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要闻 >

北京:语文大作文师生“投票”“2019的色彩”

来源: 徐虹 刘佳 | 作者: 中国网 | 时间: 2019-06-07 | 责编: 吴雨航

中国网 北京6月7日讯(记者 徐虹 刘佳)今天上午11点半,高考语文落下帷幕。与往年一样,作文题目仍旧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在今年“二选一”的大作文题目中,考生多数倾心“2019的色彩”,而教师普遍反应,题目二更易上手。

考生反应“韧性”难把控

中午11点35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考点陆续有考生走出,今年提前交卷的考生没有出现。考生一出场,备受各界关注的语文作文题目立即引起广泛讨论。

“2019的色彩都是套路!”一名考生跟家长说道。他告诉中国网记者,这一作文题目与之前复习的内容有相近之处,对于他来说也更易上手操作。他选择的切入点是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因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本身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抽象的概念中有多彩的感觉。”在人大附中考点校,选择这一题目的考生并不在少数。考生普遍反应,“色彩”更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落到实处和细节。

“文明的韧性”应强调外界压力

精华学校鼎级班王丹宁认为,第一道议论文,题目落点“文明的韧性”,首先文明的范围宽泛,考生比较难把握。首先,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容易将点写成“历史人物的韧性”等比较具体的某人,这样非常容易理解为某个人性格上韧性,这样写就容易写偏题。如果考生将重点落在我国的农业文明、历史文明等方面,这样就比较贴题。同时,王丹宁老师提到,文明的韧性,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韧性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学生在选择论点论据的时候,要强调在接受外在压力的时候,形变后反弹的过程。这样比较完成。此外,如果考生在行文的时候,还需要学生进一步解释如何做才能够激发出韧性。给出方法。做到这几点,这道作文题就比较容易拿到分数。

北京新东方中小学全科教育王东认为,“文明的韧性”一题,符合当下的热点,切中语文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向。考生可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思考的高度,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领域,写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都可以,但要抓住一个明确的中心展开,有扎实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大过空。题目中有明确的对“韧”的解释,柔软坚实,不易折断。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需要在论述中把握这一精神内质,体现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眼界不够宽阔,深度不够,只是简单堆砌概念,但没有写出深刻的理解,只是空喊口号不能满足这道题的要求。二是中心不够明确,考生想写的点很多,但这些点没有构成一条清晰的逻辑轴线,说明“韧性”是什么,在自己选择的话题领域中怎样体现中华民族的“韧性”。三是缺乏有效的事例支撑,或者事例过于零散,无法聚焦在中心论点上。考生不能“任性”地理解“韧性”,削足适履,强行套用。

“2019的色彩”强调时代属性

王丹宁谈到,今年作文第二题延续了去年的作文题目强调时效性。只要根据2019年谈2019年发生的事情,掌握2019年事件并对此有感悟,这样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分。学生可以写一种颜色,也可以写多种颜色。比如凉山大火,学生可以专注写红色,也可以写多种颜色。比如大火中的白色婚纱和红色火焰的对比。

北京新东方中小学全科教育韩潞鹏老师认为,本次高考记叙文作文题“2019的色彩”与时俱进,既考查了我们对2019年前半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的了解,又考查了我们对于2019年后半年共和国70华诞的希冀,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色彩”这个词又使文章变得含蓄而充满文学性,让我们把对于2019年抽象的感受用具体的色彩表现出来,实现由感受到视觉的转化。本题做到了社会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抽象化和具体化的结合,出题人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眼中的色彩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外界之色彩,另一方面是我心之色彩。外界之色彩是外界对我们的客观影响,我心之色彩是我们对于外界的主观感受。我们的内心会因为外部的世界而饱受鼓舞,外部的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内心而变的更加美好。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撰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写作。

两篇作文让考生有话可说

对于今年的两篇大作文,王丹宁认为比较简单,因为这道题与往年最大的变化是没有考验学生的虚构能力和想象力,只需要记叙和抒情就好。

精华学校副校长申怡认为,今年北京作文总的来看,没有阅读的积淀、没有对文化文明的体悟、没有对时代的关注、没有个人的思考,枉谈成文。总观题目,大方向大色调没变,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发现学生熟悉的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五四运动、祖国华诞……然而,这些点又都不是单独存在,他们都有着依托的题目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