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二外成都附小王瑛:愿做萤火 予你光芒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邓海燕 | 时间: 2019-09-10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9月9日讯(邓海燕)就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的王瑛是一名音乐教师,也是学校的工会副主席。曾荣获“区优秀支教教师”等各级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

image.png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小学时,一次偶然让王瑛遇见了一个印有毛主席头像的红皮笔记本——那是父亲的日记,被母亲藏在米缸下。王瑛按捺不住好奇心偷看了其中几篇,懵懂中,王瑛似乎看见了父亲眉头微蹙的消瘦脸庞,感知到了他那颗对国家、人民和党的赤胆忠心,并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毕生之愿、终身之责。

2011年在央视一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王瑛意外的看到一张熟悉的脸。毕业多年,许久没有联系她了。那个手指可以在琴键上舞蹈,和王瑛在一个蚊帐里八卦时笑得花枝乱颤的女孩,在舞台上显得那样土气、那样憔悴、那样局促,她就是那个执意放下成都市名校教师不做,举家迁往塔公镇饶嘎目村西康福利孤儿院的谢晓君以及她的丈夫胡忠。舞台上,她的那句话犹言在耳:“我这么做是觉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我。”面对那样的她,那样的他们,王瑛也感动流泪了。

2016年7月初,当王瑛得知武侯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筹备的消息时,她积极迅速地报了名。来到白玉的第一天,她们的工作就已妥当安排。第二天,便来到不同的单位开始工作。28人被分为五个小组:经济组、综合组、宣传组、卫生组和教育组,对其他组的工作内容王瑛不甚明白,只知道,两年后,白玉的灯龙乡黑山羊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起来了;赠科乡肥沃的土地上各种高原有机农产品长势喜人;边坝乡的牦牛养殖场里,无数的黑珍珠撒落在青草间,奶产品加工厂房里设施齐全;麻通桥附近的手工业一条街的建设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白玉老百姓心里,有了几个最好的“门巴”。他们是白玉县医院里那几个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90后护士,那个远近闻名、并不姓牛的“牛神医”,和那个将自己的药剂管理才能超常发挥的“唐老鸭”唐医生。他们时常降临在白玉的村庄里、牧场上,为老乡们送去医疗与健康。

两年来,在这个“支援藏区、建设藏区、奉献藏区”信念支撑下的28人,没有过抱怨,没有叫苦喊累,没有畏惧退缩,只有相扶相帮的坚持和才能与智慧的肆意挥洒,王瑛父亲日记里的那句话再一次浮现眼前——“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要为人民服务”。

image.png


爱心护航,不怕山水迢迢

孩子——这是一个爱意满满的称呼,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大人们在那里埋下什么种子,将来就会开出什么花朵,这个需要保护的群体,注定是大人们最大的软肋,他触碰的必定是你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这一点,在她们28人身上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当王瑛在学校里看到那些孩子因不常清洗而蓬垢的头发,因阳光太烈而灼伤的粗糙小脸,因没有卫生纸擦拭而流淌的鼻涕,还有那似乎是胡乱裹在藏袍里的单薄身体时,“孩子们,该怎样才能帮到你”成为她们共同的心声。

于是两年来,她们一直将“爱在白玉,暖冬行动”的活动进行到底,在28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锅炉、水杯、衣服鞋子等这样的细小用品,源源不断的来到白玉,送到孩子们的手里,穿到孩子们的身上。“老师是最好的人。”“老师,我们照个相吧,我回去要给村里的人看。”“援藏队太好了,老师太好了。”各种感激的话语在王瑛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那是一段把心泡在温热的泪水里度过的日子,难以忘怀,终身铭记。

image.png

在2018年11月的“堰塞湖”事件中,她们28名队友和二完小的第五批援藏教师一起,发动亲人朋友,筹款6万多元,不仅为二完小的60多名受灾学生购置了冬衣,还为塔公西康孤儿院200多名孩子买了棉裤,为巴塘三完小以及巴塘边远村小的孤儿和单亲贫困家庭的272名孩子们买了风雪帽和围巾。“虽然援藏工作已经结束,但‘爱在白玉,暖冬行动’将永远继续,因为那不是我们信口说出的一句空话,而是内心深处的呼喊,面对世事、世人,我们不愿旁观,不愿冷漠。”王瑛回想起之前的经历还依然满怀热情。

image.png


阳光正好,“我们”在路上

作为凡夫俗子的她们,爱的是队友,更爱的是家人。即使用温情彼此慰藉,用关怀互相温暖,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可是内心深处最牵挂的仍是自己的家人,她们用两年的默默坚持与坚守,完美的诠释了“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的大道理,如同浪涛里的一滴水,高山中的一颗石,大厦中的一块砖,在祖国的召唤、时代的需要面前挺身而出,用平凡之躯为一段辉煌的伟业铺路奠基。

“第五批援藏队踩着我们的脚印接力而去,他们当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有我们的丈夫妻子,未来的两年里,他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朝着他们走去的方向,王瑛默默祝福、挥手道别,一首送别的歌轻轻响起: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