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38个国家百位青年影人用镜头记录“中国时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 时间: 2019-07-17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 北京7月17日讯(记者 刘佳)跟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轨迹,走过雄伟壮阔的港珠澳大桥;从四川大熊猫的身影中悟出动静相宜的太极图,在外滩海关钟楼里听38年如一日的回响;扎根西安教书60余载的“西部红烛”教授还在坚持给本科生授课,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卖报的退伍老兵讲述着防洪纪念塔的过往……7月7日,历时3个月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落幕。在展映式上,来自全世界38个国家的102名青年电影人用镜头记录“中国时间”,以世界视角讲述他们感悟的“中国故事”。

2019年度“看中国”从4月9日启动仪式起,至7月7日展映仪式止,共历时90天,汇集来自38个国家42所高校的102位外国青年导演,呈现102部以“时刻·时节·时光”为主题的纪录短片。展映式上,还特别播放了来自印度、意大利、韩国、斯里兰卡、美国等6个国家多位青年电影人的6部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跟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轨迹,走过雄伟壮阔的港珠澳大桥;从四川大熊猫的身影中悟出动静相宜的太极图,在外滩海关钟楼里听38年如一日的回响;扎根西安教书60余载的“西部红烛”教授还在坚持给本科生授课,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卖报的退伍老兵讲述着防洪纪念塔的过往;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千年不绝,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歌舞自1959年绵延至今;青海玉树的小女孩在震后9年慢慢长大,而停工14年的首钢园区也将在3年后焕发新生……

此次“看中国”的年度主题是“时刻·时节·时光”。据主办方介绍,“时刻·时节·时光”更深意义上是中国人处理文化与生活、生态和自然,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主题。通过展映式上展出的6不影片,外国青年导演们在“时刻·时节·时光”年度主题引导下,探寻中国人有关“时间”的故事,观察中华文明对于时间观念的辩证思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风俗观念和价值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参加展映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2019“看中国”项目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周作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亚洲文明大会上曾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希望中外青年今后能继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做文化交流传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同时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间的彼此了解和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9年来,为支持“看中国”项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海内外合作高校和单位均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推动和落实。“看中国”的成功既是海内外高校合作的成功,也是各国影视艺术工作者合作的成功,更是世界不同文化和人民之间渴望交流、互相理解的成功。“看中国”在中外青年之间架设起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友谊“桥梁”。全世界都将从“看中国”作品中看到精彩纷呈的文化交融。

展映式同时推介了“看中国”专题图书《体验中国: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该书是继《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民心相通:“金砖国家”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和《印象·改革开放——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之后出版的第四本专题图书,本书将这508名外国青年以及32位外国老师参与“看中国”的体验感悟和纪录片视频汇集成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该书选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专门用书,上呈5月15日会议现场。

展映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副校长周作宇等主办方嘉宾,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齐鸣秋,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于广华,中影股份集团董事长喇培康,中影股份集团总经理江平等文化界、影视界专家学者,新加坡驻华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吴佰声,“看中国”组委会成员与合作单位代表,媒体嘉宾以及31名外国青年导演和教师代表出席此次展映活动。本届“看中国”项目的所有作品成果,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海外展映等方式向全世界展播,并通过参加国际大赛、参与国际展映、评选“金目奖”等后续活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迄今已经举办九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60个国家77所高校610名青年参与,出色完成609部短片,共获100余项国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