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3621名本科生告别北大 校长郝平寄语: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19-07-02 | 责编: 吴雨航

中国网北京7月2日讯 (记者 曾瑞鑫)7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3621名本科生即将从未名湖畔出发,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其中,523名本科生获得2019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78名本科生被推荐为2019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离别之际,校长郝平给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的主题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北大请来不少知名老学长一起为毕业生加油嘱咐,他们之中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北大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等。

据了解,今天是北大校长郝平上任后首次为毕业生带来“最后一课”,他寄语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要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郝平表示,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事的定力。

回望北大,他说道,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之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

他告诉毕业生们,要坚守立身处事的定力。“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心,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最大的定力。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121年的血液中,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和永远向上的定力。”

他还强调,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有人说这是浮躁的时代,浮躁让很多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对同学说的是,坚持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他举例说,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的教材。

同时,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他期盼,毕业的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