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要闻 >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高校纷纷贡献“智慧方案”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吴雨航 | 时间: 2019-06-13 | 责编: 刘昌

中国网陕西6月13日讯(记者 吴雨航)12日上午,教育部在陕西省咸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末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工作进展及成果,会上,三所高校分享了实际的案例和经验,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纷纷贡献“高校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是提高产能的重要一环,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会上表示:“我们现在有不少的成果,总体转化率还不太高,相对来说农业农村领域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的成果都已经变成了产品、商品,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但从整体来说我们还要提高转化率。”

在这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构建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学校已经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产业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个,有效破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吴普特说道。

华中农业大学:打造农业智库 开展全方位咨询服务

据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介绍,学校整合多学科的力量,打造新型智库,着力提升政府、产业的决策支持能力,在国内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校自主科研创新基金设立乡村振兴项目11个、定点扶贫项目29个,围绕粮食与种业安全、绿色健康养殖、农村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了全方位政策研究并提出的咨询建议,向各级政府和各产业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10余份,开展智力服务项目412项。

放眼全国高校,至今已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将扶贫扶智紧密结合

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要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李福锁教授带领师生团队以“科技小院”为依托,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零距离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小院’模式,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提高的能力。例如在山东乐陵市通过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当地优势产业——金丝小枣裂果的品质问题,推动了当地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同时开办了网上销售渠道,带领农民网络销售,创立“百年福枣”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李福锁分享到

此外,学校的科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服务,在过去的十年间,开展和组织了1.4万多个培训班,2.1万多个田间日活动,6000多场田间观摩会和发放了33.7万份宣传册。实现了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