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小学 >

“诺奖”可期!未来科学家“孵化器”在这里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 时间: 2019-07-01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 北京7月1日讯(记者 刘佳)丁肇中、屠呦呦、莫言……这些学术大家、国之骄傲,凭借卓越的学术造诣与孜孜不倦的科研追求,曾赢得“诺奖”青睐。未来,“诺奖中国制造”的队伍势必将不断壮大,因为,在这群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叫“翱翔”。

300余翱翔学子迎“毕设答辩”院士、高校做“评审”

家住平房,下水管道淤堵怎么办?——下手掏?用扳子敲?倒化学试剂?什么年代了!管道疏通机器人,了解一下!6月15日,在第十一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暨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实践推进大会(以下简称“青少年科创大会”)上,来自北京市第四中学的一名高中生就向在场嘉宾推介了她的管道疏通机器人,这项基础教育界的人工智能科创产品正是来自“翱翔”的成果。

2018年,就读于四中的张霂珺经自主申报,学校推荐,区县推荐加入了成为了第十一批翱翔学员,从此,她有了新的组织——“翱翔”。结合自身的兴趣所在与学科所长,她选择投身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并在基地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培养下,接受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直接指导。至此,一直困扰她和家人的难题似乎有了解决对策。“不如我来做个管道疏通机器人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张霂珺便即刻与指导教师、中科院专家沟通,从图纸设计、模型制作到程序编码,她与指导教师、专家全程沟通,最终“管道克星”成功问世并投入使用。在当天的报告会上,张霂珺欣喜地与在座嘉宾分享着自己的项目成果与收获体验,但对于在座的135名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来说,“挑剔”永远是进步的催化剂。“如果机器人在管道中罢工了怎么办?”“机器人如何克服管道凹凸不平的结构?”“机器人除了打碎管道中的大块硬物外,是不是也要考虑如何去除油污?”……台下专家的问题如“连环炮珠”向张霂珺投来,但这位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却未显怯场,一一“回击”专家提问,将实力与功底全面展现。在这场属于翱翔学子的“毕设答辩”中,张霂珺满分收官。

其实,张霂珺只是第十一期甚至众多翱翔学子中的一员,对于每一位翱翔学子而言,翱翔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储备与功底,同时也是应变能力与自信气场。这一点,在当天同期“答辩”的335名翱翔“毕业生”身上均可得见。这335名学生历经前期的“学生评价、导师评价、基地评价”,最终亮相“学院评价”,他们分为物理与地球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4大领域,分散在27个分论坛中。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翱翔学员探究作品的“答辩会”,更是翱翔成果的真实检验。

创意市集鸣锣“开业”80位“小创客”吆喝科创

“这是我们研制的脑电波控制器。”“您来看看我们的位置幻彩指示牌。”……有严肃的项目答辩会,也有热闹的创意市集在场外同步进行,原来学术派并不高冷。当天,来自全市11个区34个学校的80名学生带着他们的43个科创作品亮相创意市集,这也是房山区创意市集的首次“鸣锣”。

在43个科创作品中,有18项属于“翱翔制造”。其中,来自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翱翔组合”就以位置幻彩指示牌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我们的产品是对加速度原理的可视化演示。”一名学生介绍,在高一物理课上学到了有关加速度的知识,但是加速度到底是怎么作用的,却没有一个成熟的教具用来展示。基于这一想法,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以位置幻彩指示牌的方式将物理概念具象化。“我想问问,你们设备上的电阻换的作用是什么呢?”2位学生讲解完毕,围观的专家评委们纷纷提出疑问。边问他们还边在自己手中的册子上打分、记录,原来这些专家评审各个带着“任务”,为在场的43个科创产品打分、写评语。一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评审专家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10年参加翱翔评审活动了,每年都会在现场发现一些“意外之喜”。“比如刚刚我们看到的脑电波控制器我觉得就很好,这组学生的设备还应该在技术层面进一步的探究一下。”在接触翱翔学子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甚至考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过度。“中学生更多基于对现象的研究,大学生更侧重深层次的探究。其实在我的日常教学中,特别针对大一学生要好好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教学。”

创意市集之外,房山区第二届科学探秘奥林匹克上也在上演“锁的巧妙组装”,“雪花机器人”、“巧测水果酸度”等动手实践项目,百名中小学在动手实践中玩转科学。

院士、参事、小先生走下“神坛”进课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为什么学术泰斗都“扎堆”到北京青少年科创论坛“打卡”?是什么让它们走下学术“神坛”走进中学生课堂?——是对科教兴国的追求与对人才培养的使命感。

当天,两位大家分别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与成长经历。“林院士说现在教材中很多‘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个话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在教学楼一层的某间教室,林院士和随行的学生志愿者自然的聊了起来,对于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他直抒己见,跟学生畅所欲言。他特别提到教材中一些案例将“鸡兔同笼”,“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嘛”。他打趣道,教材、教育者至关重要,对于培养下一代青年栋梁有不可脱卸的责任。一名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没想到林院士会这么风趣,而且真的关注到我们身边发生的问题,很受教。”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十分难能可贵。但对于每一位翱翔学子而言,大师就在身边,有可能是导师、有可能是讲座专家,这为他们站高望远提供了平台。

创新人才走进涵养区翱翔刮起“房山风”

作为此次北京青少年科创论坛的承办校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受益匪浅,这不仅体现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更体现在“翱翔”带给学校的“翱翔式”发展。

校长齐学东告诉记者,2012年,学校成为全市“翱翔计划”基地校,也是房山区内唯一的一所翱翔基地校。至今,7年已过,翱翔计划带给学校全方位的成长与变化。首先,在课程体系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与丰富,其中,物理、地理两学课由于受到翱翔计划相关专家的特别支持,得到了飞速成长,已经成长为区域内的强势学科。课程之外,翱翔计划对师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专家的进驻、翱翔理念的引领,都使得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提升。而作为一所郊区学校,学生也通过这一项目开拓视野,走出大山。时隔7年,第十一届翱翔科学论坛再次在学校开讲,对于学校的意义重大。

而这一次,翱翔计划不仅惠及一所学校,更将助力房山区的整体发展。此次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特别选定房山,也预示着翱翔即将刮起“房山风”。据房山区教委副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郭冬红介绍,未来房山区将基于区域特色,主打人文与社科王牌,同时,以区内4所优质校为主阵地,根据各校特色分别“配对”物理与地球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大领域,全区有相同志趣的学生都将找到“归属”,在各个领域共同“开花”,走出创新人才的“房山模式”。

据房山区副区长廖春迎介绍,2012年以来,该区多名学生先后参与了“翱翔计划”的市级培养。区域内的翱翔雏鹰基地也已完成了6批350多名翱翔学员,和4批545名雏鹰学员的定向培养。学生们在知识体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房山已经在路上。

文字/中国网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