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青年朋友,我是卡尔·马克思!今天我带大家穿越一把,看我是如何修炼成全世界著名思想家的吧……”2019年3月25日,一段时长4分多钟的《嗨!我是马克思》动漫小视频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可爱的卡通形象、时尚潮流的歌词,瞬间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让课堂妙趣横生。
近日,该校第五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赛融合”半决赛品牌教学活动落幕,5400余名学生进行PK。半决赛中,有“祝福祖国、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微视频、微电影展演,也有体现该校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们爱国奋斗精神的小品,以及融合思政课程内容的歌唱、朗诵、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短视频、情景剧、歌唱、微电影、小品……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让思政课变得不再“无趣”,这正是重庆邮电大学“抓好思政理论主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大课堂,创新网络教学新课堂”的三维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的重要体现。
“课赛融合”节目表演现场 重庆邮电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培训班 重庆邮电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突出理论教学中心地位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使思政课“火”起来
据介绍,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建设学院,现已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该校为建立健全思政课组织管理领导体系,成立了以分管思政课校领导为组长的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各部门协同配合,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大思政大德育”的教育格局。
据悉,该校领导班子都会深入思政课教学第一线,主动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观摩思政公开示范课,调研思政课建设情况,全力抓好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还制定并实施了《重庆邮电大学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院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此外,学校各教研室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重点围绕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完善理论教学“以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模式,运用“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MOOC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发挥示范课教学的引导作用,使思政课“火”起来,成为学生主动去“追”的课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永贵为师生授课 重庆邮电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经典诵读”比赛 重庆邮电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强化实践教学重要地位
提升学生广泛参与度 使思政课“活”起来
为加强大学生对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广泛、深度参与,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重庆邮电大学专门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
据悉,该课程共2 个学分,48学时,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正能量分享”“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典型案例网评”“红色主题参访”等六个模块来获得相应学分。
其中,思政课“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据介绍,该活动包括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以思政课重要知识点为中心内容的讲课比赛、征文比赛等;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微电影微视频拍摄等。
学校还以“五四之星”“校长荣誉奖”评选表彰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了各类优秀典型的挖掘、评选、宣传和表彰活动,评选校园“草根明星”,传递成长“正能量”;学校教师还全程、参与、指导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学校会组织优秀学子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故里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思政课现场教学,使思政课真正的“活”起来,成为学生主动去“学”的课程。
思政课“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活动汇报演出现场 重庆邮电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创新网络教学的新途径
重视移动通信技术运用 使思政课“动”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主动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和特色,使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新媒体技术,结合思政教育教学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开发移动端产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该校利用“雨课堂”等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当学生有疑惑时,可以在课后通过手机、邮件、QQ群、微信群等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师生互动,及时解决了学生在知识、理论、思想上的疑虑与问题。
此外,学校将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图文、TVC、H5小游戏或小测试、功能性小程序等形式有效转化,增强教学内容传播的趣味性,真正实现了思政课“全程管理”“全时互动”“高效教学”的教学目标。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重邮微校” 微信公众号、“重邮青年”等微信公众号建设和运营。借助大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终端平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思政课真正的“动”起来,成为学生主动去“上”的课程。