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撬动学校育人变革,北京市朝阳区有绝招!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作者: 凌月云 | 时间: 2019-11-12 | 责编: 张希臣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8年3月,朝阳区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以构建理想教育文化为突破口,开展了以课题+项目校的方式探索理想教育文化在推进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育人等方面作用的实践,进一步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项目校坚守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前进的方向,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不同层面的发展。现教论坛2019年第11期,走进朝阳区。在本次论坛上,校长、专家和课题总负责人分享了阶段性成效。

现代教育报优质教育协同发展论坛,是北京地区媒体打造的一个品牌项目。通常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期一个主题,每期邀请7~10位嘉宾分享智慧,共享经验。嘉宾以北京各区中小学校长为主,包括相关领域专家教授。

探索基础教育改革 朝阳实践研究路径

王世元(理想教育文化课题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诊断式督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课题项目从2018年启动,到现在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覆盖。本次论坛上校长们的分享,我把它看作从督导的视角探索基础教育改革朝阳实践研究路径过程中的一次小结。

推进教育改革之难不在于技术与工具,而在于打破教师从学生时代就接受并内化于灵魂深处的教育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朝阳区尝试在理想教育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推动学校育人的实践研究,从而建立起符合时代所需的、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思维和行为习惯,即理想教育文化的行为习惯,以此推进诊断式督导标准的建立。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将理想教育文化的样态的轮廓描述为“合作对话式教育”,它主攻课堂教学改革。一所学校如果课堂改革到位,其他的改革基本就解决了。

在和项目校一起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理想教育文化追求的是育人价值文化,让教师从职业定位向专业定位转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本质上推进真正的减负。同时,理想教育文化要求教师一定是“最佳公民”,一定要具备尊重意识、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还在项目校提出,教师不仅要懂得并能运用教师教学方法论和学生生长方法论,能以此组织实施调控教学,而且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科教学的6个认知要素和6个非认知要素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设计好合作对话的主题与次主题,实现教学相长,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我更关注的是基于理想教育文化构建新的评价导向,即变传统的以评价学生主体来评价教师为以评价教师主体来评价学生。通过单元备课考核、靶子课评析考核以及教案设计实用性考核的探索来扭转传统唯分数、唯升学的考核。

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帮手”

王利如(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校长):学校高三生物学科于2018年加入到理想教育文化课题项目实验校的行列。伴随着课题组领导和专家多次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年的实践使学校高中生物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坚信,成绩是理想教育文化课题下的一个副产品,有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过程,良好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参与单元备课、上靶子课、专家评课、单元知识结构建构、整本书或某一学段学科知识结构建构等一系列整链条的实践活动,教师从被动吸收、模仿,到主动思考、实践,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断提升,自信心、自觉性被激发和调动,因此参与课题项目的老师向优秀教师迈进了一步。

老师变化了,课堂也跟着变了,这种改变体现在更加注重知识的整体建构,更加注重构建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文化,更加注重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和能力的培养。理想教育文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文化乃至学校整个教育文化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它又指向追求师生的幸福生活,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

理想教育文化 给学校送来三大变化

全疆发(北京化工大学附中校长):学校教师年龄结构明显偏大,客观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是自从高中化学、初中英语两个教研组自2018年9月加入理想教育文化课题项目以来,给学校带来了新变化。

变化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逐步形成。教师们一改过去备课首先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等,然后才考虑教学内容与方法;现在老师们备课、上课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过程中更多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接纳,方法上更讲究民主和启发式。

变化之二是教学过程中“合作对话”的氛围逐渐形成。过去的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如今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师生、生生之间在对话中互相扰启、引发内省,促进教学相长。

变化之三是“主动研究”的教改意识与能力逐步形成。老师们参与课题一年多来,做单元备课、上靶子课、撰写学术论文,每一位教师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此外,由于课题项目专家组有建设性意见、有中肯的批评、有热情的目光,但没有评分和划等级,这也吸引了学校部分学科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组其他项目校的科研活动。

借力“课题”价值引领 提升教学管理品质

李发兆(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作为理想教育文化课题项目的实验校,学校物理组在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收获颇多。课题的价值引领作用,也促进了我校教学管理品质的提升。

借鉴“理想教育文化——单元逻辑教学”的六大要素体系,我校对学科组单元备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单元设计立足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抓六个要素的分析与制定: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要思考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标准)、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

二是单元目标,把期望学会什么表达清楚;

三是评价任务,把何以知道达到目标的办法和标准制定清楚;四是学习过程,即设计经历怎样的过程去学习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要思考如何围绕课时目标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五是作业与检测,用证据说话,检验是否真的会了;

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要思考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

在这样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更加开阔,学校的教学管理品质也因此得以提升。

和“感觉没啥可讲的”说再见

陈洪(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理想教育文化课题实验项目落地樱花园实验学校,给予学校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高站位的引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促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真”“实”“新”的局面。

借助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开展了“研究如何在整体架构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课时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课时知识还原于单元,还原于领域,抓住核心内容确定单元主题,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

借助课题研究活动,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以学定教”的认识。参加项目的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对话式学习,课堂上,教师借助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内省、质疑和实践体验。

学生的变化源自老师的变化,已经在课题项目中尝到“甜头”的老师们欣喜地说:“原来总觉得一节课没啥可讲的,现在感觉在课题理念指导下可以设计越来越多的活动,学习内容丰富了,学习方式多样化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让师生成为自己 成就自己

李玮(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校长):“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提倡合作对话式教育,培育最佳公民”是理想教育文化的理论体系。成为课题项目校以来,国美分校从学生到教师,从课程到课堂,从育人环境到育人文化都发生了内生性的变化,它推动一所年轻学校的管理正逐步呈现出基于尊重、指向生命、走向人本、内生发展的积极变革。

理想教育文化提出的师生成长共同体理念,让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行为从“制约——防范”,走向“共生——引领”,并最终成为国美分校的教育价值追求: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基于此,学校实施以“尊重引领”为核心的师生管理,完善了目标管理体系,即针对干部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学校实施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课程管理,关注基础课程(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课堂管理,以及生命个体差异性的需求。此外,学校实施以“时空育人”为核心的空间管理,不再单一地把育人环境定位在物理空间上,而是兼顾物理空间的人文性设计,最终目标是唤醒和发现每个生命“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最初的美好模样。

课题引领助力学校 “美好教育”文化建设

刘美玲(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学校参加理想教育文化课题实践研究以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校教师在“一个价值观、二个方法论、十二种教学策略、四大能力培养、三个真正落地”课题理念的引导下,借力专家们手把手跟踪式指导,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靶子课教学实践、课题研讨交流、参与课题校教研等活动,教师们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育人味道越来越浓,追求知识积累的课堂逐渐转变为追求育人价值的课堂。课堂上教师熟练运用“扰启”激发学生深度质疑,促进学生充分“内省”,培养学生“独立、追求、养控、审美”的价值追求。

课题的引领,也“扰启”了我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以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学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和实践探索构建了“美好教育”文化理念体系,着力开展了“美好管理”“美好课程”“美好课堂”“美好教师”“美好协同”“美好少年”六个方面建设。研究促进了教师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和育人能力提升,推动了学校文化理念的变革和实践,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和品牌。

教师变了 学生们也变了

陈春红(北京工业大学附中十八里店分校校长):在一年多的实践中,课题组专家用理想教育文化理念武装教师,使他们对理想教育文化所倡导的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精神,以及学校教育要通过“扰启、内省、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追求、养控、审美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理念更新的基础上,专家组成员手把手指导教师进行单元备课,让老师们实实在在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在项目组专家刘延革的指导下,学校数学老师由不会写、到一知半解、再到能独立完成上万字的单元分析,促进了学校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更有深度。

一年多来,课题项目组专家进校指导专题活动30余次,参与教学设计及教学指导40余次,督学听评课百余人次。在一次次深入指导中,学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都有了明显的改进。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上老师们能有质量、有深度地去“扰启”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智慧,而孩子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独立的思考、表达、合作能力等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教师感受到了 理想教育文化带来的幸福

陶秀梅(课题项目组专家、特级教师):理想教育的课堂追求的是尊重、民主、责任和科学,使课堂更具育人的价值,合作对话式教学使理想教育文化在实施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有了抓手、有章可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样态。作为课题项目组成员,我认为只有老师从心里真的接受它,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用理想教育文化的方法论实施教学。

以备课为例,课题项目总负责人王世元就强调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目标明确;第二是对课堂上对话的主题和次主题的内容和安排特别清楚;第三是对对话形成的知识能力方法的结论要有落实,对话中要有方法的提升和素养的渗透;第四是巩固、内省和实践;第五是课堂相关作业的布置。从上述五点可以看出,这样的备课不光要求老师要有深厚的学科功底,还要充分挖掘出知识的育人功能,比起传统的备课要求更高。

但我要说的是,接受了这种挑战的老师进步真的非常大。只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告诉我,合作对话式教学就像一篇师生共同完成的好文章,明确一个中心思想,文章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层层递进。还有的老师表示,课题的引领使他们的教学有了骨骼和血肉,课堂有了灵魂,专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真正感受到了理想教育文化带来的幸福。

做最佳公民式的 小学科学教师

涂桂庆(朝阳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专职督学):理想教育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最佳公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最佳公民”,才能确保将学生培养成为“准最佳公民”。在践行理想教育文化的课题研究中,我与3所实验校的7位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共同经历了教师在课堂上是最佳公民的角色,构建了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成长过程。

我们以“学原著、读原文、品原话”为基本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如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合作对话的意识,建构“师生+时空”的成长共同体。又如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拟定合作对话主题,且对话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呈现“剥洋葱式”的层层递进。然后教师将教学方法论和学生成长方法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会原神、用原理”为基本方法,构建小学科学学科合作对话式课堂教学新样态。我们着力打通“探究要素、合作要素、对话要素与教学策略、方法论、能力发展”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合作对话中教师提供指导、组织和支持,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以此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取得实效。

接地气的指导 让学校焕发新活力

乔玉红(朝阳区督导与评估监测科督学):项目校校长介绍了加入课题以来带给学校的变化,让我坚信这得益于课题本身丰富的内涵。由此,我进一步感受到理想教育文化以及它所提倡的“合作对话式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我认为它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是不容小觑的,其生命力是旺盛的。

学校行政领导把“合作对话式教育”作为抓手,正在形成高站位引领,体现了课题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生命力。因为观念的变革是行为变革的基础,校长观念的变革才能带来学校教育的变革。通过校长高站位的把握和引导,使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建构体系及育人效果、教学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更关键的是,学校把“合作对话式教育”作为方法,日常性研究逐步深入,体现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指导。如“合作对话式教育”提出的“一看二听三思考”,校长就能够按照这个评课要求评价细节,指导教师用“合作对话式”教学的思想做好主题和次主题对话设计,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中尝试改进。

据我了解,各校领导在指导上有很多方法,但总体上聚焦加强对理想教育文化要素的学习,加强靶子课和单元备课的实践,重点研究和构建理想教育文化课堂教学的样态,非常接地气。

文字:凌月云

摄影: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