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孙云晓:体验、榜样、目标、习惯是儿童成长动力中特别重要的因素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19-11-04 | 责编: 曾瑞鑫

 10月26、27日,2019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在深圳罗湖会堂举行。约6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以及关注家庭教育的各界人士云集罗湖,围绕“家国情怀与儿童成长动力”会议主题,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做了闭幕式总结发言,在谈到如何开启儿童成长动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少年时,孙教授认为四大因素是儿童成长动力中特别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动力是体验,体验被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种途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人模式。第二个动力是榜样。父母与教师的榜样力量将影响孩子一生。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从模仿开始。第三个动力是目标,不断地发现和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孩子选择目标的时候不能只说坐办公室里面的,不可误导孩子轻视劳动者和平凡岗位,而是在适合自己或社会需要的劳动岗位上做出贡献。第四个动力是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儿童的成长动力一定要在习惯上落到实处。

以下为记者整理的发言实录。


论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      (作者 孙云晓 蓝玫)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研讨“家国情怀与成长动力”的话题,对于每个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的一生是以不断追求与顽强奋斗为幸福,还是没有目标的混日子,这取决于成长动力,也决定了人生的不同境界。

家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国是家的延伸。中国是传统的家族社会结构,从聚族而居的农耕时代走来,从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情怀里滋养的中国人,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同构的理念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作家刘哲昕在《我们为什么自信》一书中说:“‘家’的接力突破的是生命纵向的限度,‘国’的互助突破的是生命横向的限度。纵横交织,经纬交错,方可织成一张生命之网。置身于这张生命之网,中国人就如同希腊神话中大地之神盖亚的儿子安泰俄斯一样,只要双脚不离大地,就永远不可能被打败,因为他能够从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家和国,就这样共同构成了给予生命源源不绝力量的“母体”。

本质上,这动力来源于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乃至天下的责任,就是这动力之源。从古到今,凡胸怀天下者,莫不因此而一生求索,建功立业。尤其当我们深入探讨家国情怀与儿童成长动力的话题时,不难发现存在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对其成长动力影响甚大;其二,是否具有成长动力对其发展影响甚大。

当下有许多父母深陷焦虑和忧虑,因为孩子物质生活条件太好了,却没有吃苦奋斗的精神,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更没有追求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根据北京大学徐凯文副教授在北大新生心理干预工作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认为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能进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尚且缺乏成长动力,普通学校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缺少奋斗目标呢?有的独生子女还算账,说父母有多少套房子,将来都是他的,不用奋斗钱也够花的。所以,父母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当孩子们失去了奋斗的精神与目标,不仅可能坐吃山空,更会让生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对于家与国都是灾难性的。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其实,每个孩子的生命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很多孩子的潜能未被唤醒。而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内心里沉睡的巨人,激发人将自己的优良潜能变为积极的现实,从而让生命不被辜负。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具有巨大的潜能,相信孩子可以有美丽精彩的人生。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把握体验、榜样、目标和习惯等四个关键词,帮助少年儿童激发成长的潜能与动力,把握成长的方向,用科学的养育方式帮助少年儿童构筑更为强大的精神家园,以使个体生命拥有 “家国情怀”朝向积极、正面、良性发展的巨大能量。

成长动力源泉之一是体验,即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

这世界上,真有孩子没有任何潜能与兴趣吗?这是不可能的。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孩子没有潜能与兴趣,而是缺少体验与发现。或者说,生活体验越是丰富多彩的孩子,越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

常言说,“知易行难”。探索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汲取榜样的力量,最终都应该体现在行动上。只有行动,才会真正有所收获,而行动坚持进而成为良好的习惯之后,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刘惊铎著的《道德体验论》中,“体验”被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体验就是去经历,丰富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会让一个人充满面对未来的勇气。

今天的孩子成长的重大缺陷在于偏重学业而轻视生活,故而成为畸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也是极其片面的。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成功智力》一书中认为,对于任何人来说,其智力是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组合。分析性方面用来解决问题,创造性方面决定了主体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实践性方面则保证了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什么是实践性智力呢?他举了一个生活性的新闻事件:一个五六岁男孩的母亲准备洗浴时癫痫发作,她昏倒在浴缸里,滚烫的洗澡水就要将其淹没。这个小男孩为了防止他母亲被更严重的被烫伤,他想关掉热水龙头,因为太烫无法做到,他就将冷水龙头打开并拧到最大。随后,他又拨通了报警电话,并将屋子的方位告诉了调度员。

斯腾伯格的案例告诉我们,生活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借助分担家务、参与家庭生活的决策、为家庭幸福生活尽责等进行体验。我始终倡导要给少年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生活中习得的技能,能够极大地丰盈少年儿童的生命。

当然,完整的生命需要开阔的生活体验,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其中,越是适合少年儿童的体验效果越好,例如,夏令营和民宿。我曾在《体验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一文中,分析迪斯尼公司总裁艾斯纳的例子:艾斯纳任职迪斯尼长达21年,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源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读书经历”,但艾斯纳本人却认为主要得益于儿时连续9个暑假参加的夏令营!他说:童年经历铸就了我克服困难的利器,也建造了摆渡人生的桨橹,而夏令营本身就是一种利器,它的丰富内涵让我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悟出更深的道理。

的确,夏令营是最让孩子们心动的暑假生活,不同国家的孩子都很期待自己的夏令营假期。夏令营其实就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户外教育,户外教育能增强参与者对信息和技能的记忆与保持;提升参与者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增加积极的态度;促进性格的成熟和完善以及领导能力的提升。

少年儿童在生活中特别需要成功的体验。以成功教育闻名的上海闸北八中,其几十年的核心经验就是: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如何让那些失败的孩子抬起头做人?他们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显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些理念与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成长动力源泉之二是榜样,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榜样力量将影响孩子一生

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来自榜样的力量。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所谓身教,其实就是一种行为示范给予少年儿童模仿该行为的过程。少年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他们认为重要人物的行为,然后模仿进而习得社会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时榜样影响力达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级时偶像影响力达到最高峰。北京师范大学少年儿童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父母居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这是两个年级抽样的结果,基本可以说明中小学生几乎都把父母视为最重要的榜样。但是,当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较多时,八年级学生将父母视为偶像和榜样的比例显著下降。这一组数据说明,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孩子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性增强了,这对父母们是一个警示,即好行为成就榜样,坏行为摧毁榜样。

如果说,教育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检验,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物对父母的评价足以证明,父母是最重要的榜样。例如,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讲演时,讲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榜样作用,虽然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但她的正直善良与生活智慧影响了莫言一生。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和价值引领,是良好家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和内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江南钱家为什么人才辈出?与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家风育人的典范。《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对后人提出了行为的准则,从而引领后人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比如他指出一个人的成长,“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对家庭要“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对社会做贡献则“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对国家更要“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正是传承了这样的家训,钱氏家族群星灿烂,栋梁之才不断涌现。

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师是仅次于父母的极具影响力的榜样,甚至一节课或一次谈话,都可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人民教育》2018年5月介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上海的一次读书讲座。于漪说,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小学老师播撒的种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就要打到于漪的家乡了,只有七八岁的她在学校上最后一节课,一位男教师神情悲壮地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于漪说,这个课啊终身难忘,一辈子都不会忘。

我们还应该为少年儿童寻找更多的榜样。尤其要重视引领少年儿童通过童年的文学阅读,让自己以故事中的角色为 榜样,或在故事中通过角色自居寻找生命的镜像,以获得成长的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从故事走进现实,这时候,他们通过阅读感兴趣的人物传记为自己寻找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作为榜样或生命镜像,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成长动力。

这个过程中,尤其要为孩子们选择那些有着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有大爱的人物作为榜样来学习。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表彰的300名“最美奋斗者”,尤其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就是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人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些在新中国历史上洒下热血和汗水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大义担当,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会启迪少年儿童追寻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以家国情怀培养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人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的,“情感的赋予,就是事物的意义”。人类和无数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并且在互动中建立起各种各样以情感为纽带的联系,从而在情绪社会化的过程中探寻到生命的意义乃至从中获得幸福。哈佛大学2016年发布了《幸福研究报告》,该报告是从1938年开始开展一项持续了70多年跟踪了724人的关于幸福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良好的关系和心态,是爱的力量,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更幸福。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关系和心态,是否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也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尊重,是否具有社会关系和人际管理的技能,是否创意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

一个人有了酷爱的偶像或榜样,更容易被激发出成长的内在需求,从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成长动力源泉之三是目标,即在不断地发现和追求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据许多中学教师反映,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在面对高考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是什么?也不知道最适合报考什么大学与专业。当一个人一辈子无法认清自己,就不可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成长动力。人生经历证明,所谓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所谓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其实,虽然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变化,人生在每个阶段都可以有奋斗的目标,而发现目标的前提是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呢?我(孙云晓,下同)曾用邮件方式访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我问他:是不是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玩耍和观察体验的机会,我们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智能特点和优势呢?您为什么认为博物馆比学校更适合儿童的大脑发育,也更有助于开发儿童更多的智能呢?他做出详细回答:在美国,博物馆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玩耍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创造力,这比大多数学校做得好,所以一个人可以从动手实践中获得智慧并进一步培养它们。当然,一个好的教师或父母也可以提供这些观察的机会,只要让孩子在一个有丰富知识的环境就可以了。加德纳教授还特别强调:如果来自学生、父母和教师三方面的观察报告给出的学生智能强项和弱项都相同,那么,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非常可靠的。(《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的对话》84页)

当发现了孩子的智能优势,如果创造条件用心培养,就极有可能激发出孩子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追求,切不可用成年人的愿望来强迫孩子,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会有持久的成长动力。孩子的目标,必须来源于个体内在的真正需求,而不应该是外在力量赋予的。在这方面,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2011年,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在2008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在青海省理科考生里名列前茅。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和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他说:“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北京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周浩说:“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

周浩的案例值得父母和教师们反思。总是以世俗的经验逼孩子上名牌大学,却忽视孩子内在的兴趣与目标,所以这个看似辉煌的目标对这个孩子而言,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也因此他在迫于父母压力下达成了这个目标之后,就缺乏后续行动的动力了,最后选择了放弃。但如果家长不是这样强势加诸给孩子自己的想法,而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来讨论关于未来的规划,从而让更合适的目标得到孩子的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我想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个体考学的目标就会变成一个家庭的群体目标乃至以国家民族的需求为背景的群体目标。根据德国心理学家温勒的“群体动力理论”,当个体被群体目标所吸引的时候,更容易激发个体的归属感,借助群体目标的凝聚力内化为自我的追求。由此可见,只有以激发孩子内在需求所设立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持续动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出: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目标,是心理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动力源泉。

成长动力源泉之四是习惯,即以良好的习惯确保理想目标的实现

家国天下的情怀、生命成长的动力,,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最可靠的重要素质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表彰了300名“最美奋斗者”,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养成许多良好习惯。例如,他们总是习惯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习惯了高度负责,他们习惯了艰苦奋斗,他们习惯了积极创新,他们习惯了长期坚守岗位,等等。换句话说,他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认同和稳定的行为习惯。所以,学习先进的榜样人物,从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开始,是特别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的许多习惯始于童年。如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与人格等就像天性一样自然。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期间,曾连续10年主持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门研究少年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课题研究证明,通过积极的习惯培养活动,小学生的人格五因素(即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都发生了良性变化。

回顾自己的一生,可以清晰地看出,是阅读、写作、讲演、合作等习惯,成就了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而这几个好习惯,又不断为我的生命注入着营养和活力。从1970年6月1日开始至今,我坚持写日记近50年,习惯了用笔记录下每一天的感受。如今,阅读与写作早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每次出差,我都习惯在包里装上几本书或者一些报刊,在旅途中读书看报,我不会有丝毫无聊,满是被所读内容吸引进去的欢喜。一旦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我会及时写下来。我在新浪微博写教育感悟1800多条,在微信朋友圈写生活感悟800多条,深受读者朋友欢迎。朋友夸我笔耕不辍,其实,这只是我的习惯,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更是充满内驱力的愉悦行为。

1966年的冬天是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冬天,11岁的我却开始拥有了强烈而执着的文学梦。那一年,青岛某工厂图书馆要“扫除一切大毒草”,把大批文学名著扔了一地准备毁掉。我哥哥恰好在那家工厂读技校,见现场没人,就赶紧装了一书包背回家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书包的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和哥哥合住在一个很小的房间,他每天痴迷地阅读,给予我强烈的暗示,况且童年本来就最习惯于模仿,于是,我也被卷进了文学的世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刚》《风雷》……疯狂的阅读带给我极为强烈的体验,即文学是迷人的,作家是伟大的,我要读更多的书,我要成为一个作家!一个惊人的事实发生了,我不仅迷上了读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立志成为作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文学梦。可以说,这是我一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文学将我从文化沙漠里拯救出来。后来,我真的成了一名作家,发表了许多报告文学和5部长篇小说,《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全国教育大讨论,报告文学集《16岁的思索》获评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奖,并且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人生变化的奇迹令我经常感慨,自己资质平凡,家庭也极为普通,只是因为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等习惯,竟然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并且幸福一生。父母们和教师们如果能够培养孩子养成几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最伟大的爱。

总之,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相信种子的力量。孩子是否能够具有“家国情怀和成长动力”,取决于父母与教师能否为孩子提供四大成长动力之源,或者说四颗优质的种子,即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有优秀的父母和教师作为人生的榜样、在人生追求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并选择明确而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养成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良好习惯。显然,这样的逻辑关系对每一个父母和教师都发出了真情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