程一体化”研究的一次展示课,在音乐教师黄丽娜的课堂上,《春望》既是BGM(背景音乐),也是学科整合的典型案例。

走进北京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室中,会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教师弹的是琴,学生唱的却是诗。这是学校基于学生学习规律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自主研制的“混搭”音乐课,其中不仅有乐理知识,更混入语文课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人文素养的“盛宴”。“古诗词都是可歌可颂的,我们带领孩子逐句体会依字行腔,根据字的发音来体会韵律和唱腔,感受古诗词独特的审美与韵味,让孩子们更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指导教师黄丽娜告诉中国网记者。

其实,这也是北京实验学校课程创新、开展美育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校长曾军良透露,根据他了解过的情况,艺术是学生毕业后持久跑的一大秘诀。“发展艺术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环节,一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往往能影响甚至决定人生的高度、广度和厚度。”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在学校层面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制定学校艺术发展战略规划,目的是为了让每名从北实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具备至少一项艺术特长。比如,小学三至五年级开设竹笛课程、初一年级普及葫芦丝教学、初二年级学唱弦歌等。在学生的12年在校期间,艺术教育是“正餐”。

看过当天北京实验学校的现场教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莫景祺表示,海淀区的音乐教育既有区级顶层设计,又有学校的整体落实和推进,不仅把“立德树人”扎实落地在课堂学习中,还把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融入在音乐教学中,有良好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